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次申請屢次碰壁,印度為何那麼想「入常」?其入常的前景如何?

2020-11-28     笑語千年

原標題:屢次申請屢次碰壁,印度為何那麼想「入常」?其入常的前景如何?

在當今世界政治多元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聯合國的作用得到加強的同時,也面臨著空前的危機。隨著國際格局的變化,印度、德國、日本、巴西等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的作用越來越大,它們共同呼籲改革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結構,更好地承擔起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重擔,讓聯合國更具代表性,民主性,地域性。

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和作用

「安理會」是聯合國的核心機構,共有15個理事國,其中有五個是常任理事國。在面對重要的國際問題時,安理會作出的決定對全體會員國具有法律約束力。對於國際和平與安全的重大問題,安理會有權採取包括武力在內的軍事行動,有權調查引起國際爭端或摩擦的起因,並提出解決的辦法;有權斷定破壞和平的侵略行為,並有權採取強制措施。安理會的決議對全體成員國均有約束力,也有權對有不執行者採取懲罰的措施。

對於重大的國際問題,安理會採用投票表決的方式形成決議。投票時,十五個理事國中有九個以上贊成、並且五個常任理事國均沒有投反對票,決議才能通過。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在表決時,如果有一個常任理事國投反對票,即使其他十四票都是贊成票,決議也無法通過。

安理會是建立在二戰勝利後的雅爾達體系基礎之上的,隨著冷戰的結束,國際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五個常任理事國暗中鬥爭非常激烈,在很多問題上難以達成一致。因此近年來,要求安理會改革的呼聲很高,印度、日本、德國等國更是多次提出增加常任理事國的要求。在這幾個國家中,印度是最迫切想要進入安理會的國家,沒有之一。

長期以來,印度認為自己早就具有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資格和能力。印度人口全球第二、國土面積第七,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願意承擔更多、更大的全球責任。印度總理辛格多次提出:「擴大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吸納印度成為常任理事國,是聯合國能夠真正成為一個更具代表性的實體而邁出的第一步,我們也已經做好了接受常任理事國職責的準備,我們能夠勝任這個責。」

印度積極「入常」的原因

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蘇聯的解體使印度失去了一個強有力的國際盟友,印度需要尋求更廣闊的外交舞台,獲得外部安全保障。

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克什米爾領土之爭,是印度當前面臨的最大的國家安全問題。印度反對克什米爾問題國際化,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堅持原不接受第三方調解。如果印度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擁有了否決權,就可以挫敗任何可能對克什米問題的干預。

對印度而言,「入常」不僅可以維護國家安全利益,還可以增強國家和民族自豪感,擴大政治影響力,最終實現印度的確大國夢。

印度有著濃厚的大國情結,印度人常以擁有源遠流的文化而自豪,認為印度應當獲得更高的國際地位。印度人有著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實現印度的大國夢,是當代印度外交的總目標。

印度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緣戰略位置,其經濟經過20年的市場化改革,已進入高速增長期。1998年印度成功進行了核試驗,成為事實上的擁核國家,取得了國家間較量的「政治平衡器」。同時印度一直致力於建設一支海陸空三位一體的軍事力量,是當今世界軍事強國之一。

在科學技術上,印度擁有一支強大的科技隊伍,是世界公認的科技強國之一,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核能技術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一切的一切,都讓印度的底氣越來越足,加入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心情也越來越迫切。

印度「申常」的動作

1992年,印度與日本、巴西等國促使聯合國通過了4762號決議,決議要求承安理會在遵守《聯合國憲章》的前提下,對聯合國及安理會進行必要的改革。在第48、49屆聯大上,印度多次表明自己對安理會改革的立場和態度:要求改革聯合國安理會,早日改變聯合國不符合現實世界的狀況,發展中國家應當更多地參與國際事務中來。

印度要求入常的一個重要理由是:安理會不應該把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國家排除在外。印度多次強調自己的人口優勢和經濟實力,印度認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的、具有巨大經濟發展潛力的大國,要求獲得安理會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是理所當然的。

印度指出聯合國應變成一個更能代表世界的,與我們的利害、期望更相符的組織,聯合國的改革必須包含安理會常任和非常任兩類席位的擴大。為此,印度聯合了日本、德國,巴西向聯合國提交了「四國提案」,提出安理會改革的任務是通過增加大國或有影響的發展中國家,提高安理會的代表性和效率。

為獲得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所需的選票,印度不遺餘力的拉攏亞洲、非洲和拉美等發展中國家。印度在南亞倡導區域合作聯盟,成為東協的對話國,加大了對非洲的外交攻勢,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積極參與人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工作。

為了擴大聲勢,印度與日本、德國、巴西組成「四國戰略聯盟」,對「入常」進行集體進攻。但現有的五個常任理事國都反對再增加常任理事國,因為美、俄都不願意權力被稀釋,因此印度的「入常」要求也一次次的碰壁。

不過,有著強烈的「大國情結」的印度不會放棄自己的夢想。現任總理辛格就在不同場合多次說過:「當印度足夠強大時,常任席位自然會來臨。」

印度入常的前景

近年來,國際形勢發生了極為深刻的變化,一些發展中大國在追求發展的同時,都力爭能在國際舞台發出自己的聲音。印度把謀求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作為外交目標,說到底是因為安理會目前的權力結構不能滿足他們的利益需求,因此要求重新分配國際權利,更好的維護自身利益。

但是擁有一票否決權的現任五大常任理事國,是聯合國的既得利益的者,他們要保持自己在安理會的地位,就一定要避免出現新的享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使自己的權力被稀釋。

印度「入常」不僅面臨著與現有的「五常」之間的爭鬥,還要與同樣有「申常」需求的日本、德國等國家展開競爭。「入常」是一個國際社會權力的重新分配,對此同樣有著迫切要求的並不止印度一家。

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聯合國的任何改革,都會受到美國態度的影響。對美國來說,現有的五常制都已經制約了美國對全世界的領導地位,如果再增加幾個新的常任理事國,必然會使聯合國領導權更為分散,加大美國對聯合國控制的難度。這就決定了美國在這個問題上的基本態度:安理會越小越好,最好是美國一家說了算,反對安理會擴大。

事實上,美印關係並沒有印度人想像那麼親密。印度雖然是「民主國家」,但美國對冷戰期間印度依附蘇聯的事一直耿耿於懷,更不希望看到印度成為南亞的霸主。特別是印度總理辛格在接受美國《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印度與美國的關係不會以犧牲印俄關係為代價後,美國認為印度對安理會席位的追求背後,是不是有俄羅斯的「黑手」一直抱有懷疑態度。

印度的外交戰略目標間主張多極化,使自己成為多極化中的一極,這與美國的「單邊主義」霸權戰略意圖是相衝突的。在對外關係上,美國從來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準繩,因此美國雖然願意加強同印度的關係,但在印度入常的問題上,不可能支持印度。

對俄羅斯來說,謀求恢復昔日的大國地位是其外交戰略的核心。俄羅斯在一定程度上希望印度、日本等四國「入常」,讓安理會出現相互制衡的力量,形成幾個陣營,以便牽制美國,擴大俄羅斯戰略活動空間。

但是但俄羅斯對印度也有顧慮。現在的印俄關係不同以往的軍事同盟性質,在印美關係不斷改善的今天,印度未必能如以前一樣與俄羅斯站在相同的立場,所以支持印度入常時也充滿顧慮。

目前,印度等國家還無法與五大常任理事國相抗衡,還需要較長時間的發展,才有可能造成國際權力的再分配。所以在短時期內,印度入常,還只是個夢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OMleEHYBxV5JH8q_a8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