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和辛棄疾2首詩,讀來平靜美好,卻深藏著無盡的淒涼

2020-05-17     也可自話

原標題:蘇軾和辛棄疾2首詩,讀來平靜美好,卻深藏著無盡的淒涼

在心煩意亂的時候,或者壓力太大的時候,哪有那麼多詩情畫意啊,嘴上說著要平靜通透,其實心裡跟有一萬隻螞蟻似的,但有些詩人他就真能寫出這樣的詩句,讓人一讀就覺得啥都看開了,人生清明,其實,不過是一種自我慰藉罷了。

蘇軾·《鷓鴣天》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你看蘇東坡這首詞,上片寫景,有青山綠樹、有小橋流水、有鳥鳴花香,這景致你都不用身臨其境,只看蘇軾這28個字,都想感嘆一句:真踏馬美好啊。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想不平靜通透都難。

這不,轉入下片,我們看到在夕陽西下時,村舍外,古城旁,蘇軾拄杖徐行,昨夜天公作美,下了一場雨,才能讓他享受到這一日的清涼。

表面上看,這首詞多麼清新自然,讓人愉悅,而實際上,蘇軾當時被貶黃州已有3年之久,仕途受挫不說,朝中還有一群政敵與自己為難,一個被先皇欽點過的宰相之才,如今卻成了貶官。

又得浮生一日涼,為什麼是又?因為被貶的生活,日復一日,皇上可能永遠不會想起這個大才子了,自己可能一輩子都要在被貶中度過了,致君堯舜的理想,恐怕再難實現。

所以你看,表面上清新自然、平靜通透,實際上內涵十分消極。老天爺這一場雨,讓蘇軾感受到浮生一日涼,不過是被貶的消極情緒中,一絲慰藉罷了。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跟蘇軾比起來,辛棄疾恐怕更難做到平靜通透。但你看這首詞,翁媼老兩口,還有三個兒子,一起生活在鄉村中,有自家的溫馨小茅屋,屋前有溪水潺潺流過,溪邊長滿青草,醉里吳音溫柔而美好。

大兒子在溪邊鋤豆,二兒子忙著編織雞籠,調皮可愛的小憨憨,躺在溪邊的草叢中剝蓮蓬。

一個五口之家的生活情趣,就這樣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濃厚的生活氣息,安適的生活環境,無一不透露著生活的美好。

我們覺得,辛棄疾可能真是愛死了這樣的生活,可是,他真能平靜地過著這樣的生活嗎?自從南歸後,他便以「歸正人」的身份處處受到打擊,也得不到皇帝的信任,43歲正當壯年,卻被閒置,一眨眼就是二十年。

抗金復國的偉大理想早已破滅,他只能寫《清平樂·村居》這樣的詩詞,一邊享受生活中的平靜,一邊也是為了慰藉自己。但他從未因為眼前的安逸美好,就忘記「殺賊」,否則,怎會在64歲高齡,一聽到朝廷的召喚,就放棄這安適的家庭生活,毅然衝上前線呢?否則,怎麼在臨終前,還在大喊「殺賊!殺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OuY8InIBnkjnB-0zNW_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