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吃不了苦」,為什麼老一輩總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

2020-09-09     造就

原標題:「現在的年輕人吃不了苦」,為什麼老一輩總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

近日,一則「老人超市偷豬肉被掛牌示眾」的消息登上微博熱搜,評論中除了爭論店家做法是否合理之外,也夾雜著「老人變壞了」、「壞人變老了」的感慨。每次出現與老年人相關的負面報道時,總是有許多年輕人如此評論。

殊不知,年輕人覺得「老人變壞了」,老人還覺得年輕人「一代不如一代」:80後是「垮掉的一代」,90後是「自私的一代」,00後是「被毀掉的一代」。

無論這樣的標籤是否帶有偏見,都體現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幾十年過去了,似乎沒有一屆年輕人讓老人們滿意,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毛病,一代不如一代。

總會有新的年輕人冒出來,年長的人也總會抱怨年輕人,這堪稱人類社會的永恆現象。

到頭來年輕人總會說:「哼,老一輩啥也不懂。」

「如今的小年輕」對老一代的抱怨很反感

最近,「哼,老一輩啥也不懂」這句話,在國外成了極其流行的網絡短語「OK boomer」(註:「boomer」是指1946-1964年間嬰兒潮時代出生的「老人」,當你試圖和他們講明某一道理時,他們卻固守舊思想,刀槍不入、難以說服,這時你只好無奈地說一句「OK」)。直譯過來,大概相當於「OK,愛咋咋地吧,老傢伙」。

「OK boomer」其實是Z世代(1995-2009年間出生的人)對老一輩的反唇相譏:對氣候變化的無所作為,對先進政策的麻木抗拒,以及時常把「如今的小年輕」掛在嘴邊時的高高在上。

而「老人」們呢,對這個流行語沒有什麼好感。一位保守電台主持人稱其為「老年歧視的隱晦代名詞」。

可以預測的是,這些愛說「OK boomer」的年輕人也會變老,也會繼承這一「優良傳統」,抱怨之後的年輕人。

他們很可能同樣會瞧不起2050和2060年代的年輕人,認為新一代的年輕人自命不凡又自戀,不像過去的人那樣獨立自主,內涵他們是「垮掉的一代」。

這是因為「如今的小年輕」這種說法是一種自古就有的抱怨模式,可追溯至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甚至更早之前,是我們註定經歷的輪迴。

早在古希臘、古羅馬時代,人們就開始抱怨年輕一代

「原因是什麼?這似乎是關乎記憶的問題,」加利福尼大學亞聖塔芭芭拉分校心理學家約翰·普羅茲科(John Protzko)指出,「一代又一代人都會有這種記憶問題。」

近期他與同事在《科學進步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嘗試探明「如今的小年輕」這一偏見為何能夠貫穿整個歷史。他們的新作包含一節重要內容:人類的記憶如何運作(或停止運作),以及我們對他人的負面觀感如何映射出我們自身的問題。

01 專家也會誤判

普羅茲科在調研了上百位發展心理學專家後,對這種老年人總把「如今的小年輕」掛在嘴邊的現象產生了興趣。

2017年,普羅茲科研究了60年來大量關於孩子的耐性和推遲享樂評分測試的數據。此類調研可幫助他了解隨時代推移,年輕人在推遲享樂方面是否有進步。

在深入分析數據前,他請260名發展心理學家預測孩子面對誘惑時的定力比以往更好、更差、或者持平。這些專家理應對孩子的行為趨勢最具見地。

高達84%的人預測孩子表現是每況愈下,或至多持平,但他們完全失算了。只有16%的人預判正確:在默認「棉花糖實驗」這一評測方法的有效性前提下,現今的孩子,整體上反而比過去的人更具推遲享樂的能力。

「哇」,普羅茲科感嘆,「專業研究認知發展的世界級專家都會做出『年輕人客觀上變差了』這一誤判。」

成年人對孩子的抱怨始終不變。「他們說年輕人懶惰,自命不凡,行為自私,」聖路易斯大學心理學家科特·魯道夫(Cort Rudolph)如是說。他致力於追蹤歷史上成年人對年輕人的批判。

調查結果使普羅茲科感到好奇:為什麼呢?為什麼幾千年以來人們總是覺得當下的孩子不如過去?

