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生態養鵝應該從林地條件、養鵝的技術等方面做好準備

2019-07-25     鄉村三農小書屋

鵝的生態放養一般分為育雛和放養兩個階段。育雛階段一般在鵝舍內,飼養4周左右,等雛鵝脫溫後視情況再到林地放養。林地生態養鵝應該從林地條件、養鵝的技術等方面做好準備。

一、生態放養的基本要求

1.對放養場地的要求

放養場地是林地生態養鵝的生活場所,選擇得當與否,對養殖的效率和效益有很大影響。在放養場地選擇方面應考慮以下內容。

(1)瀕臨水源 鵝是水禽,具有喜水的天性,如果每天能下水1~2小時,有利於鵝的生長和體質的提高。放養場不宜離水源太遠,附近最好有河流、水塘、溝渠和湖泊等水源,水面儘量寬闊,水流要緩慢,水深1~2米最好,以供鵝群在水上活動和配種。水源的水如果過淺,在炎熱的夏季烈日照射後水溫會過高,雛鵝、種鵝都不願在水中活動,影響雛鵝的生長發育和種鵝的配種;過深則不便覓食水中飼料。

(2)牧草資源 鵝是以草食為主的水禽,能很好地利用牧地,採食消化大量的青草,草質柔嫩,生長茂盛,有利於鵝的放牧飼養。林地生態養鵝是為了讓鵝群能夠從自然環境中多採食天然的野生飼料資源。一般育肥仔鵝或種鵝1天可以吃青草1~1.5千克。豐富的草源是林地養鵝成功的關鍵。如果養鵝場地上植被條件好,就能夠為鵝群提供充足的野生飼料,可以降低飼養成本並能夠提高鵝產品的質量。決定林地養鵝前要考察林地植被的密度和牧草的覆蓋率和植被的種類。單位面積的林地生長的植被越多、地塊覆蓋率越高越好。

鵝生性喜食青草特別是鮮嫩的青綠草料,林地、果園中的天然生長的青草和野生植物等在放養一段時間後有時會來不及再生,造成青草短缺。要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利用林間、果園空地種植優質牧草,種草養鵝。

(3)場地面積要大 林地對鵝的承載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林地、果園裡鵝的放養量不能過大。如果場地小,飼養的鵝數量大,鵝活動空間狹小,不久就會把樹林裡的青草和昆蟲啄食乾淨,此後單靠人工喂料則會失去生態養鵝的實際意義。

由於單位面積場地上飼養鵝的數量比較少,林地生態養鵝非常關鍵的條件就是要有較大的場地。一般要求每畝地飼養鵝的數量不能超過40隻,如果場地上植被生長不好,每畝地飼養鵝的數量不宜超過20隻。

(4)環境條件 平原地區的林地、果園,應注意選擇在地勢高燥,平坦,較周圍地段稍高、稍有緩坡的地方,以便排水,防止積水和雨後泥濘,容易保持場地和棚舍乾燥。低洼潮濕的場地,空氣相對濕度較高,不利於鵝的體熱調節,而利於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的生存繁殖,對鵝的健康會產生很大影響。

丘陵、山區林地應選在地勢較高、向陽背風的地方,坡面坡度不超過25%。還要注意地質構造情況,避開斷層、滑坡、塌方的地段,避開坡底和谷地以及風口,以免受山洪和暴風雪的襲擊。放牧場地的地形應儘量開闊整齊,不要過於狹長或邊角過多,這樣在飼養管理時比較方便,能提高生產效率。

放養場地除在丘陵、山區外,最好是沙壤土,透水透氣性良好,雨後不會泥濘,易於保持乾燥,可防止病原菌、寄生蟲卵、蚊蠅等生存和繁殖。

放養場地的位置要考慮飼料、物資需求和產品供銷,應保證交通方便。遠離屠宰場、化工廠、大型養殖場等污染源,保證防疫安全。

2.林地、果園的條件

(1)林地 林地中野生草菜、昆蟲等自然飼料資源豐富,林下空間寬闊,空氣新鮮,環境幽靜,適宜林地生態養鵝。

樹冠及鬱閉度 林地以樹冠較小、林木稀疏、冠層較高(5米以上),樹林鬱閉度在70%左右,陽光照射地面面積在50%左右的成林較為理想,這樣的林地透光通氣性能好,林地雜草、昆蟲豐富(圖1-1)。如果樹木枝葉過於茂密,遮陰大的林地透光效果差,不利於鵝的生長。

圖1-2 楊樹林地養鵝

附近最好有小溪、池塘等清潔水源。

樹齡 為不影響樹木生長發育,不宜選擇處於苗木期的林地。小樹苗栽種比較密集,樹枝低矮,不利於空氣流通,夏天不能遮陰避雨,對鵝的生長和發育也不利。林地以中成林為佳。成材林即將開始採伐,不宜用作林地養鵝。

生態林帶不宜養鵝 沿河林帶、道路綠化林帶、環城林帶等生態林帶,由於地理位置、林地面積和形狀等因素,不宜用來養鵝,否則影響林帶作用和周邊環境。在這樣的林帶里養鵝,鵝也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影響生產性能。

(2)果園 地勢高燥、環境安靜、飲水方便、農藥用藥少、排水良好、無污染的果園都可養鵝。以乾果、主幹略高的果園為佳,核桃園、棗園、柿園、桑園等,這些果樹主幹較高,果實結果部位也高。蘋果園、梨園、桃園、杏樹園、橘園、李園、山楂園等,放養期應避開果樹用藥期,防止鵝農藥中毒。

(3)不宜進行林地養殖的地區 規定的自然保護區、生活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風景旅遊區、受洪水或山洪威脅及有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多發地帶自然環境污染嚴重的地區進行林地養殖。

二、育成鵝的飼養管理

育雛結束後,肉鵝進入育成鵝階段。育成鵝也稱仔鵝、中鵝或青年鵝,是指自4周齡至10周齡或12周齡以內選入種用或轉入肥育前的鵝。

雛鵝經過舍飼育雛和放牧鍛鍊,進入中鵝階段,此時可以轉移到林地進行放養,實行放牧飼養為主,補飼為輔的飼養方式。

科學的放牧可使鵝得到充分的運動,增強體質,提高抗病力,同時又使鵝採食大量的青綠飼料,滿足了營養需要,節約精料,降低成本。

1.中鵝階段的特點

此階段鵝的消化道容積較雛鵝階段大,食物消化力較強,鵝纖細的胎毛逐漸被換掉,進入長羽毛的時期,同時消化道容積明顯增大,消化能力也明顯增強,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和抵抗力增強。此階段是骨骼、肌肉和羽毛快速生長的時期,能利用大量青綠飼料。中鵝時期林地以放牧飼養為主,補飼為輔,充分利用林地放牧,促進鵝體新陳代謝,促進其生長。

2.生態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對林地進行徹底清理、打掃衛生與消毒。每批鵝飼養前,要對放養林地及鵝棚舍進行一次全面清理,清除林地及周邊各種雜物及垃圾,再用安全的消毒液對林地及周邊場地進行全面噴洒消毒,儘可能地殺滅和消除放養區的病原微生物。

(1)鵝棚舍的準備 鵝舍是為鵝群夜間休息或遇到惡劣天氣的時候鵝在舍內活動用的,要求能夠擋風遮雨,防止其他動物進入舍內。可以使用簡單的棚舍,也可以使用比較規範的鵝舍。舍內的地面要墊高,比舍外高30厘米左右,以保持舍內的乾燥。地面鋪設墊草或干沙土,並放置若干個棲架。鵝舍內有喂飼和飲水設備。

在鵝棚舍外運動場上搭設遮雨篷,防止下雨後料槽被淋濕,也預防鵝受雨淋。

(2)準備飼喂和飲水用具 飼喂用具可用料盆或料桶,用於補喂飼料,一般擺放在鵝舍前面的運動場。40日齡後,隨著鵝的長大,食盆可逐步增多或加大。飲水用具可使用較大規格的真空飲水器,容量為5~10升。多數擺放在料盆附近,並把一部分擺放在林地鵝的放養活動範圍。林地內至少方圓30米內有1個飲水器,供鵝自由飲用。

3.確定林地放養的日齡

雛鵝脫溫後,可以開始到林地放養。但林地放養時間不宜過早,否則雛鵝的抵抗力差,覓食能力低,容易感染疾病,成活率下降,並影響後期鵝的生長發育。並且放養過早時,雛鵝對林地野外天敵的抵禦能力差,容易受到傷害。

