風光秀麗的鉛山,歷史人文悠久,自然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令人流連忘返。而鉛山的美味小吃也是聞名遐邇,讓很多人為之傾倒。
茄干:由茄子、糯米、甜酒麴、白糖、鹽、味精、辣椒干、大蒜等先蒸後曬而成。集香、辣、甜、咸多種味道為一體,口感既韌性又軟,且有過口不忘之感。
肉圓粿:是由上等的番薯粉和瘦肉,芋頭,荸薺,香菇,藕丁,墨魚等配料製作而成的一種小吃。一蒸出來就可以吃,剛出籠的肉圓果柔軟嫩滑口感很好。待鋪開冷卻之後,可以存放較長的時間。以前,肉圓果在鉛山算得上是比較貴重的食品,人們只在年關製作食用,用於正月接待客人。現在,早已不受時令限制,自家隨時可做;菜場上也時常有賣,食用方便。肉圓果寓意「團團圓圓」。
糖葫蘆:相信大家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都認識照片上這位賣糖葫蘆的師傅,可謂是年代已久,糖葫蘆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被凍僵,吃起來又酸又甜,美味十足。
清湯是我們對混沌的俗稱。河口的清湯也是與眾不同的,講究的人放個雞蛋,被稱之為「蛋包清湯」, 讓很多異鄉的鉛山人時常懷念。曾經是古鎮一道亮麗的風景。
每年農曆十月初十以後,鉛山民間都有釀製水酒的習俗。糯米瀝干水,蒸熟,用涼開水反覆澆淋,然後按比例摻入酒麴,放入器皿待其發酵。鉛山水酒米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且後勁十足。
煎包:有韭菜餡,豆芽餡,用平底鍋燜煎而成,也是鉛山大街小巷常出沒的小吃之一。
韭菜餅:是很稀的麵粉拌著半熟的蘿蔔豆芽等,放在上圖中黑色的模具里,浸在油炸。味道讓人回味無窮,但火氣大。也是鉛山所特有的小吃之一。
糕一般作為端午節僅次於粽子的食品,在鉛山被稱之為:「千層糕」,分為甜糕和咸糕,味道都很不錯。平日裡也有小販做糕賣。
蕎麥餜又叫蕎麥夾子。做法和餃子差不多,只不過用的是蕎麥粉。蕎麥餜水煮起來吃是相當享受。
鉛山的燒餅,與其他地方的燒餅是不一樣的 ,味道非常非常好。曾經戴家弄的燒餅風靡全縣,引得周邊城鄉人士前來品嘗。
麻糍餜:用蒸熟的糯米放在大石臼里用特製的木槌用力反覆舂製成形,然後用手擠壓,捏成小團,沾上芝麻、白糖、也有用豆末,香糯可口,深受大眾歡迎。以前只有在節日或重大喜事做早餐。比較奢侈的吃法是包在油條中間,比較享受的吃法是像圖中這位,吃幾個麻糍餜然後美美地喝上一口滾熱的茶水。
燈盞餜:深受鉛山人喜歡的最具特色小吃。用米漿加熱攪和成餜坯,還有在米漿中加入青蓬汁(一種田間野菜),染餜坯為綠色,稱為:青蓬餜。然後用手捏成燈盞狀(舊時點油燈的器具),加以豆芽、蘿蔔絲、水筍、墨魚、鮮菇等為餡蒸熟,然後淋上熱油。
鉛山燙粉:最具代表性的鉛山小吃。凡來過鉛山的朋友都吃過,吃過之後就念念不忘。其實鉛山燙粉也沒什麼特別之處,也就是粉條口感更Q。粉湯是頭天晚上就一直小火燉著的骨頭湯,再加上配置的一些小菜,鉛山燙粉在江西確實小有名氣。現在又衍生出豬肝粉、小腸粉等等。
油餅:是一種油炸小吃。麵粉為皮,肉末、腌菜為餡。香酥可口。
董糖:芝麻、白糖研碎壓製成型,以紅色、綠色紙包成小塊。因油脂豐富,常常包裝紙上透著油漬。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此物屬高端糕點,非一般人家吃得起。
凍米:分大米和糯米兩種。為春節期間家家必備的糕點。爆米花加入以白砂糖和糯米糖熬制的糖稀,充分攪拌黏合放在模具中壓製成大方塊,然後切成小薄片。講究人家會以糯米炸成的凍米子,加入芝麻、花生米,還有加入橙皮、桂花等等,然後飾以紅綠色的餜皮點綴,味道更好。
番薯片:番薯蒸熟,切成薄片,曬乾。或以沙炒,或以油炸。是舊時春節最常見、最實惠的吃食。
芙蓉糕:做法類似凍米,只是不用爆米花。甜、糯、油。
餜片:大米餜外層染成紅色,切成薄片,暴曬乾,或用沙炒,或以油炸,香脆!
徽酥:鉛山特色中秋餅。將麵粉.白糖.芝麻.桂花鹵合成餅餡,再將麵粉.白糖.芝麻油合成餅皮。將餡包入餅皮後壓製成形,置於烤爐內烤熟即成。
料麻月:也是鉛山特色中秋月餅。形似燒餅。以白糖、麵粉為皮,白糖芝麻為餡,烤制而成。
糯米糖:以糯米和麥芽為原料。做法類似於在烏鎮、西塘等旅遊景區看到的拉糖。春節期間必備的吃食。唯一缺點,黏牙!
排餅:最經濟實惠的糕點,而且耐餓。
色餜:也叫餜子。麵粉油炸而成形,沾粉碎白糖。香酥,還有點嚼勁。
芝麻糕:俗稱油麻糕。做法類似凍米糖,只是以芝麻為主要原料。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屬高端吃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