無論多少年過去,成年人對孩子的抱怨始終不變

這個問題並非無關緊要。「這是一種偏見,一種偏差,如果人們繼續保持他們現在對年輕人和孩子的成見,然後又帶著相同的成見來針對少數族群,那人們將高舉拳頭抗爭,說這簡直荒唐,毫無切實證據,」普羅茲科表示。

偏差往往根深蒂固難以剔除,但不意味著不可理解。隨著記憶科學的深化,這種特殊偏差逐漸得到解讀。

02 過去VS現在

人類的記憶並非像人們所想的那樣運作。

記憶不是一盤錄影帶,當人們回憶過往時,並不是像倒帶那樣,把過去的事件精確呈現。相反,我們對過去的記憶是拼湊出來的。

我們的記憶無法像錄影帶那樣準確

當我們回憶一件事時,需要在腦海里拼接起不同的信息片段。我們能回溯到一些事實片段,但我們的記憶力非常懶,在重塑記憶中的事件時,大腦通常選擇喚起最簡單直白的部分。

比起錄像帶,記憶更像是一個拚命趕deadline的視頻編輯,在匆忙之中,只好選取最簡單順手的填料來縫合事實之間的空白。雖然它在縫補記憶時,很好地掩蓋了接縫處的針腳,可這樣做卻有潛在危害。

「我們會產生錯覺,認為回憶起的東西就是過去真實發生過的,」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研究記憶對情緒影響的心理學家琳達·萊文(Linda Levine)在2018年訪談中如此表示。

這種記憶系統導致現在主義偏差,在進行回憶時,我們會把當下的情形拼入過往事件。

舉例說,我們過去和某人關係的記憶,往往深受與其現況的影響。倘若現今兩人關係變差,回憶里的事情往往不會太友好,不論過去的實情究竟如何。

我們會產生錯覺,認為回憶起的東西就是過去真實發生過的

還有一個例子是,「我在帶你做實驗前給了你吃的,還是讓你餓著肚子,會影響你記憶中前兩周吃了多少食物,」普羅茲科說。

03 記憶偏差與抱怨

那麼,記憶偏差和成年人怎麼看待年輕人有什麼關係?

因為你要評判當今的年輕人,就需要回憶過去的年輕人表現如何。但我們很難做到這一點,誰能有過去年輕人表現情況的客觀信息?既然無法如實獲得全部信息,那只有把當下的認識拼入空白縫隙。

然而,我們用的並不是現今年輕人的信息,我們是在對照自己。經過一系列研究,普羅茲科等人發現了一些證據表明,這才是問題的本質。

如果我們以自己目前的情況為標準來評判年輕人,那麼崇尚權力、文化水平高、智力水平高的人,就會拿這些條條框框來苛求年輕人。這是網絡調查3458名成年人所得出的結論。

研究表明崇尚權力的成年人,更傾向於認為如今的小年輕對長輩的尊敬遠遜往昔;文化水平高人,會認為如今的小年輕不像以前的年輕人那樣熱愛閱讀;智商略高的人(通常由非常簡化版的IQ測試所鑑定),通常會說現在的孩子遠沒有以前聰明。

「你無法客觀地知道,你年幼時同齡孩子的閱讀情況是怎樣的,所以當我這麼問時,你只有有限的數據可以參考,」普羅茲科說,「這只是你的記憶,而記憶本身會受到現在主義的影響。」

我們以自己目前的情況為標準來評判年輕人

研究甚至對成年人進行控制實驗,誘導他們對如今的小年輕做出更溫和或更嚴苛的評價。

實驗中,成年人通過答題測試自身文化水準,而其中一部分測試者收到的測試成績是假的,低於其真實水準。然後,這部分成年人對孩子的評價不再苛刻,不再常說如今的小年輕閱讀水準不如從前。

