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公眾號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作者 歐陽翼
1.
那些不可以告訴大人的事~
前些天,女兒跟我說,她有個秘密想要告訴我,但我要保證一定不可以告訴別人。我再三保證以後,她終於告訴我,她認識的一個女孩子最近花了好幾千塊錢玩遊戲!她說,一定不可以告訴那個女孩的父母,因為那個後果肯定不堪設想。
我當然答應了下來,但是讓我完全閉嘴,那是不可能的——這個孩子,或許有什麼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以她需要花錢玩遊戲來滿足自己,而這正是她需要得到大人幫助的地方。
這幾天我正在考慮該如何跟這個孩子的父母聊聊,結果今天竟然聽她媽媽說:他們從別的途徑知道了孩子花了很多錢玩遊戲。我第一反應就是跟這位媽媽說:你一定不可以打罵孩子!這位朋友說:還用你說!你當我學心理學這麼多年白學的?我老公知道以後第一反應就是偷偷地跟我商量:你是孩子媽媽,你去跟孩子聊聊到底是怎麼回事?是不是真的?錢從哪裡來的?怎麼花出去的?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們當然需要對孩子做一個引導,然而在此之前,我們需要搞清楚孩子到底是怎麼回事。
聽到這裡,我就閉嘴了。我朋友學心理學很多年,很顯然,她有足夠的力量來處理這件事情,我不必擔心這個孩子了。
2.
或許有些家長會值得孩子信任?
那天回到家,我就此跟女兒聊了半小時。女兒之前覺得,如果那個女孩子花這麼錢的事情讓她的父母知道了,一定會有一個很糟糕的結果,這個女孩會被很嚴厲的責罰。
然而,我告訴她,那個女孩的父母面對這樣的問題是有智力的,他們作為成年人,在思考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該如何處理才會是對孩子最好的方式,至於打罵,那似乎沒有出現在父母的備選項里。
這個事實跟我女兒的認知似乎有很大的差別。在我的眼裡,這個差別,決定了孩子在今後的人生路上,會不會把她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如實地告訴父母,或者在某些關鍵時刻向父母求助。於是我用她生活中真實發生過的事例再跟她加強了一下。
圖源《小偷家族》
我知道小區里曾經有孩子偷東西、偷錢被父母嚴重的懲罰,生活中孩子的行為被道德標準化,被上綱上線,被責罰,這樣的事情也非常常見。所以女兒認為類似的事情不可以告訴父母,有她的依據。然而,我想要告訴她的是,或許那不是全部。
女兒有個好朋友,曾經在某一段時間裡突然愛上了偷拿別人的東西,並從中獲得快感——並非家裡經濟緊張導致的匱乏感,而是家中二胎的到來導致她被父母忽視。這樣的行為,孩子當然知道是不符合社會道德的,在孩子的概念里,如果父母知道了必定會有嚴重的責罰。然而最後這件事情被老師和家長知道以後,家長的態度,似乎並沒有孩子一開始以為的那麼糟糕,當然有批評和責備,但是她的父母通過與孩子深入的交流後,很快發現了對這個孩子的忽視才是導致孩子行為失當最根本的原因,於是在批評和行為引導的同時,給予了更多地關注和照顧。在這個過程以後,這個孩子變得比以前更加陽光,跟父母的關係也更加的和諧,即便是已經進入青春期,都沒再發生之前發生過的親子之間劇烈的衝突和矛盾。
女兒知道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而我今天借用一下這件事情,和女兒做了一個更深入的溝通。
我問女兒:最後你的好朋友的父母對待她的態度有沒有一開始想像的那麼可怕?女兒想了想說:沒有,她媽媽更加關心她了,所以她現在在學校的狀態跟以前差不多,我們之間關係很好,老師同學也沒有因為這件事情而對她另眼相待。我問女兒:那麼這樣的事情要不要告訴大人?女兒思考了一會,說道,還是要告訴的。
於是我開始了我的下一個內容:你在你將來的人生里,會要遇到很多的事情,會有很多很糟糕的事情,可是媽媽今天希望你明白:或許最糟糕的事情,真正發生的時候並不如你想像那麼可怕,而說出來,向父母,或者周圍的人求助,會比自己一個人獨自承擔的選擇更好。
我告訴女兒最近兩條新聞:最近一個月里,連續兩個女孩子在廣西潿洲島失蹤,一個19歲剛結束高考,一個22歲是名女教師。其中19歲的那個女孩留下了遺書,而那位22歲的女教師被人看到在海邊獨自哭泣。我們至今都不知道真相是什麼,然而無論事情的真相是什麼,有一點不可否認:這兩個年輕的女孩子,在面對某些重要事件的時候,都沒有選擇和自己的親人共同面對,而是選擇了獨自去面對。
所以,我跟女兒談,要學著信任父母,信任大人,如果遇到糟糕的事情,要跟父母說,一起來面對。無論什麼時候,爸爸媽媽都是你永遠的後盾,無論什麼時候都支持你,愛你。或許爸爸和媽媽在過去沒有處理好一些事情, 但是我們在不斷地學習,你的朋友的父母能做到的,我也會努力去做到。女兒說:好的,我明白了。
3.
