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書江:只有雙腳站在泥土上,才接地氣

2019-11-20     攢夠音樂去旅行

入冬後的這幾天,敲擊鍵盤的手變得冰涼,不知道螢幕那端的鄧書江是否也是一樣。

記者是一個迷人而危險的工作

從大一加入學校記者站開始,鄧書江就一直做記者相關的工作,直到現在,他依然堅持採訪、傾聽、做文案、寫作。2006年暑假,是鄧書江做記者的第一個夏天。對他而言,記者是一個迷人而危險的工作。「我做實習記者的第一天,便深入成都辦假證工廠『九眼橋』進行採訪,經歷了一些危險,交出的作品便獲得了頭版頭條刊登。」鄧書江驕傲地回憶到。從自己喜歡的工作中得到成就感,真的很爽!尤其是5年前,鄧書江開始進入新媒體與讀者互動,那種隨時有反饋的感覺,至今難忘。

我從不認為自己離開了這個行業

鄧書江,從2009年到2019年,這個85後文藝青年的成長之路,是令大多數媒體人羨慕的十年。從一名普通的記者到一名具有綜合能力的媒體人、策劃人,從編劇到製片人,再到一家媒體公司的CEO,「當一個身份不足以應付當下的事情時,會感覺到自己能力不足。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打破固有的思維。本質上是一個艱苦的學習過程。」鄧書江在回覆中寫道。他在一次次突破中獲得成就感,即使中間有過眾多困難和挫折,他也未曾心灰意冷過。

在新媒體傳播方式的壓力下,傳統媒體的工作太局限,傳播能力有限,鄧書江開始選擇放棄了《四川日報》記者的身份。當問及他為什麼不做記者時,仿佛看到了一個雙手在鍵盤上劈里啪啦、迫不及待據理力爭的小孩子,他說:「我從不認為自己離開了這個行業!我一直從事與之相關的工作!」

微電影,我們創作的自由度很高

鄧書江的楚客文化,是一家專注城市營銷、城市宣傳和旅遊宣傳策劃的媒體公司。在承接各個城市項目時,鄧書江走過了大江南北很多城市,在看似遊山玩水的旅途中,與不同地區的地域文化,不同的人打著交道。所以,他製作微電影的過程也是誕生創作激情的導火索,比如微電影《遠山的雪》就是由藏民與神山真實的故事而改編的。

「藝術是為了誰創作?可能還是偏自我表達多一點吧。」鄧書江認為一個好的作品,一定是受到大眾喜愛的。一部電影,首先是有審美、好看、有文化、有內涵,才有機會被做成電影或其他作品。對於文創電影中的商業利益與電影藝術效果的權衡,鄧書江認為所謂的商業,是被更多人喜歡,與其說是商業和藝術的區別,不如是個人審美和大眾審美的差別。如何把流量變現是「金主爸爸們」該考慮的事情,鄧書江以一個編劇或製片人的身份可以自由地把控題材、拍攝、後期等環節。

未來,鄧書江將會嘗試做一些電影項目,繼續拍攝短片,不僅僅基於抖音等短視頻平台。當然,也希望和更多資本家或機構協作,做點不一樣的內容來。

採訪後記:不破不立,做自己喜歡的事真好

周一到周四,從聯繫鄧書江書面採訪,到設計提問稿,再到回復。短短4天,一個少年不破不立的成長之路,在紙上翩然浮現。一切轉變、一切付出、一切困難在「自願」二字下顯得不值一提,做自己喜歡的事真好。

(作者:李天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OOE7jW4BMH2_cNUgpuR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