決定鵝的林地放養日齡要從雛鵝的發育情況、外界氣候條件等情況綜合考慮,最關鍵的是外界環境溫度。

4.轉群

經過脫溫和放養前訓練後雛鵝才可以轉群到林地進行放牧飼養。在轉到林地飼養的前3~5天,在飼料中加入電解質或維生素,每天早晚各喂一次。轉群前必須空腹方可運出。

轉群要在天氣晴暖、無風的天氣進行,最好在早晨或夜晚進行。根據分群計劃,一次性把雛鵝轉入林地鵝舍。鵝舍一般不加溫,但在寒冷季節,如自然溫度與育雛末期的室溫相差太大,一般超過3~5℃,會引起感冒或其他疾病,應在開始幾天適當增溫。

從育雛鵝舍轉群到林地放養,鵝的生活環境、飼料供給方式及種類等都發生劇烈變化,對鵝造成很大應激,必須通過科學的飼養管理才能幫助鵝平穩適應新的環境,不致造成大的影響。

5.合理利用放牧地,實行分區、圍網輪牧

(1)放牧地要求 中雛鵝放牧飼養早期,鵝日齡較小,正處於體格發育階段,放牧時放牧區要有充足的牧草。牧草豐茂鮮嫩、未受污染、離鵝舍較近,放牧地塊地勢平坦,牧草的高度以不高於鵝體為宜。隨著日齡的增加,可逐漸遠離鵝舍。並在放牧的同時補飼一些全價配合日糧,以促進鵝體的生長發育,特別是促進骨骼發育。根據牧草生長情況,每畝地可放養20~40隻育肥鵝。如果利用人工種植草場,每畝地可放養80~100隻仔鵝。

(2)分區輪牧 無論是野生牧場還是人工草場,為了保證牧草的再生利用,避免草場退化,仔鵝在放牧過程中要實行有計劃地分區輪換放牧。每隔15~20天輪換1次,以便有足夠的青綠飼料。這樣既節約精飼料,又能使鵝得到充分運動,利於鵝的快速增重。

實行輪牧要按照鵝群大小,劃定固定的草地。劃定每天放牧草地的大小,應根據草的生長情況和鵝只採食量來定。每隻鵝每天採食青草數量為1.0~1.5千克。一般可以把林地用尼龍網分隔成5~7個小區,讓鵝群在一個小區內放養2~3天,之後換到下個小區內放養。

(3)圍網放養 林地養鵝,鵝在野外林地自由活動,通常要在林地放養區圍網。

作為區界 作為林地、果園和外界的區界,通常使用圍網或設欄的方法,將林地環境和外界分隔,防止外來人員和動物的進入,也防止鵝走出林地。

通過圍網給鵝劃出一定的活動範圍 放養場地確定後,雛鵝剛開始放牧時,鵝需要的活動區域較小,也不熟悉林地環境,為防止鵝在林地迷路,要通過圍網限制鵝的活動區域。隨著鵝的生長,逐步放寬圍網範圍,直到自由活動。

用圍網分群飼養 鵝群體較大時,鵝容易集群活動,都集中在相對固定的一個區域,飼養密度大,造成搶食,通過圍網將較大的鵝群分成幾個小區,對鵝的生長和健康都有利。以50厘米尼龍網圍欄成幾個區輪放,圍網後,林地、果園、荒坡、丘陵地養鵝實行輪牧飼養,防止出現過牧現象。

果園噴施農藥期間,施藥區域停止放養,用網將鵝隔離在沒有噴施農藥的安全區域。

建圍網方法 放養區圍網築欄可用高70~80厘米的尼龍網或鐵絲網圍成封閉圍欄,使鵝在欄內自由採食。圍欄要結實。在鵝舍前活動場周圍設網,可與鵝舍形成一個連通的區域,用於補料,也利於夜間對鵝加強防護。

6.放養時間的安排

林地放養時間的長短隨日齡增加而延長,直到過渡到30日齡左右可全天放牧。具體放牧時間的長短,可根據鵝群的狀況、氣候及青綠飼料等情況而定。天氣暖和時早出晚歸,天氣較冷或大風要晚出早歸,但要注意早上放牧最早要等到露水干後進行;否則,鵝只採食到含有大量露水的牧草會拉稀,影響到生長。

7.控制鵝群的大小

放牧鵝群的大小控制得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到鵝群的生長發育和群體整齊度,如果放牧場地較窄,青綠飼料較少,鵝群又過大,就會影響鵝的生長發育。因此,一定要根據放牧場地大小、青料綠飼生長情況、草質、水源情況、放牧人員的技術水平及經驗和鵝群的體質狀況來確定放牧鵝群的大小。對草多、草好的草山、草坡、果園等,採取輪流放牧方式,一般大中型鵝種300~500隻,小型鵝種以700~800隻。利用田邊地角、溝渠道旁、林間小塊草地放牧養鵝以30~50隻為一群比較適合。

8.放牧鵝的技術

(1)放牧訓練 放牧前要進行放牧訓練,以不同信號表示出牧、歸牧、放水、休息等。鵝的合群性強、可塑性大、膽小、對周圍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在鵝的放牧初期,應根據鵝的行為習性,給以相應的信號,調教鵝的出牧、歸牧、放水、休息等行為,使鵝群建立起相應的條件反射,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便於放牧管理。

在鵝群的放牧管理中,除了對鵝群的行為進行調教外,鵝群對信號和條件反射建立的程度有強弱和快慢之分,要使各種用途的信號達到效果,還需要培養和調教「頭鵝」,依靠鵝群中頭鵝的作用,只要抓住頭鵝,其他鵝就會尾隨其後行走、採食等,達到更有效地管理好放牧鵝群的目的。「頭鵝」一般選擇膽大、機靈、健康的老齡公鵝。為了容易識別「頭鵝」,可在其背部上顏色或頸上掛小鈴鐺,這樣鵝群也容易看到「頭鵝」的身影或聽到「頭鵝」的聲音,增加安全感,安心採食和休息。

(2)放牧方法 放牧初期,每天上下午各放牧一次,中午回棚舍休息。氣溫較高時,上午要早出早歸,下午則晚出晚歸。隨著仔鵝日齡的增長和放牧採食能力的增強,保證放牧鵝能多採食青綠飼料,晴朗暖和的天氣可全天外出放牧,中午不再趕回鵝舍,可在陰涼處就地休息。遇特殊情況,如陰雨天或青綠飼料不足時要照常補喂青飼料。

鵝吃草的習慣是先吃一頓草,然後找水喝,喝足後臥地休息。放牧鵝群常常採食到五成飽時,就感到疲憊,表現為採食速度減慢,有的停止採食,仰頭伸頸,東張西望,鳴叫。此時應及時將鵝群趕至清潔水源處飲水、戲水,然後上岸梳理羽毛1小時左右,鵝群又出現採食積極性,形成採食—放水—休息—採食的生物節律。如果草場附近沒有水源,放鵝時要有拉水車,準備水盆讓鵝飲水。

在水草豐盛的季節,放牧鵝群要吃到「五個飽」,才能確保迅速生長發育和育肥。「五個飽」是指上午能吃飽2次,休息2次;下午吃飽3次,休息2次後歸牧。

(3)放牧鵝群注意事項

放牧要固定專人,不能隨意更換放牧人員,否則很難形成條件反射,不便於放牧。

出牧和回棚時趕鵝速度宜慢,特別是對吃飽以後的鵝群。放牧地塊小,草料多,鵝群要攏緊些。反之就要分散些,讓鵝充分自由採食,以合理利用草地資源。天氣炎熱要及時休息和放水,避開中午陽光照射。中鵝每次吃飽後放水,在天氣較熱時,如發現鵝煩躁不安,急促呼叫,應及時放水,也可每個半小時放水1次。

放牧前對鵝群進行檢查,發現病弱鵝要隔離飼喂、治療。不要到疫區草地放牧。

出牧與歸牧要點清數目。

50日齡以下的中鵝羽毛尚未長全,要避免雨淋。

9.補飼

仔鵝生長快,食慾旺盛,增重迅速,需要的營養物質多,在放牧的基礎上,還要補飼一定量的精飼料,以免引起換羽不一而影響生長發育。

開始放牧時,每次為七八成飽才出牧,以後逐漸減少放牧前的補飼,過渡到以放牧為主,補飼為輔。歸牧前要讓鵝吃飽。如果放牧吃不飽或當日最後一個飽未達十成飽,或者肩、腿、背、腹正在脫落舊毛、長新羽時,應給予補飼。收牧後喂飽過夜。

