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讓防疫經驗成為健康生活啟示錄

2020-03-25     上海發布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人民戰爭,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病毒,上海市民健康意識高漲,紛紛拿起自我防護的武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不扎堆」成為人們防疫的「四大法寶」,公筷公勺也成為「健康新食尚、餐飲風向標」。如何把「防疫法寶」轉化為上海2400萬市民健康生活的行為習慣和人生自覺?來看文匯報的報道

上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已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市民「宅」在家裡,「悶死」病毒,是對防疫的重要貢獻。疫情面前,沒有人置身事外,每一個市民都自覺參與、主動配合!當前,在確保防控意識「不降級」的前提下,市民逐漸恢復正常的工作生活,復工復產復市的步伐加快了,公園裡、綠地中的人流增多了,春天的氣息更濃郁了!

全社會都為防控新冠肺炎付出了代價,怎樣不白交學費?怎樣吸取疫情的教訓?怎樣讓防疫的經驗成為健康生活啟示錄?需要我們集體反思、深刻警醒!我們要鞏固防疫成果,繼承來之不易的寶貴經驗,把「防疫法寶」轉化為上海2400萬市民健康生活的行為習慣和人生自覺!筆者有五點建議:

首先,要制定市民衛生健康公約。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曾轟轟烈烈開展過的「愛國衛生運動」「五講四美三熱愛」,對預防疾病傳播和民眾文明健康行為養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世界衛生組織也高度評價具有中國特色的「愛國衛生運動」。近年來,一些市民在衛生文明建設方面出現了鬆懈,存在不少衛生健康陋習,有人把「抽游煙、隨地吐痰、不清理狗屎」等稱為新的衛生健康公害,不僅危害健康,也影響城市形象。如何摒棄陋習,培養文明、衛生、健康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延續疫情防控效應,構建《健康上海行動》的最大社會公約數?本市有關部門已借鑑「愛國衛生運動」和「健康城市建設」重在發動群眾的優良傳統,著手編制市民衛生健康公約並將充分聽取社會意見,讓在疫情期間形成的做法固化為上海市民健康生活的好習慣,轉變為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新抓手。

要加強健康通識教育。生命教育是每一個人都要認真上的一堂課,要把生命健康作為健康通識教育,提升全民族的文明健康素養。全民健康首先要從娃娃抓起,要把生命健康教育納入幼兒園、中小學教育內容,在人生的成長階段就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會讓人一輩子受益。開展全民教育還要注重在職人員的教育和培訓,並建立健全單位衛生管理制度,加強對員工的健康管理,這也是疫情防控期間許多單位復工復產的經驗。開展全民教育,還要讓健康理念和健康政策進黨校、進幹部培訓課程,健康要惠及萬眾,首先要融入萬策,成為領導幹部決策施政的前提和依據。

要推出健康預警提示欄目。許多市民都養成了每天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的習慣,實際上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也有其季節特點和規律,絕大多數可以預報,我們要在電視、網絡等媒體上推出公共衛生預警和健康提示的專門節目,定期分析國內外疫情的走勢,發出健康提醒,把預防措施做在前面,防患於未然。

要納入地方立法進程。依法防控是此次上海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我們要讓法製成為健康文明生活習慣的推進器。近期,可在《上海市傳染病防治管理辦法》修訂時增加預防傳染病的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內容。從長遠角度講,借鑑日本、新加坡等民眾健康素養和文明程度較高的國家經驗,建立完善相關的健康行為法規,也很有必要。

要依託大數據加強信息化管理。疫情防控期間,「健康雲」「隨申辦」充分發揮一體化大數據平台優勢,加強數據信息共享,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數字化支撐。目前,流動人口公共衛生管理是城市管理的短板,利用大數據分析人員流動情況,對疫情防控具有重要價值。探索建立以大數據應用為支撐的流動人口健康管理服務,有利於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有效提高流動人口健康服務保障水平。

歷史上的每一次瘟疫,都會促使人類提升文明健康素質。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積極行動起來,為全面打贏防控疫情阻擊戰,為全方位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夯實健康之基!

來源:文匯報(作者:王彤)

編輯:顧依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PGAHEnEBrZ4kL1ViPP6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