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佩戴耳機,獲得更佳收聽體驗
又逢拗九節。每年農曆正月廿九這天,福州家家戶戶都會煮拗九粥,孝敬父母長輩。甘甜的粥香,在空氣中瀰漫,在大街小巷飄散。
@菜菜_ 敏攝
這一習俗在福州傳承已久,幾經演變,如今已由「小家」的「孝順節」升華為「大家」的「敬老節」,成為家庭和美、鄰里相融的社會新風尚。從這個意義來說,「拗九」文化,本質上就是「福文化」。
倉山區東升街道東興社區的老人們吃上拗九粥。葉義斌 攝 (資料圖)
關於拗九節的傳說版本眾多,最被人熟知的就是目連救母的故事。
據傳,古時候有一個叫目連的人,他的母親生前悍惡,死後被關在陰間牢房裡。他探監時,經常送食物給母親吃,但是都被看守的獄卒小鬼吃掉了。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 用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紅糖等原料與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後,再撒一把黑芝麻送去給母親。
@林潔Jessie Lin 攝
看守獄卒見這稀飯黑乎乎的,便問道:「這是什麼?」目連隨口答道:「這是拗垢(福州話『九』與『垢』諧音)。」看守信以為真,認為這粥很髒就不吃了。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
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鄉人感念目連的孝心,仿其孝行,每年的這一天都煮粥孝敬雙親長輩,並相沿成習。
拗九節這天,已出嫁的女兒,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鴨蛋、豬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
圖為舊時福州女子回娘家送拗九粥。圖源:《拗九送粥》島崎役治攝, 方向紅供圖
正如福州傳統歌謠里唱的這樣:「 拗九,拗九,摜粥摜到娘家厝門口,告一聲依家依妮,囝呢平時間做不夠;一碗甜甜的拗九粥,一箸一瓢羹都是孝…… 」
@菜菜_ 敏攝
此外,傳說故事中與目連母親落難有關的日子與歲數都含「九」,因此, 福州人的傳統觀念里認為「九」是厄難的歲月。
於是,凡是歲數逢九的人,如9歲、19歲、29歲(稱「明九」)……或是逢九的倍數,如18歲、27歲、36歲(稱「暗九」)……在拗九節這一天,要像過生日一樣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如今,拗九節的習俗得到了傳承和發揚。除了必備的「送粥」禮儀外,拗九節前後,福州各地都會組織大家看望慰問老人、擺千叟宴、舉辦各類敬老愛老的活動……
福州台江區上海街道拗九節活動現場,志願者為老人送上拗九粥。圖片來源:福州晚報(資料圖)
吃上一碗拗九粥成為了這個節日的「打卡」事項。不管送粥與否、逢「九」與否,福州人骨子裡永遠渴望著這碗粥的「甜」。
@菜菜_敏攝
孩童用稚嫩的雙手捧著粥敬長輩,身體力行地學習什麼是「孝」;年輕人吃上一碗粥,回味的是家的溫暖與親情的綿長;老人家吃上一碗粥,被晚輩關愛的幸福滋味甜入心扉;在外的遊子吃上一碗粥,牽掛著的是故鄉的風土與人情……
拗九粥,一碗有溫度的粥,它盛滿了濃濃的親情;拗九粥,也是一碗有態度的粥,敬老的孝心、愛心,都融化在粥中;拗九粥,更是一碗「幸福之粥」,讓有福之州更溫馨、更文明!
老人們圍坐在一起喝拗九粥。 圖片來源:福州晚報 (資料圖)
這一次,我們品著香甜的拗九粥感受福州的孝親文化。期待下一次,繼續領略福州的風土人情。
本期主播 王子
用家鄉風景
喂飽心靈
帶著一身煙火
繼續出發
hi~
這裡有一則重要通知~
聽福州「尋找計劃」
已經啟動啦!
尋找故事、尋找聲音、尋找美圖
戳下圖立即參與
我們一起
讓所有人聽見不一樣的福州
尋找計劃
另外,除了微信
大家現在可以在喜馬拉雅
收聽我們的節目啦啦啦啦
喜馬拉雅
加入【聽福州聽友群】
一起聊聊福州的城市記憶
群內還將不定期發放福利
期待你的加入
部分內容摘自《福州日報》《福州晚報》
文字:夢霆
攝影:林鴻傑
後期:林羽晗
設計:馬沄欽
編輯:王婧
監製:申哲
製片人:劉必泳
總策劃: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