補飼時間最好安排在傍晚歸牧後及夜間進行。放牧場地條件好,有豐富的牧草,採食的食物能滿足生長的營養需要,可不補飼或少補飼。放牧場地條件較差,牧草貧乏,營養不能滿足鵝的生長發育時,要做好補飼。

每天補飼的次數和數量,應根據鵝的品種類型、日齡大小、體重增長和羽毛生長、牧草質量靈活掌握。一般30~50日齡,每天補飼2~3次;50~70日齡,每天補飼1~2次。

補飼量:中小型鵝每天60~100克,大型鵝每天100~160克。在接近上市前10~15天,如發現鵝只體形較小,更要加強補飼,增加補飼次數和喂量,每天3~4次,每隻每天補飼200~250克。

由於中鵝階段是羽毛快速生長的時期。在營養物質供應不足時,鵝首先調動所有的營養,滿足羽毛生長的要求,所以中鵝羽毛的生長速度是衡量飼養好壞的尺度。如果出羽速度慢,羽毛光澤度差、蓬鬆,說明飼料中粗蛋白質含量低,應提高飼料的蛋白質含量和飼料濃度;反之說明營養充分,中鵝的日糧應嚴格控制能量飼料原料的供給。一般以糠麩為主,適當加入少量花生餅或豆餅等蛋白質飼料。由於中鵝階段,鵝既長骨架又長肌肉,為促進骨骼發育,防止腳軟乏力,還應在飼料中加入1%~1.5%貝殼粉、2%骨粉和0.5%食鹽。

10.光照

中鵝13周齡前採用自然光照,14周齡至開產前採用8小時光照,夜間舍內保持弱光光照,到產蛋前逐漸增加光照

11.日常管理

(1)放養場地和鵝舍衛生消毒 在場地門口、鵝舍門口設消毒池或消毒用具。保持充足的消毒液,及時檢查添加消毒藥物。飼養人員進入鵝舍前更換專用潔凈的衣服、鞋帽。鵝舍和場地每天清掃、消毒。

(2)細心觀察,做好記錄 每天注意觀察鵝的精神狀態,採食和飲水情況,注意採食量和飲水量有沒有突然地增加或減少。

平時注意觀察鵝的糞便顏色和形狀,一旦出現異常糞便,及時診治。鵝入舍後可關燈靜聽鵝是否有甩鼻、咳嗽等呼吸道症狀;觀察鵝群有沒有啄癖現象;發現異常現象,查清原因,及時採取措施。注意把病弱瘦小的鵝只單獨挑出來,分析原因,沒有飼養、治療價值的及時淘汰。

(3)環境控制情況 注意觀測、記錄林地環境天氣,夜間鵝舍溫度、濕度、通風等情況。保持料槽、飲水器等飼喂用具清潔,每天清洗、消毒,保證飲水器24小時不斷水。注意隨著鵝的生長加高料槽高度,保持料槽與鵝的背部等高,減少飼料浪費。

(4)科學接種疫苗,定期驅蟲 必須制訂科學的接種程序並嚴格執行,如小鵝瘟、鵝流感等都應科學接種。

林地養鵝還要定期驅蟲。水草上常有劍水蚤,是絛蟲的中間宿主,應定期驅蟲。絛蟲病是放牧鵝群的常發病,預防可分別在20日齡和45日齡,用硫雙二氯酚每千克體重150~200毫克,拌料喂食。線蟲病預防用鹽酸左旋咪唑片,30日齡每千克體重25毫克,7天後再用1次,可徹底清除體內線蟲。

(5)預防性用藥 林地養鵝時,鵝易患寄生蟲病、鵝霍亂等,應加強環境管理,保持飼養場地和鵝舍清潔,定期消毒,並注意藥物預防。

(6)注意天氣情況 林地養鵝一定要時常關注天氣情況,每天注意收聽天氣預報,如遇有大風、雨雪、降溫等異常天氣,提前做好準備,雷雨、大雨不放鵝,下大雨時及時趕回鵝舍。

(7)防止鵝中毒 林地、果園噴洒農藥前,利用分區輪換放養,避免鵝中毒;果園治蟲防病要選用高效低毒農藥,用藥後間隔7天以上,在放鵝到果園。並注意備好解毒藥,以防鵝群中毒。鄰近農田噴藥時,要注意風向,並應將鵝的活動場地與農田用網隔開。

(8)防止鵝的丟失 每天鵝入舍前清點鵝數,發現鵝數減少,查找原因,注意林地放養時由近到遠、逐步擴大範圍,在放養場地周圍加強看護,以防鵝走失。

(9)加強夜間管理 傍晚的時候通過補飼讓鵝群形成回到鵝舍內過夜的習慣。可在窗戶上安裝鐵絲網。鵝群進舍後要關閉好門窗。

三、育肥仔鵝的飼養管理

育成鵝經過充分放牧飼養後,已完成第一次換羽,具有一定的膘度,除選留一部分轉群做後備種鵝外,其餘的則要肥育後上市,肥育的仔鵝,通常指60日齡或10周齡以上,75日齡或12周齡以下的商品仔鵝。

1.肥育仔鵝的特點

中鵝階段結束時,消化道的容量已與成年鵝大體相同,雖已可以上市,但沒有達到最佳體重,膘度不夠、肉質不佳,經15~20天短期育肥,達到增加肥度、改善肉質、提高產肉量的目的。

2.肥育仔鵝的飼養管理

催肥期宜圈養。飼養管理重點是充分飼喂,限制活動、保證環境安靜、控制光照。

(1)分群 在育肥前應將大群仔鵝按體形大小、體質強弱情況分為2~3群,以縮小群內之間的差異,使育肥鵝群生長整齊,同步增膘。

(2)驅蟲 鵝體內外的寄生蟲較多,如蛔蟲、絛蟲、吸蟲、羽虱等,肥育前要進行一次驅蟲,以提高飼料報酬和肥育效果。驅蟲藥應選擇廣譜、高效、低毒的藥物。常用的驅蟲藥物為:硫雙二氯酚,按每千克體重150~200毫克,一次投服;吡喹酮,按每千克體重5~10毫克,一次投服;丙硫咪唑,按每千克體重20毫克,一次投服。

(3)圈養 將鵝飼養在安靜的環境中,限制鵝的活動,減少體內養分消耗,同時喂以高能飼料,促進體內脂肪的積累。要逐漸減少放牧直到全部停止,這個過程約需1周的時間過渡。停止放牧時必須在鵝圈的水池邊,或在欄舍內放置水槽,使鵝有足夠的飲水,將鵝圈在舍內飼喂,圈養密度為3~4隻/米2。為增進鵝的食慾,可隔一天讓鵝下水1次,每次10~20分鐘。

(4)飼料 肥育的飼料應富含糖類(如玉米、稻穀、小麥等),再加一些蛋白質飼料。使用配合日糧代謝能不低於11924.4千焦/千克,蛋白質14%~15%。參考飼料配方:玉米40%、稻穀15%、麥麩19%、米糠10%、菜籽粕11%、魚粉3.7%、骨粉1%、食鹽0.3%。飼料要粉碎,加水拌勻後飼喂,日喂4~6次,其中晚上喂1次,讓鵝吃飽,充足飲水。

(5)環境管理 每天清掃圈舍,保持地面乾燥,搞好通風,保持空氣新鮮。舍內光照強度要小,光線暗時鵝群安靜,活動量少,有利於育肥增重。

3.上市

仔鵝經15~20天的肥育,膘情好即可上市。膘度的確定有根據敏子的豐滿度來判斷和根據肌肉的豐滿度來判斷兩種方法。根據鵝的尾椎骨盆部連接的凹陷處(俗稱「敏子」)豐滿程度確定的方法是用手觸摸該處,如摸不出凹陷並感到肌肉很豐滿,說明膘情良好;如果凹陷處摸不到肌肉說明膘情較差。膘情好的可直接上市出售,膘情不好的應繼續肥育。根據體況的豐滿程度來判斷,即膘情優秀的仔鵝,胸部平滿,已無胸骨突出,摸不到肋骨,從胸部到尾部上下一般粗,摸不到恥骨。