為何會報喜不報憂?
我和女兒之間的這個溝通還算順利,我相信女兒在將來遇到事情的時候,會學著權衡要不要找我們幫助,她或許會從此開始學習報喜也報憂,試探著看我能否給她,她想要的結果。
然而,我一直都在思考的問題是:
為什麼那麼多孩子都對自己的父母報喜不報憂?為什麼過去我自己就是對我的父母報喜不報憂?為什麼我的女兒在最初也會認為糟糕的事情不可以讓大人知道?
還有,為什麼很多年輕人自殺以後,父母無法想像自己的孩子竟然會自殺?
我逐漸地從這些孩子們身上看到,或許,那些報喜不報憂的孩子,並沒有從他們的父母那裡,或者他們的生活中得到報憂的勇氣。
周末我行走於小區里,經常會看到小孩在玩耍中摔倒,或者受傷。很多老人,甚至年輕父母的第一反應往往是:你怎麼這麼不小心!甚至,我也經常看到孩子被責罵。這樣的責罵,背後其實是父母或者老人的恐懼:因為擔心孩子受傷,擔心這樣的事情會導致孩子身上不可挽回的糟糕後果。因為這種恐懼的背後是不可控的結果,所以他們試圖控制點什麼,或者說抓住點什麼,讓自己多一點安全感。於是他們試圖預防這樣的事情的發生,給孩子各種告誡,要小心,要注意。
然而意外仍然會發生,在看到孩子沒有遵照要小心注意的囑咐,以至於發生了摔倒、受傷的事情的時候,大人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對孩子的憤怒和指責:明明告訴你要小心了,怎麼還是這麼不小心!也或許,大人之間還會互相指責對方沒有盡到看護的責任。
於是,在年幼的孩子心裡,摔倒、受傷、生病這一類的事情都是很糟糕的事情,會導致父母對自己的指責,或者大人之間的互相指責。漸漸地,如果沒有人告訴孩子,這不是你的錯,或者甚至還有人指責孩子,你怎麼可以又摔倒受傷生病了,孩子會把大人的情緒認為是自己導致的,進而對於把自己的糟糕情形呈現給父母,產生了畏懼。
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自然會報喜不報憂,因為報憂是要被懲罰的。而等到他更大一些,或許已經忘記了早年的經歷,包括懲罰的經歷也會淡忘,然而報憂不被接納的感受,會永遠存留於他的潛意識深處,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左右他的決定。
如果那個受傷、闖禍、生病的孩子沒有被責罰,而是被接納和被包容——就像我之前說的那個愛上了偷拿別人東西的女孩子,她在父母的幫助下,有了一個嶄新的開始,她從這件事情里學會了信任父母,並慢慢地信任整個世界,她會在將來遭遇艱難的時候找到可以依靠的人,而不是像潿洲島的那兩個女孩子一樣把自己送上絕路。
4.
為什麼孩子很難跟我們交心?為什麼孩子會報喜不報憂?或許我們該問問自己做錯過什麼,或者我們該做點什麼來補救,或許我們該直接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愛你和接納你,無論你是「喜」還是「憂」。
關於這個部分我能夠給出的建議如下:
如果可以,在孩子受傷、犯錯或者任何我們覺得糟糕的事情已經發生的時候,冷靜一分鐘,心裡默數60秒,思考一下除了對孩子發泄怒火或者憤怒之外,那些情緒的背後是什麼?
如果是關心或者心疼孩子,那就直接表達關心和心疼,不要讓怒火把孩子給嚇壞了;做一個情緒穩定的父母,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如果我們的確無法在當下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妨在事後向孩子道歉並解釋那些情緒的來由。
我們確實永遠都無法給孩子一個純凈、完美的世界,但是我們可以解釋我們的初衷,至少讓孩子知道,那些屬於父母的情緒,不是孩子的錯。讓孩子知道,暴怒的背後是恐懼和擔心,會讓他們能夠面對並理解未來世界裡無數的不友好。
如果有一天孩子裝作無意說起他的同學或者朋友犯的錯誤和失敗,不要諷刺,不要否定,不要嘲笑,或許我們可以從一個成年人的角度去試圖分析和理解他人的錯誤和失敗,並且讓孩子也試著去理解自己的同學和朋友。
有了這個基礎,當父母能夠理解別人家的孩子時,孩子會慢慢知道,如果將來自己犯了錯誤,或者遭遇挫折,父母也能夠理解並原諒自己,甚至支持自己。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zqfxlg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