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原創 陳兆豐、郭庭
陳兆豐、郭庭廷 | 世界經理人雜誌文章
面對新時代大環境的變化,中國企業必須積極求變,我們建議企業可從五個層面的機遇入手,應對挑戰,致勝未來。
我們正處於一個變幻無常的世界,無論是國際經貿政治變局,還是國內市場供需和產業競爭環境的變化,亦或是技術變革、運營成本和財務槓桿的壓力衝擊,企業都面臨轉型升級和財務重整更生的挑戰。面對新時代大環境的變化,中國企業必須積極求變,我們建議企業可從五個層面(戰略層面、運營層面、組織層面、數字化層面和資本層面)的機遇入手,應對挑戰,致勝未來。
戰略層面:多維度審視市場增長機會
我們建議企業從橫向、縱向和跨界三個維度來審視具體的市場增長機會。在橫向業務擴充上,企業可通過調整產品及服務組合,瞄準特定客戶細分市場需求來進行差異化定位,從而突破傳統金字塔市場定位的困局。在縱向業務拓展上,企業可以通過投資、國際併購與合作,積極開拓和強化產業價值鏈上游和下游環節的業務。
近年,就有像吉利這樣的中國車企,通過併購歐洲車企的方式,來引入核心技術和高端品牌,同時拓展了產業鏈上游的研發設計能力和強化了下游的品牌組合價值,並進一步完善整個產業鏈的核心競爭力。
而在跨界發展上,企業應積極跟隨國策,在國內重點區域市場以及「一帶一路」的相關市場上,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並儘早為「RCEP 協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的到來而布局相關的海外市場。
運營層面:降低成本提升運營效益
我們建議,企業可以考慮從四個重點領域來降本提效,包括定價、採購、供應鏈以及後台服務。定價才是影響企業利潤最大的驅動因素,而不是成本。
在採購方面,普華永道獨有的卓越採購流程、工具和管理體系,助力客戶在短時間內獲取採購優化。
在供應鏈優化領域,最近普華永道與中國美國商會的供應鏈聯合調查報告發現,超過了87%在華的美國企業已經實現了「立足中國,服務中國(In China, for China)」的供應鏈本土化發展戰略。這不但是企業為應對貿易摩擦日益加劇做出的積極調整,也是企業在供應鏈運營進一步優化上加大投入和積極進行供應鏈數字化管理的動力。
在後台服務領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建立了財務、人力資源、IT 以及行政法務等統一的大共享服務平台,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方面降低和避免了集團企業內過往的重複建設,另一方面為企業用戶提供了規範化、標準化、本地化、個性化、流程化以及協同化的共享服務,並在保障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益之間取得有效平衡。
組織層面:激發人力資源潛能
很多企業在組織效益方面往往只關注組織架構與績效薪酬等大框架和績效指標,但對組織和人力資源如何承接企業轉型戰略和賦能戰略落地實施往往做得不夠。我們建議企業應該更加關注轉型戰略對組織調整的要求,並進一步從組織架構優化細化到崗位體系優化,確保高管和員工績效與薪酬與激勵機制的掛鉤互動,以及在人才發展、領導力提升、企業文化改造等人力資源體系支撐點上入手強化提升。
數字化層面:實現企業數字化轉型
中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創新可從四個層面來布局。數字化產品研發、智能工廠、互聯的供應鏈是企業數字化運營的核心,有助於企業優化運營成本、投資回報和客戶體驗。智能運營支撐由大數據、數字化法規和網絡安全、數字化組織機構/ 人才/ 文化、IT 架構和數據管理、數字生態圈合作等數字化賦能因素組成,能夠支持運營的最優決策和提升運營支持效益。而最頂層是數字化客戶解決方案,通過互聯的產品和服務,結合字化商業運營和營銷,以及創新的數字化商業模式,為企業提供新的業務收入和增長機會,或增強客戶粘度。
資本層面:提升企業金融資本運用
鑒於中國當前的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以及企業槓桿率過高所存在的債務風險,改善企業資本結構、降低槓桿率成為了中國企業目前面臨的重大趨勢與挑戰。我們建議企業可通過資本結構優化和債務重組的手段和方法提升企業金融資本的運用。
營運資金管理:通過更好的監測、流程改進以及營運資產和負債重組,減少企業的營運資金占用,增加企業可以支配的自由現金流,以用於企業的業務發展以及增長,甚至實現企業的價值提升。
混合所有制改革:通過債轉股、引入戰略投資人、業務整合、運營效率優化及企業內控優化和架構合理化等流程,同步優化企業資本結構、業務、內控及管理,提升企業整體運作效率和價值。
債務協議重組:通過對存量債務還款時間(如延長還款期限)和金額(如調低借款利率)兩個維度的調整,減輕財務壓力。當然,該方式需要首先獲得相關債權人的同意。
債轉股:企業的債權人將債權轉化成股權,是國內目前常見的債務重組手段。債轉股能夠立刻改善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減輕企業還款及支付利息的壓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債轉股的前提條件為債務人具備重組價值,即通過紓緩財務壓力,其未來現金流和經營將會出現轉機。否則,單純的債轉股只會將問題拖延,債權人最終仍可能無法避免轉股債權的損失;而且在此情況下,股權較其它債權享有劣後的清償順序。
破產重整:對於債務水平過高但又具備重整價值的企業,可通過由法院委任的管理人主導的破產重整程序獲得喘息的空間,在債權人於重整期間不能隨時對企業提起訟訴的保護機制下,爭取時間對其債務和財務問題進行梳理,並制定具有針對性的重整方案(可以包括以上提及的多種資本結構優化手段以及引入戰略投資者),從而獲得再生。
面對國內外市場和客戶需求的轉變,中國企業的轉型升級和更生之路雖然條條可通羅馬,但需要不同的發展戰略選擇和實施能力支撐。中國企業若是能從戰略、運營、組織、數字化和資本層面各個擊破,就能先人一步把握轉型良機,迎難而上成就新的輝煌。
本文刊登於世界經理人雜誌
(www.cec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