四、種鵝的飼養管理

飼養種鵝的目的是提供種蛋或鵝苗。7周內,種鵝的飼養管理與商品肉鵝基本相似。7周齡後有所差別。

1.種鵝的繁殖特性

(1)產蛋季節性強 鵝的產蛋時間具有很強的季節性,母鵝一般從當年的秋季開始(9~10月)至翌年的春末(4~5月)為其產蛋期。在氣溫偏高、日照時間長的6~8月,母鵝進入休產期,某些大型鵝種的休產時間長達6個月。

(2)擇偶性 公母鵝有固定交配習性。有的鵝群中有40%的母鵝選定一隻公鵝和22%的公鵝選定一隻母鵝進行交配。重新組群後,公鵝與不熟識的母鵝互相分離,互不交配,年齡較大的種鵝更為突出。有的鵝失去配偶後,表現出極度的憂鬱,甚至絕食,有的直至死亡也不另擇配偶。鵝的這種較為專一的擇偶性是導致鵝群受精率低的重要原因。

(3)就巢性 在我國只有四川白鵝、太湖鵝、豁眼鵝、籽鵝幾乎沒有就巢性,或一些個體表現出較弱的就巢性。我國大多數鵝種都有很強的就巢性。在繁殖季節,一般母鵝每產一窩蛋(8~12個)就停產,並表現出就巢性。鵝的就巢性也是導致多數鵝種產蛋量低的重要原因。

(4)性成熟晚 鵝的性成熟期較其他家禽要遲。一般中小型鵝種要7月齡左右達到性成熟,大型鵝種更遲些,甚至8~10月齡才達性成熟。

(5)利用時間較長 鵝可利用3~5個繁殖年度。一般第一個繁殖年度的產蛋量較少,第二個年度增多,第三個年度最高,之後又逐漸減少。母鵝利用年限一般可達5年左右,公鵝通常可以利用3年。

2.種用雛鵝要求

種鵝的選擇不同於肉仔鵝的選擇,除要求種鵝自身生產性能高以外,還要求種鵝能將自身的優秀品質遺傳給後代,使商品鵝有高的生產性能。

(1)種用雛鵝要求 選擇的種用雛鵝血統記錄清楚,來自高產種群的後代。從2~3年的母鵝所產種蛋孵化的雛鵝中選擇健康雛鵝作種雛。要求雛鵝出殼時間早,活潑,眼有神,被毛有光澤,體重大小均勻,腹部柔軟,體格健壯,絨毛、喙、脛的顏色符合品種特種。

(2)種雛孵化季節 不同孵化季節孵出的雛鵝生產性能差異較大。每年的春季是最為理想的留種季節。早春孵出的雛鵝,育雛期間正值室溫適宜,春草萌發,為雛鵝的生長發育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和充足的青綠飼料,雛鵝的生長發育快,體質健壯,成活率高。在育成鵝期間有合適的放牧場地,利於種鵝的生長發育,同時飼料成本低。種鵝性成熟時間為6~7個月,種鵝剛好在9月初220~240日齡時開產,生產性能好。春末夏初孵出的雛鵝較差。生產中較多地選擇早春雛鵝或清明雛鵝作種用,此時鵝苗中選留的種鵝後代肉用仔鵝生長速度快,體格健壯,抗病力強。

(3)育雛期間雛鵝公母比例 一般育雛期間大型種鵝公母比例為1:2,中型種鵝公母比例為1:(3~4),小型種鵝公母比例為1:(4~5)。雛鵝總數比計劃繁殖種鵝總數多留20%左右,以滿足後期選擇。

3.雛鵝雌雄鑑別方法

雛鵝出殼後把公鵝和母鵝分開喂飼,便於7周齡前後分別選留種公母鵝。

(1)外形鑑別法 一般雄雛鵝體格較大,身軀較長,頭部較大,頸較長,喙角長而寬,眼呈三角形,腰寬,腹部平貼,站立姿勢較直,鳴聲清脆洪亮;雌雛體格較小,身體較短圓,頭部較小,頸細短,喙短而窄,眼較圓,翼角有絨毛,站立姿勢不像雄雛那樣直立,較往前傾,身體後部比較豐滿而充實,微微下垂,鳴叫聲低細且輕。但只按外形鑑別,準確性不高。

(2)翻肛法 左手捉雛鵝,讓其頭朝下、腹朝上呈仰臥姿勢,肛門朝斜上方向,左手中指與無名指夾住雛鵝兩腳的基部,食指貼靠在雛鵝的背部,拇指置於泄殖腔右側,頭及頸部任其自然,再將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翻壓泄殖腔。如果在雛鵝的泄殖腔下方見有長5毫米左右的螺旋形陰莖雛形,即為雄雛;如果看不見有螺旋形雛壁陰莖,只有三角瓣形雛褶的,則為雌雛。

(3)摸肛法 左手抓握雛鵝,右手拇指緊貼雛鵝背部,其餘4指托住腹部,讓其背向上腹朝下,肛門朝向鑑別者,然後右手的拇指與食指在泄殖腔外部兩側輕輕揉捏。如果感到一個似芝麻粒或油菜籽粒大小的硬物即為雄雛;否則為雌雛。

4.青年鵝的飼養管理

青年鵝一般是指10周齡以前的鵝。培育過程與肉鵝的飼養大致相同,但又有區別。7周齡以前的青年種鵝可以按照仔鵝的飼養管理和衛生防疫要求進行。7周齡之後的青年種鵝在飼養管理方面與仔鵝有較大差別。7周齡後青年鵝的飼養管理內容如下。

(1)選留 7周齡時要對青年鵝進行選留,留作種公鵝的個體要求體格健壯、體重較大、腿粗壯、羽毛生長良好;留作種母鵝的個體要求體形中等偏大、體格健壯、羽毛生長良好。沒有入選的個體可以作為仔鵝經過較多地使用精飼料催肥後出售。

(2)組群 選留出來的個體要重新組成小群。每個小群內鵝的大小、體格要相似;公母鵝要分開,不能混群。

(3)放牧管理 早春留種的雛鵝經過育雛階段後,青年鵝正好趕上春夏季節,青草豐盛適合林地放牧。青年鵝的早期,鵝體較小,對放牧不能完全適應,放牧時間應短些,以後逐日增加,逐漸過渡到完全放牧。初開始放牧要注意不能過分驅趕,以免鵝跌傷致殘,放牧路途也不宜太遠,以後逐漸擴大放牧活動範圍。放牧注意事項可參考肉仔鵝林地放牧要求。

(4)喂飼 青年階段的種鵝增長最快,採食量大、消化能力強,能大量利用青綠飼料。放養時採取分區輪牧,要充分利用林地中青草及青綠飼料。採食較多青綠飼料可以刺激鵝的消化道發育,並降低飼養成本。傍晚收牧後根據牧草質量、採食情況和增重速度酌情補料。補料以青綠飼料為主,拌入少量糠麩類粗飼料和精飼料。飲水要保證清潔、充足。

(5)後備鵝的選擇 在70~80日齡時進行。在早晨將公、母鵝分開出牧,散放在林地,任鵝自由活動、邊看邊選。一般根據本品種特徵、體質情況、生長發育和體重情況、羽絨生長情況等結合起來進行選留。

公鵝 要求體形大、體格強壯、發育均勻、肥度適中,頭中等大小,兩眼靈活有神,喙甲粗短並緊合有力,頸粗而稍長,胸寬深、腹部平整,腳粗壯有力,腳間距寬,叫聲洪亮。

母鵝 要求體格壯實,頭大小適中,眼睛靈活,頸細長,體形圓長,前軀較淺狹,後軀寬深,臀部寬廣,兩腳結實,腳間距離寬。選留公鵝數一般要比按配種比例的公鵝數多出20%~30%,以作為後備。

5.後備種鵝的飼養管理

指70~80齡以上到產蛋或配種之前準備種用的仔鵝。後備種鵝的特點大體上與肥育仔鵝相同。只是肥育仔鵝飼養管理的目的是育肥,時間較短,不等第二次換羽到來就上市或屠宰;而後備種鵝飼養管理的目的是為產蛋或配種作準備。兩者的飼養管理有明顯的不同。

