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生研究」鍾情「心靈的風景」:楊松林

2019-10-23     當代油畫

【導言】「寫生研究」欄目除了梳理繪畫語言的傳承、演進的歷史脈絡與規律,重要的是將「寫生」置於當代藝術的大平台進行探討研究,強調「寫生」與社會、人文、時代的關係,以當下的視角來考察「寫生」的價值和意義。本欄目編選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供大家分享。

1

評論

張曉凌 | 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

在中國當代畫家中,還沒有人能像楊松林那樣長久地保持對自然的眷戀之情。在幾十年的創作生涯中,他一直以寫生的方式與大自然進行對話。如果說寫生在別的畫家那裡只是一種收集素材或基礎訓練方式的話,那麼,在楊松林那裡,則是他體驗大自然生命的方式,也是他在大自然面前的唯一創作方式,他所有的風景作品均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完成。長期的藝術實踐,使楊松林形成一種我稱之為自由抒情主義的繪畫風格中,不僅包含了寫實、寫意、表現、印象等方法和技術層面因素,而且還內蘊著虔誠的自然信仰觀,在楊松眼中,自然的賜與就是藝術生命的本原,同時,自然還暗示了一種詩意存在的可能,啟示出令生命煥發本真的境界。因而,人類有什麼理由不敬畏自然、表現自然,並以它替代虛無的眾神而形成普遍的信仰觀呢?

有論者道,大自然是印象派畫家的安樂窩和精神支柱。這句話,用在楊松身上也同樣的妥貼。在與眾多的山水的對話中,他特別喜歡那種迷失性的體驗:憑虛御風,進入物我兩忘之境;或拂去煩躁,在靜寂中聆聽天籟之音,體驗自然鮮活不滯的靈性。自然信仰觀和對自然的內在體驗,迫使楊松林不可能在某種具體的藝術手法或風格上駐足,他只能為斷地走游於各種風格和技術之間,以綜合性的表現方法來構築他內心體驗到的詩意世界。在楊松林的作品上,寫實主義的構思,抽象主義的觀察方法,表現主義雄健有力的筆觸,印象主義斑斕明快的色彩,與中國水墨或澹逸或沉厚的線條及逸筆草草的造型觀不可思議的融合到了一起。超越具體風格的畫面,尺幅雖小,卻蘊涵了一個廓然大公,詩意盎然的境界。

——摘自《消費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讀楊松林的作品》

2

作品欣賞

《夕陽照桑榆》

布面油畫

80cm×120cm

2019

《東隅有碧海》

布面油畫

80cm×120cm

2019

《遙望三連島》

布面油畫

40cm×50cm

2019

《黃河邊·馬家灣山樑》

布面油畫

80cm×100cm

2017

《劉公島一角》

布面油畫

60cm×80cm

2015

《新倫敦火車站》

布面油畫

60cm×80cm

2014

《新倫敦縣港口》

布面油畫

60cm×60cm

2014

《收過青稞的田野》

布面油畫

80cm×120cm

2013

《扎尕拉》

布面油畫

80cm×100cm

2013

《青島八大關》

布面油畫

80cm×100cm

2012

《青島海濱》

布面油畫

90cm×120cm

2012

《柬埔寨密林》

布面油畫

60cm×80cm

2011

《芝罘島》

布面油畫

60cm×60cm

2010

《雪霽》

布面油畫

60cm×80cm

2010

《亮麗的海》

布面油畫

60cm×60cm

2007

《惠陽·雨後》

布面油畫

60cm×60cm

2006

《漁歸》

布面油畫

60cm×60cm

2006

新疆·奧依塔克雪山》

布面油畫

65cm×80cm

2005

《歲月》

布面油畫

60cm×60cm

2001

《海角》

布面油畫

40cm×40cm

2000

《山路》

布面油畫

25cm×26cm

1998

《暮過山村》

布面油畫

25cm×26cm

1998

《陝北》

布面油畫

39cm×39cm

1998

《孟林》

布面油畫

39cm×39cm

1997

3

自 述

中國有寄情山水的悠久傳統和偉大成就,這在油畫植根中國的百年歷程中得到不斷地融合與拓展。無論是中國的山水畫還是油畫風景畫,它們始終面對的是「自然與人」這個永衡主題。大自然是一個胸懷廣闊的大生命,一個不斷流動變幻、生機盎然的生命整體。大自然也是藝術的生命之源。如果沒有對自然中生命形態與生命氣息的審美發現與感悟、沒有在心中燃起激情之火、沒有將之與「造化」一起物化為有魅力的藝術形象的繪畫語言的表現力量,就不可能將「第一自然」轉化為注入了神經和靈性的「第二自然」,從而獲得獨立自在的藝術「生命」。

