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蘇聯的海軍製造工業曾經是位於世界前列的發達產業,雖然在解體後,大部分的造船產業都由烏克蘭繼承,但俄羅斯仍舊擁有著大量前蘇聯時期遺留下來的大型海上艦艇,其中就包括世界上體積最大的電子偵察艦——「烏拉爾」號大型偵察艦。
這是一艘前蘇聯國防部在1977年策劃建造的大型情報搜集艦艇,據當時資料介紹,「烏拉爾」號不僅具備電子偵察和通信功能,還能作為海上作戰部隊的總指揮船支,為其他作戰艦艇提供實時情報。
經過在列寧格勒波羅的海船廠長達兩年的建造後,這艘當時世界排水量最大的電子偵察艦於1983年五月份開始下水測試,並在1989年正式進入蘇聯海軍服役。但是僅僅服役了三年多的時間,就因為有船員在艦艇上點了把火,將艦上所有設備電纜全部燒毀,使其成為一艘廢船,從此再未出海執行任務。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正值美國和蘇聯兩國冷戰的高峰期,這兩個超級大國將戰線從各大規模的戰爭一直延伸至海陸空三大領域的軍備競賽。為了在戰時更快獲取到美國的軍事部署情報,蘇聯不斷加大在軍備研發上的投入,花費將近四百億人民幣研發出了這款大型電子偵察艦「烏拉爾」號。
據悉,為了使「烏拉爾」號擁有更出色的機動性,在製造上採用的是原定建造「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的船體設計和主機配置,利用壓水堆核動力與蒸汽輪機作為「烏拉爾」號的動力系統聯合推進,使其航行時滿載排水量可達到3.65萬噸,最高航速能保持在27節左右,因此「烏拉爾」號在當時也被其他國家稱為「航母偵察艦」。
「烏拉爾」號入役後被編入到蘇聯的太平洋艦隊第38偵察艦大隊作為主力旗艦,但由於船體過大,每次出海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維護修整且需要一支多達九百多人的人員編制隊伍來維持其正常運作,因此「烏拉爾」號實際出海執行任務的次數很少,大多數時候都是停靠在碼頭作為和陸地聯繫的一艘漂浮在海上的巨大兵營。
即便如此,「烏拉爾」號上裝備的包括相控陣雷達等多種電子偵察設備,讓「烏拉爾」號不僅可以作為飛彈靶場測量船,還能遠距離監測和搜集其他國家的飛彈試驗和部署等情報,加上其大部分的電子設備都設有保護罩進行覆蓋,並且「烏拉爾」號也裝備了較為齊全的武器裝備可攔截敵方的飛彈進攻,甚至還配備了多架艦載直升機,因此其他國家很難從外部發動進攻將其摧毀。
作為蘇聯當時的旗艦級海上預警指揮中心,「烏拉爾」號也因此被美國視為打擊蘇聯的最大「難題」。
在1990年末,蘇聯面臨解體的危機,加上「烏拉爾」號因為在設計上和建造質量上存在缺陷,導致一直無法出海,長期處於「荒廢」狀態。美國害怕蘇聯會再次啟用這款偵察艦對美國造成威脅,因此抓住「烏拉爾」號暫時停運的機會,花費了二十萬美元買通了一名名為阿斯科納諾夫的海軍士兵,讓他在艦上發電機儲備燃料的艙室以抽煙為由引起大火。
由於當時艦上只有少數士兵留守,大火併沒有在短時間內被撲滅,反而蔓延至其他艙室,裡面的多種電子設備也被燒毀,船體結構也受到了損傷,基本無法復原,並且還燒死了27名士兵。
此後蘇聯解體,「烏拉爾」號俄羅斯繼承,但由於經濟下滑嚴重,俄羅斯並沒有對其進行修復和維護,只能將其停靠在馬加丹軍港。
直到2003年,「烏拉爾」號因多年荒廢破損,內部的核反應堆隔離層出現破裂,好在當時駐守軍港的人員搶修及時,並未造成嚴重的核泄漏事故。在2010年俄羅斯將「烏拉爾」號下放至俄太平洋艦隊的下游企業「星星」廠進行解體,這艘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偵察艦生涯才徹底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