後備鵝可充分利用放牧條件在林地放牧飼養。通過放牧促進骨骼生長發育,增強體質,防止過肥。

(1)後備鵝的特點

適應性強 後備期種鵝羽毛已經豐滿,抗寒抗雨能力較強,除繁殖功能外各項生理功能基本發育完善,對外界環境已有較強的適應、抵抗能力。

體質和覓食能力提高 這個階段的鵝體質增強,喜歡運動,適宜放牧飼養。鵝在野外覓食飼料的能力也增強,放牧過程中鵝可以較好地利用野生飼料資源。

消化能力強 後備鵝對青綠飼料有很強的消化能力,可以充分利用青綠飼料以降低培育成本。

體重增長速度減慢 後備鵝體格還處於發育時期,但體重增長速度明顯減慢。可以較少使用甚至不用精飼料,但是要注意補充礦物質飼料。

第二次羽毛開始脫換第一次換羽是由剛出殼時的絨毛脫換成常羽,一般從第2周開始,第8~9周完成。當鵝飼養到12~14周齡就要開始第二次換羽,這次換羽持續時間比較長,一般在150日齡前後結束。在翅膀上大毛脫落到生長出來這段時期要嚴格控制精飼料用量(青綠飼料充足可以不用精飼料),以免出現翻翅現象。

(2)後備鵝的階段劃分及飼養要點 根據後備種鵝的生長發育特點,分為前期、中期和後期三個階段。

前期 70~100日齡為前期,晚熟品種還要長一些。

a.調教合群 後備種鵝是從種鵝群中挑選出來的優良個體,往往不是來自同一鵝群,把它們合併成後備種鵝的新群後,由於彼此不熟悉,常常不合群,甚至有「欺生」現象,必須加以調教。

b.補飼穩長 前期的種鵝處於生長發育時期,而且還要經過幼羽更換成青年羽的第二次換羽時期。這時期需要較多的營養物質,應根據放牧場地草質的好壞,逐漸減少補飼的次數,並逐步降低補飼日糧的營養水平,使青年鵝機體得到充分發育,以便順利地進入控料飼養階段。

在飼養上,繼續保持種鵝階段的吃飽喝足的飼養措施。經30天左右,一般除放牧外還要酌情補飼些精料,以保證其生長發育的迅速和第1次換羽的完成。

中期 中期從100日齡開始,到150日齡左右結束,歷時2個月左右。

a.限制飼養目的 後備種鵝經第二次換羽後,如供給足夠飼料,經50~60天便開始產蛋。但此時種鵝的生長發育還不完全,個體發育不整齊,開產時間不一致,不便於飼養管理。並且過早開產的蛋小,母鵝產小蛋的時間較長,種蛋受精率低,應實行限制飼養。

b.方法 以林地放牧飼養為主,根據放牧條件、季節、鵝的體質,控制飼料質量,降低日糧營養水平,靈活掌握飼料配比和飼喂量,既維持鵝的體質,又能降低鵝的飼養費用。

控料期從100~120日齡開始,150日齡結束。控料分前後兩期。前期約30天,儘量增加鵝在林地放牧的時間,減少補料次數,逐漸降低飼料營養,減少每次給食的飼料量。飼料中可添加較多的填充粗料(如糠、酒糟等),以鍛鍊鵝的消化能力,擴大食道容量。經過約30天控料,鵝的放牧採食青草的能力增強,在草質良好的牧地,可不喂或少喂精料。放牧條件較差時可每日補喂2次,喂料時間在中午和晚上9點以後。

控料階段無論給食次數多少,給食時間應在放牧前2小時,以防止鵝因放牧前飽食而不採食青草;或在收牧2小時後給食,以免養成收牧急於回巢採食精料而不大量採食青草的壞習慣。

後期管理 後期是從150日齡左右到開產或配種,歷時約1個月。此期應逐漸增加飼喂量,使鵝群的體質迅速恢復,促進生殖器官發育,適當提高體重,為產蛋積累營養物質。後備種公鵝要比母鵝提前兩周進入該期,以便在母鵝開產前公鵝有充沛的配種能力,提高種蛋受精率。

a.林地放牧 放牧飼養,可利用天然飼草資源,降低飼養成本,並可鍛鍊鵝群體質,保持良好的體況。此期鵝已接近產蛋,行動較遲緩,不要急趕,並注意適當減少放牧時間和縮短放牧距離。

b.加料促產 在飼喂上逐步放食,飼料搭配多樣化,由粗變精。此時的補飼只定時,不定量,讓其自由採食,增喂礦物質、維生素飼料,保證喂足喂好,讓鵝恢復體力,促進生殖器官的發育。

在開產前10天,母鵝喜歡貝殼、田螺殼、石灰石等含鈣量多的物質,除在日糧中提高鈣的含量外,還應在運動場或放牧地點放置補飼粗顆粒的貝殼專用飼槽,任其選食,並喂沙子。

臨產期以舍飼為主,放牧為輔。

c.疫苗接種 母鵝在產蛋前2周左右進行小鵝瘟——副黏病毒二聯滅活苗免疫,半個月後所產的蛋都可留作種蛋,蛋內含有母源抗體,孵出的雛鵝已獲得了被動免疫。在禽霍亂和蛋子瘟的發病區,在母鵝產蛋前2周左右接種禽霍亂滅活苗和鵝蛋子瘟滅活苗免疫,可有效防止種鵝產蛋期間發生這兩種傳染病。

(3)後備鵝的選留 後備鵝的選留是提高種鵝質量的重要生產環節。在後備種鵝進入性成熟期,轉入種鵝生產階段前,一般在20~22周齡時進行選擇,對選留的後備種鵝嚴格複選和定群,組成合格的成年種鵝群。

此時對種公鵝和種母鵝的要求如下:

種公鵝 雄性特徵明顯,外貌特徵符合品種要求,體形大,頭大頸粗,肉瘤大而突出,圓滑平整,兩眼有神,叫聲洪亮,體軀呈長方形,胸深背闊,腹部平整,腳腿粗大有力,兩腳距寬。注意檢查公鵝的生殖器官發育情況及其精液品質鑑定。生殖器官的具體檢查方法是用手擠壓泄殖腔,陰莖很容易勃起伸出,且伸到泄殖腔的長度不短於3厘米。淘汰陰莖發育不全或發育不良的公鵝。

母鵝 身體健壯,頭清秀,頸細長;眼睛靈活,身長而圓,羽毛整齊、緊密,具有光澤;前軀較淺窄,後軀深而寬,腹部輕微下垂,臀部寬廣,脛結實強健,間距寬。

(4)調群與公母合群 調群是根據配種的方法,將公母鵝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組群飼養。調群在種鵝開產前1個月進行,有利於統一群內的個體相互熟悉、適應。自然配種,有大群配種和小群配種兩種配種方法。具體內容見本節「鵝的配種管理」。

(5)環境管理 注意保持放養場地及鵝舍清潔、乾燥。後備鵝階段,鵝的採食量大,且採食大量的青綠飼料,每天的糞便排泄量也大,鵝舍內容易潮濕。鵝白天在外面林地放牧時要加強鵝舍通風,定期更換乾燥墊草。

舍內飼養密度 按15周齡前4隻/米2,15周齡後3~3.5隻/米2確定飼養密度。

光照制度 放牧飼養條件下,一般育成期只利用自然光照時間,種鵝臨近開產期,用6周的時間逐漸增加每日的人工光照時間,使種鵝的光照時間(自然光照+人工光照)達到16~17小時。人工補充光照強度為10~40勒克斯為宜。一直維持到產蛋結束。

(6)就巢訓練 鵝產蛋時有擇窩的習性,形成習慣後不宜改變。地面飼養的母鵝,大約有60%習慣於窩外地面產蛋,有少數母鵝有產蛋後用草埋蛋的習慣,往往踩壞種蛋,造成損失。為便於管理,提高種蛋質量,必須馴養母鵝在舍內產蛋。母鵝臨產前半個月,一般在鵝舍內牆周圍設置產蛋箱或產蛋窩,以便讓母鵝在固定的地方產蛋。通常在距牆80厘米處用磚平鋪兩層,(高度12厘米),形成一個長方形槽,作為產蛋窩。也可設產蛋箱,產蛋箱的規格是:寬40厘米、長60厘米、高50厘米,門檻高8厘米,每2~3隻鵝提供一個產蛋箱。窩或箱底鋪墊3~5厘米厚柔軟的墊草,潮濕骯髒時要及時更換。