無論是直面自然的寫生,還是歷經山川陶冶後的抒懷,都重視將表層的審美追求與自身的人生體驗結合起來。

當畫壇上各種風格樣式及近層出不窮、應有盡有時,從文化消費的角度看,人們對作品的評價與選擇必然要從樣式的新舊轉向對品格質量高低的追索上來。於是中國文化藝術中與「造化」、「心源」相關的又一對矛盾「畫品和人品」理所當然地便擺在我們面前。無庸置疑,決定和支撐作品品格高低與精神深度的正是畫家的人格建樹,「有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清·沈德潛句)藝術作為特定的精神載體,必然要求藝術家不斷地實現對造化、對傳統以及對自我的超越,才能為作品注入「不尋常的靈魂」。

正是「揮纖毫之筆,則萬類由心」,呼喚更多的「心靈的風景」,則必然成為人們的共識!

——節選自 楊松林《鍾情「心靈的風景」》

4

藝術家簡介

楊松林

1936年生於江蘇南京,1957年畢業於山東師範學院藝術系留校任教,後深造於中央美術學院首屆油畫研修班。歷任山東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山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油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油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科普作協科學美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現為中國國家畫院油畫院研究員、中國油畫學會理事、北京當代中國寫意油畫院研究院榮譽理事、山東油畫學會名譽主席等。為第八、九、十屆全國美展、20世紀中國油畫展、新世紀中國油畫展等全國重要大型展覽藝術委員、評委 。主要獲獎:組畫《奇光異彩》全國科普美展一等獎、《畢業答辯》第六屆全國美展優秀獎、《明代畫家游文輝為利瑪竇畫像》中國藝術大展金獎、《漁人與海》中國油畫雙年展優秀獎、《開創共和·孫中山就任大總統》孫中山與華僑國際美展銀獎(同名作品入選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紅礁》中國畫·油畫精品展優秀獎等。

2017年參加「天下黃河」大型寫生活動

2014年在美國新倫敦港寫生

2013年在海撥4000米的扎尕拉山間作畫

2008年在柬埔寨吳哥考察、寫生

5

關於寫生研究的學術性推廣計劃

學術形態:「寫生研究」是以開放的學術形態策劃,針對「寫生」這一課題的綜合性學術推廣項目,按照以美術史為脈絡的梳理方法,通過系統地掃描整理當下優秀作者的作品與相關文獻,將「寫生」置於當代藝術的大平台進行探討研究,強調「寫生」與社會、人文、時代的關係,以當下的視角來考察「寫生」的價值和意義。

推廣對象:當代油畫家以及具有探索精神的優秀中青年油畫作者。

作品要求:生動的、鮮活的,尤其歡迎具有當代意識的,以及具有東方意蘊或中國人文精神的寫生作品。作品達到選稿標準的即列入線上推廣計劃。優秀作品推薦參與《當代油畫-寫生作品研究專輯》的出版。

投稿要求:摘編藝術評論文字材料一到三份;作品圖片20幅左右,儘可能用最新的作品;作者本人撰寫的關於「寫生」的心得體會、看法、認知等;肖像照片及作者簡介。

投稿郵箱:art579@163.com諮詢電話:13552642966。

配套活動:「寫生研究」作為「當代油畫」持續性的學術研究項目,除了在線上推廣外,同期配套寫生研究專輯的出版、國內外寫生作品展覽、寫生活動,意在通過多層次的配套活動,真正將寫生研究的學術性課題做得深入、完整、紮實,樹立寫生研究的新標杆,最終推動「寫生」創作的現代化進程。

-END-

我們尊重原創,所推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

敬請原作者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

地址:北京市宋莊國際藝術區龍吟雅風

官網:http://www.art579.com

投稿郵箱:art579@163.com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P-Mm-m0BMH2_cNUgJV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