這就是說,當成年人自己的閱讀水準不夠時,他們就會認為過去的孩子也是如此。

簡單來說,如果成年人是A水平,他們就會認為過去的孩子都是A水平,並要求現在的年輕人達到這一水平。如果A水平的人被誤導,認為自己是B水平,他們就會以B水平要求現在的年輕人。

普羅茲科強調,現在主義偏差不是成年人認為如今的小年輕不如過去的唯一原因。即便是鄙薄權力的成年人,也通常認為如今的小年輕對長輩的尊重不及過去。「這種記憶偏差只能解釋一部分,」他說,「任何事都取決於多種原因。」

其他可能的原因有:「如今的小年輕」是一種人們從小被灌輸的老生常談的論調,或者是跟過去就是比現在整體上好這種信念有關。

不管是何原因,成年人應該給年輕人更多空間。

而這種偏差依然存在,並且一定程度上跟成年人如何看待自己有關。

這種標準未免過高,我們應多給孩子一點體諒。

04 以時代劃分人,就像占星學

不同時代人總是相互抱怨。魯道夫認為這往往會導致時代主義,即一種普遍偏差或針對出生年代不同的團體抱有的一種偏見。

「人們往往過於籠統地評價某一時代的人,」魯道夫說,「人們會認為,我們觀察到的人與人之間的很多差異源於時代的不同,並圍繞這種想法大做文章。但實際情況比這要複雜得多。」

魯道夫指出,不同時代人的差異,不僅僅存在於不同時代之間,也存在於相同時代的人之間,這更像是反映不同年齡的人的差異。

年輕人總顯得更自我、自戀,年長的人則更加循規蹈矩。當然我們並不是要無視人們對現實的抱怨。年輕人對政商界的「老人」加劇不平等也深感厭煩,但很顯然,不僅僅是「老人」們會這麼做。

心理學界激烈爭論不同時代的影響是否大於年齡對人的影響,可到頭來,研究這一問題的數據的確不多。

解釋「時代是否影響人」這一問題需要長時間、大量追蹤不同年代出生的人群,必須精確劃定三個變量,同代影響(即同一年出生的人),時期影響(即某一影響所有人的歷史事件,無論老少),年齡影響(即人隨著自身年齡的自然變化)。這種研究尚不存在。

魯道夫說,「如果有誰出一千萬美元預算做這件事,請一定通知我。」

年輕人對政商界的「老人」加劇不平等也深感厭煩

缺乏數據的前提下,我們討論時代影響就有點像討論星象。

「『我看到的十二宮圖或我所處的時代』和『別人看到的十二宮圖或別人所處的時代』之間的差異給人一種既要和一個集體同心同調,又要和其中成員有所區別的感覺。」魯道夫在近期的論文中如此說道。

籠統討論時代差異需要通過講述令人信服、言簡意賅的故事以便解釋世界如何運行。

「總會有很多這種故事,人們就需要數據來證明是否如故事所言。」加利福尼亞戴維斯分校社會發展心理學家卡麗·特熱斯涅夫斯基(Kali Trzesniewski)說道。

但即使「自私的年輕人」這種成見有一定的道理,她認為我們不必將其視為壞事。

「雖然沒太多數據佐證,但我們認為自戀現象高發於年輕人時期,在我看來這符合發展邏輯,」她說,「他們需要考慮今後的人生,需要外出闖蕩,需要無懼嘗試,因此也需要更多自信。」

普羅茲科稱,自從他在科學進步期刊發布研究以來,最常受到記者變著花樣詢問:「這是對千禧一代的辯護嗎?」對此,他直截了當地否定。相反他認為這是囊括整個人類的問題。

「千禧一代與所有人一樣,」他說,「他們也會變老,同樣會對孩子有些抱怨,未來的一千年內,這種記憶偏差都會影響我們。」

(本文未經造就授權,禁止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Oj_7cHQBLq-Ct6CZk6R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