(7)衛生防疫

搞好環境消毒 白天鵝群到在外面活動時,定期對鵝舍消毒。每周用消毒劑噴洒1~2次,注意輪換使用消毒藥。

接種疫苗 後備鵝飼養階段的後期,要對鵝群進行免疫接種,以保護產蛋期種鵝,或提高雛鵝體內的母源抗體水平。可按免疫程序有計劃接種。

驅蟲 鵝群在林地放牧,容易感染一些寄生蟲蟲卵,平時要注意觀察鵝的糞便情況,及時驅蟲。

保持水池水質衛生 保持洗浴用水池水質的清潔,每周要換水1~2次。每次換水時把髒水放掉後要清理池底的雜物、污泥,並對池底消毒,再放進清水。

(8)放牧管理注意事項

注意觀察鵝群動態,待大部分鵝吃飽後,讓鵝下水活動,活動一段時間後趕上岸休息,等鵝因飢餓躁動時,再繼續放牧。

控料階段隨時觀察鵝群的精神狀態、採食情況,發現弱鵝、傷殘鵝及時挑出,單獨飼喂和管理。弱鵝行動呆滯,兩翅下垂,食草沒勁,兩腳無力,體重輕,放牧時落在鵝群後面,嚴重者臥地不起。對於個別弱鵝應停止放牧,進行特別管理,可喂以質量較好且容易消化的飼料,到完全恢復後再放牧。

氣溫高的季節,放牧時避開中午酷暑,下午3時左右再繼續放牧,待日落後收牧。

游泳能增強鵝的運動,增強體質,提高羽毛防濕防水能力,提高羽毛的光潔度,防止生蚤和皮膚病,應有較好水源,以便於飲水、戲水、洗浴。

注意收聽天氣預報:鵝群在林地活動時間較長,應注意天氣變化,遇到不良天氣,及時做好調整,以防惡劣天氣對鵝群造成不良影響。

6.種鵝繁殖期的飼養管理

種鵝是指母鵝開始產蛋、公鵝開始配種,用以繁殖後代的鵝。該期特點為:生長發育已經大體完成,對各種飼料的消化能力已很強,第二次換羽已完成,生殖器官發育成熟並進行繁殖。飼養種鵝的目的在於提高鵝的產蛋量和種蛋的受精率。

鵝的配種是在選種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有通過交配、繁殖才能把本身的遺傳性能傳給後代,而能否產生優良的後代,不僅僅取決於種鵝本身的品質和遺傳性能,也取決於正確的配種方式。

(1)配種年齡和比例

配種年齡 適時配種才能發揮種鵝的最佳效益。公鵝配種年齡過早,不僅影響自身的生長發育,而且受精率也不高;母鵝配種年齡過早,種蛋合格率低,雛鵝品質差。我國鵝種公鵝性成熟一般在5~6月齡,母鵝在7~8月齡達到性成熟,公鵝的適齡配種期一般控制在10~12月齡,母鵝養至7個月左右開始產蛋,在開產後蛋重達100~130克即可進行配種。母鵝的適配年齡控制在8月齡左右可獲得較好效果。對於特別早熟的小型品種鵝,公母的配種年齡可以適當提前。

配種比例 公母配種比例是否合適直接影響種蛋的受精率。鵝的配種比例隨品種類型不同差異較大。一般大型品種鵝的公母比例為1:(3~4),中型鵝種為1:(4~5),小型品種為1:(6~7)。

在生產實踐中,公母配種比例必須根據種蛋受精率的高低進行調整。青年公鵝和老年公鵝配種時母鵝應適當減少,體質強壯的適齡公鵝可多配;繁殖季節到來之前,適當提早合群對提高受精率是有利的,合群初期的公鵝比例可適當提高些;在良好的飼養管理條件下,尤其是放牧時公鵝的數量可適當減少;水源條件好,春、夏、秋初可多配,水源條件差,秋冬季節可以適當少配。

(2)配種方法 配種的方法分為自然配種、人工輔助配種和人工授精。

自然配種 把公、母鵝將按一定比例混合飼養,讓其自然交配,一般受精率可達80%~90%。鵝是水禽,有在水中交配的習性,在水中自然交配時只要按比例投放種公鵝,種蛋一般可保持正常受精率。鵝群在陸地自然交配,當公鵝企圖與母鵝交配時,往往會出現其他公鵝趕來爭配,而造成達不到交配的後果,從而影響種蛋的受精率。因此,陸地鵝群自然交配的受精率要低於水面鵝群。這也是無水面地區鵝群不可過大的原因。所以,種鵝應飼養在水源比較豐富的地方,如淺河、池塘或水池等地。

自然交配主要有大群配種和小群配種兩種方式。

a.大群配種 按一定比例把公鵝和母鵝集中在一起飼養,使公母自由組合,配種的機會均等,受精率較高。這種方法管理簡單,但不能確定後代雛鵝的父母,無育種價值,只能用於繁殖場,作商品生產。

b.小群配種 只用1隻公鵝與適當比例的幾隻母鵝集中飼養在單間欄舍,組成一個配種小群進行配種。這種方法管理較麻煩,但可以知道後代雛鵝的父母,可以建立系譜,進行有效的選種,多在育種場中採用。

人工輔助配種 公鵝體形大,母鵝體形小,自然交配有困難,需要人工輔助使其順利完成交配。人工輔助配種能有效地提高種蛋受精率。根據配種操作地點可有陸地人工輔助配種和水面人工輔助交配兩種方法。

a.陸地人工輔助配種 先把公母鵝放在一起,讓它們彼此熟悉,並進行配種訓練,待建立起交配的條件反射後,當公鵝看到人把母鵝按壓在地上,母鵝腹部觸地,頭朝向操作人員,尾部朝外時,公鵝就會前來爬跨母鵝配種。操作人員也可以蹲在母鵝左側,雙手抓母鵝的兩腿保定住,公鵝爬跨到母鵝背上,用喙啄住母鵝頭頂的羽毛,尾部向前下方緊壓,母鵝尾部向上翹,當公鵝雙翅張開外展時,陰莖就會插人母鵝陰道並射精。公鵝射精後立即離開,此時操作人員應迅速將母鵝泄殖腔朝上,並在周圍輕輕壓一下,促使精液往陰道里流。人工輔助配種能有效地提高種蛋受精率。

b.水面人工輔助交配 通常在淺水中進行。在鵝群下水洗浴時,操作人員用手捉住母鵝的兩腿和翅膀,在水中輕輕搖動,引誘公鵝接近,在公鵝踏上母鵝背時,一手托住母鵝,另一手把母鵝尾羽向上提起,讓公鵝交配。交配後放鵝走開活動。經訓練幾次後,公鵝看到人捉住母鵝,就會主動接近。

人工授精 鵝的繁殖具有擇偶性,這種配種習性給自然配種和繁殖帶來困難,為了提高種蛋受精率,除需要人工輔助配種外,還可以採用人工授精。即用人工方法採集公鵝的精液,然後用輸精器械將精液送到母鵝的生殖道內,然後輕輕拔出輸精器。將母鵝輕輕地放在地上,輸精即完成。注入精液時,助手要放鬆對母鵝的壓力,防止精液外流。在抽出輸精器之前,要捏住輸精器上的膠管接頭,以免注入的精液被吸回管內。

手指引導法:母鵝的保定及操作方法基本同上,只是輸精時,先以消毒後的食指插入母鵝陰道內,然後把輸精器順食指插入5~6厘米,抽出食指後,再進行輸精。對於輸精器不易直接插入母鵝生殖道內的母鵝,常採用該方法輸精。

輸精時插入輸精器動作要輕,不可用力過猛,以免損傷輸卵管。

為保持精液品質不下降,精液採集後應儘快使用,並注意不要使精液受到陽光的直射。輸精操作中嚴格保持無菌操作,接觸精液的器皿和稀釋液,用前要徹底消毒。

7.種鵝產蛋期飼養管理

不同品種的鵝,生產性能差異較大,成熟期、產蛋季節和每窩產蛋時間長短都不一致。各地種鵝的飼養方法也有所不同。

(1)開產母鵝的識別 後備種鵝進入產蛋前期時,換羽完畢,體格健壯,生殖器官已得到較好的發育,母鵝體態豐滿,羽毛緊貼體軀,並富有光澤,尾羽平直。性情溫馴,食慾旺盛,採食量增大,喜食貝殼等礦物質飼料。腹部飽滿,鬆軟而有彈性,恥骨間距離增寬,達四指左右,肛門呈菊花狀。母鵝主動接近公鵝,下水時頻頻上下點頭,要求交配,表現出銜草做窩現象,說明臨近產蛋期。

(2)日糧配合和飼喂方式 種鵝繁殖期間處於低溫、寒冷季節,母鵝在產蛋期以舍飼為主,放牧為輔。在3月以後天氣變暖、野草生長時,繁殖期的種鵝可以利用林地放牧一段時間。

由於種鵝連續產蛋的需要,消耗的營養物質特別多,特別是蛋白質、鈣、磷等營養物質。因此,母鵝進入產蛋期後,應適時調整日糧的營養水平。

在喂精料的同時,還應注意補充青綠飼料,防止種鵝採食過量精料,引起過肥,從而影響正常排卵和蛋殼形成,引起產蛋率下降和蛋殼品質不良。

喂料要定時定量,產蛋期種鵝一般每天補飼3次,早、中、晚各一次。先喂精料再喂青料。青料可不定量,讓其自由採食。每天飼喂精料量,大型鵝種180~200克,中型鵝種130~150克,小型鵝種90~110克。鵝舍內還應經常放些礦物質飼料任鵝採食。放牧鵝群精飼料的補飼可安排在早、晚兩次進行。

種鵝進入產蛋旺季後,食慾旺盛,採食量大,要提高精飼料喂量,再結合放牧青草。在產蛋高峰期,保證鵝吃飽吃好,並供給充足飲水。到產蛋後期,可增加飼喂次數,夜間還要加喂1~2次,或讓鵝自由採食。

種鵝繁殖期間可以放牧利用的野生飼料資源很少。可在林地種草養鵝,通過種植一些越冬牧草如黑麥草、大麥、燕麥等,在冬季被放牧利用。可以利用優質的粗料,可使用經發酵處理的農作物秸稈粉,乾燥的樹葉與粉碎的乾草及作物秧蔓等。

補飼量是否恰當,可根據鵝糞情況、蛋形與重量來判斷。

如果糞便粗大、鬆軟呈條狀,輕輕一撥就分成幾段,說明鵝採食青草多,消化正常,用料合適;如果糞便細小結實,斷面呈粒狀,則說明採食的青草較少,補料量過多,消化吸收不正常,容易導致鵝體過肥,產蛋量反而不高,可適當減少補料量;如果糞便色淺而不成形,排出即散開,說明補飼用量過少,營養物質跟不上,應增加補飼量。

如果產蛋鵝食入營養物質不足,蛋殼會變薄,蛋形出現異常,甚至產軟皮蛋,這時應加補蛋白質和礦物質飼料,特別是鈣、磷飼料。

(3)放牧管理 室外溫度超過3℃,不是大風、雨雪天氣,可讓鵝在室外放牧,一般每天放牧時間不少於4小時。出牧的時間不宜太早,應在上午9點以後放牧,減少鵝把蛋產在外面的現象。放牧前如發現個別母鵝鳴叫不安,行動遲緩,有覓窩的表現,可用手指伸入母鵝泄殖腔內,觸摸腹中有沒有蛋,如有蛋,應將母鵝送到產蛋窩內,而不要隨大群放牧。

放牧時應慢慢驅趕,上下坡時不可讓鵝爭先擁擠,以免跌傷。產蛋期母鵝行動遲緩,在出入鵝舍、下水時,應呼喊或用竹竿稍加阻攔,使其有秩序地出入鵝舍或下水。

(4)配種管理 種鵝自然交配的配種時間相對比較集中,一般在早晨和傍晚是種鵝配種的高峰期,而且多在水中進行。據測定,鵝的早晨交配次數占全天的39.8%,下午占37.4%。健康種公鵝上午能配種3~5次。在種鵝群的繁殖季節,每天至少給種鵝放水配種2次,充分利用早晨放水和傍晚收牧放水的有利時機,使母鵝獲得配種機會,提高種蛋的受精率。

水面運動場的大小影響鵝群的活動,設計水面運動場時面積不宜過大,過大鵝群分散,配種機會少;過小時鵝群過於集中,公鵝相互爭配影響受精率。一般每隻種鵝應有11.5米2的水面運動場,水深1米左右。如水池面積小,應分批讓種鵝進入,以保證每隻鵝的活動面積。

(5)鵝舍環境管理

飼養密度 種鵝產蛋期鵝舍內飼養密度控制在3.5隻/米2左右,以防飼養密度過大,鵝互相干擾。

產蛋鵝的光照方案 母鵝產蛋期採用16小時光照(自然光照+人工光照),一直維持到產蛋結束。光照強度20~50勒克斯。

鵝舍的通風換氣 為保持鵝舍空氣新鮮,必須注意通風換氣,及時清除糞便、墊草等。舍內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含量過高,會使鵝群免疫力下降,性成熟延遲,母鵝產蛋能力和公鵝精液品質下降,飼料報酬降低。加強通風換氣,可排除舍內有害氣體和多餘水汽,夏季還有利於鵝體散熱降溫。

(6)供給充足的飲水 鵝飲水量是採食量的2~3倍,缺水會使鵝採食量減少,產蛋性能下降。因此,必須供給鵝充足的清潔飲水;產蛋鵝夜間飲水與白天一樣多,夜間也要給足飲水;北方地區冬季氣候寒冷,水易結冰,應供給鵝12℃左右的溫水。

(7)產蛋管理

種蛋收集 開產時可有意訓練母鵝在產蛋箱(窩)內產蛋。要仔細觀察初產母鵝的行為,誘導母鵝入箱產蛋。母鵝產蛋前,一般不愛活動,東張西望,不斷鳴叫,發現這樣的鵝要捉入產蛋箱內產蛋,以後鵝即會找窩產蛋。把初產鵝的鵝蛋作為引蛋放到產蛋窩裡,這樣到下一次鵝要下蛋的時候,它們就會主動地到窩內產蛋。

母鵝產蛋多集中在凌晨至上午9點以前,個別母鵝在下午產蛋。因此,種鵝在上午9點以前最好不要外出放牧,而在舍內補飼,產蛋結束後再放牧,而且上午放牧的地點也應儘量靠近鵝舍,以便部分母鵝回窩產蛋,這樣可減少母鵝在野外產蛋而造成種蛋丟失和破損。

放牧前檢查鵝群,如發現個別母鵝鳴叫不安,腹部飽滿,尾羽平伸,行動遲緩,有覓窩的表現,可用手指伸入母鵝泄殖腔內,觸摸腹中有沒有蛋,如有蛋,應將母鵝送到產蛋窩內,而不要隨大群放牧。放牧時如果發現有母鵝出現神態不安,有急欲找窩的表現,或向草叢或較為掩蔽的地方走去時,則應將該鵝捉住檢查,如果腹中有蛋,則將該鵝送到鵝產蛋箱內產蛋,待產完蛋後就近放牧。

在鵝舍內的牆邊放置清潔的乾草作為產蛋巢,視鵝群大小每日集中集蛋2~3次,防止鵝蛋受污染而影響孵化率。注意產於水中的蛋則不宜作孵化用,收集好的種蛋應立即消毒、入庫。

種蛋的選擇 種蛋的品質是保證高孵化率的關鍵,對雛鵝質量也有較大的影響。應對種蛋進行嚴格的選擇。

a.種蛋來源 種蛋應來自優良的品種、繁殖力高和健康的鵝群。種鵝飼養管理正常,飼料的營養物質全面,公母配比適當。種鵝在開產前一個月,應注射小鵝瘟疫苗,最好相隔一周再接種一次,加強免疫。

b.種蛋的新鮮程度 一般種蛋保存時間越短,蛋越新鮮,蛋內的營養物質損失越少,各種病原微生物侵入也少,胚胎生活力愈強,孵化率越高。種蛋保存時間一般不超過7天,以3~5天最好。新鮮種蛋蛋殼乾淨,附有石灰質的微粒。好似覆有一層薄霜狀粉末,沒有光澤。新鮮蛋的氣室很小,蛋白黏稠,蛋黃呈圓形,完整清晰,轉動慢,蛋黃表面無血塊、血絲。陳蛋的氣室大,蛋黃偏大或散開,轉動快,蛋黃上有血絲、血塊。

c.蛋殼外觀清潔度 蛋殼外觀要清潔,表面不得有糞便或髒物污染。

d.蛋形與大小 種蛋應選擇大小合適、形狀正常的橢圓形蛋(符合本品種或品系的標準)。過長、過圓、腰鼓形、橄欖形等畸形蛋必須剔除。

e.蛋殼的顏色 種蛋應符合本品種的標準顏色,否則可能是品種混雜或蛋殼質量差所致。

f.蛋殼結構與品質 蛋殼結構應緻密均勻,厚薄適度。蛋殼過厚的鋼皮蛋、過薄的薄殼蛋、表面粗糙的沙皮蛋、皺紋蛋等都不宜作為種蛋入孵。破殼蛋和裂殼蛋應剔除。常通過兩個蛋輕輕撞擊聽音質辨別殼的質量。完整無損的蛋音質清脆,破殼蛋發出沙聲,剛殼蛋聲音特別響。

種蛋保存

a.溫度 種蛋保存的最佳溫度是13~16℃。一般應該在低於24℃、高於5℃的環境保存。

b.濕度 種蛋保存的相對濕度以75%~85%為宜。過高易發霉,過低使種蛋內的水分蒸發加快,不利保存。用水洗過的種蛋不宜保存。

c.翻蛋 種蛋保存1周內可以不翻蛋,超過1周應定時翻蛋,每天翻1~2次。

d.通氣 保存種蛋的房間要保持通氣良好、清潔、無特彆氣味。種蛋也要預防蠅吮蚊叮。

e.種蛋的保存方法 有條件的應放在有空調設備的蛋庫內;也可存放在條件較好的地窖內;在常溫下保存,可採用不透氣的聚乙烯塑料袋,大小為71厘米×118.5厘米,每袋裝鵝蛋50~70隻,只要注意經常解開袋口通氣,定時翻蛋即可。

f.種蛋保存時間 種蛋保存時間越短,孵化率越高。最好在5天以內,一般不超過7天,最多不超過14天。一般在氣溫適宜的春秋季節,保存時間可相對延長;在嚴冬酷暑,保存時間應相對縮短。

種蛋的消毒 鵝蛋產出後,常被糞便、墊草等所污染。種蛋收集後,應立即消毒,種蛋的及時消毒是提高種蛋孵化率和雛鵝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常用的消毒方法有以下幾種。

a.浸泡法 浸泡法消毒適用於入孵前種蛋的消毒。蛋殼表面易被污物污染,將種蛋在消毒液中浸泡取出後,可隨即將污物擦去,使其保持清潔,消毒效果很好。可以採用的消毒液分別有濃度為0.02%的高錳酸鉀液、0.1%的碘液、0.1%的新潔爾滅液、0.025%的季胺鹽溶液。把種蛋浸入消毒液1~2分鐘,取出晾乾後入孵或裝盤存放。消毒水溫應保持在40~45℃為好。

b.噴霧法 可用濃度為0.1%的新潔爾滅或0.02%的季銨鹽等,裝入噴霧器,直接噴洒到種蛋表面消毒。

c.熏蒸法 按每立方米用高錳酸鉀20克、福馬林40毫升,加少量溫水,容器要用陶瓷器皿,置於溫度20~25℃、相對濕度75%~80%密閉的室內,熏蒸20分鐘。注意先放高錳酸鉀,後倒入福馬林。此法可消滅種蛋殼表層95%的細菌,而且操作簡便,是目前應用最廣的消毒方法。

種蛋的運輸 種蛋在運輸前適當包裝,可裝入種蛋箱,以減輕震動,防止破損。在種蛋的運輸過程中,不可劇烈顛簸,以免引起蛋殼或蛋黃膜破裂,損壞種蛋;注意避免日曬雨淋,影響種蛋

的品質。在夏季運輸時,要有遮陰和防雨設備;冬季運輸應注意保溫,以防受凍。裝卸時要輕裝輕放,一般還要在裝蛋用具的底層多鋪一些墊料,減輕運輸震動。種蛋運到目的地後,應立即開箱檢查,取出種蛋,剔除破損蛋,進行消毒,儘快入孵。

(8)種鵝的利用年限及鵝群結構 鵝是長壽家禽,種鵝的繁殖年齡比其他家禽長。一般來說,母鵝前三年的產蛋量自開產後逐年提高,到第四年開始減少。通常,第二年的母鵝比第一年的多產蛋15%~20%,第三年比第一年多產蛋30%~50%。所以,種母鵝一般可以利用3~4年,公鵝的利用年限一般為2~3年。

為保證鵝群高產、穩產,在選留種鵝時要保持適當的年齡結構。一般鵝群的年齡結構為:1歲齡母鵝占30%,2歲齡占35%,3歲齡占25%,4歲齡占10%。有些小型早熟鵝種,如我國的太湖鵝,產蛋量以第一年為最高,我國習慣採用「年年清」的辦法全群更換種鵝。公母鵝只利用一年,一到產蛋末期,少數鵝開始換羽時,就全部淘汰作為商品鵝出售,這樣可以充分利用設備,節省人力和飼料。

(9)控制就巢性 國內外許多鵝種在產蛋期間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就巢性(抱性),對產蛋性能造成很大的影響。如果發現母鵝就巢初期,應立即隔離,放在無墊草而較冷的圍欄內,只給飲水不給料。2~3天後喂糠麩、草粉等粗飼料,使母鵝體質不至過於下降,抱醒後可恢復產蛋。也可使用藥物抱醒,口服抱醒靈,肌注丙酸睪丸素或三合激素等能有效解除就巢性。

(10)種鵝的選擇淘汰 鵝繁殖的季節性很強。一般到每年的4~5月份開始陸續停產換羽,如果種鵝只利用一個產蛋年,當產蛋接近尾聲時,即大約在翌年的3月份母鵝就開始出現停產,這時可首先淘汰那些換羽的公鵝和母鵝以及腿部等有傷殘的個體。其次根據母鵝恥骨間隙,淘汰那些沒有產蛋,但未換羽,恥骨間隙在3指以下的個體,同時應淘汰多餘的公鵝。同時也可將產蛋末期的種鵝全群淘汰。這種只利用一個產蛋年的制度,種蛋的受精率、孵化率較高,而且可充分利用鵝舍和勞動力,節約飼料,經濟效益較高。

(11)種公鵝的飼養管理

保證種公鵝的營養水平 為了保持種公鵝有良好的配種體況,種公鵝除了和母鵝群一起採食外,從組群開始後,對種公鵝應進行補飼含有動物性蛋白質的配合飼料。人工授精的鵝場,在種用期開始前1.5個月左右就要按種用期標準補飼,每隻公鵝平均每天補喂配合飼料300~330克。

補喂的方法為:在一個固定時間,將母鵝趕到運動場,把公鵝留在舍內,補喂飼料任其自由採食。經過一定時間(1天左右),公鵝就習慣於自行留在舍內,等候補喂飼料。公鵝的補飼可持續到母鵝配種結束。

開始補喂飼料時,對公鵝可作標記,以分辨公母鵝,便於管理和分群。

種公鵝的選擇 作為種用的公鵝要求體格健壯、體形適中、腿腳粗壯,無傷殘和外貌缺陷。在產蛋前,公母鵝組群時,對選留公鵝進行精液品質鑑定,並檢查公鵝的陰莖,淘汰有缺陷的公鵝。並定期對種公鵝的生殖器官和精液質量進行檢查,保證留種公鵝的品質,提高種蛋的受精率。

克服種公鵝擇偶性 公鵝有擇偶性,會導致部分母鵝沒有配種機會,而影響種蛋的受精率。解決的措施是公母鵝要提早進行組群,如果發現某隻公鵝與某隻母鵝或某幾隻母鵝固定配種時,應將這隻公鵝隔離,經過1個月左右,才能使公鵝忘記與之配種的母鵝,而與其他母鵝交配,從而提高受精率。

(12)休產期的飼養管理 種鵝的產蛋期一般有5~9個月。母鵝的產蛋期除品種外,各地氣候不同,產蛋期也不一樣,南方集中在冬春兩季產蛋,北方集中在2~6月初。產蛋末期產蛋逐漸減少、蛋變小,甚至出現畸形蛋,多數母鵝羽毛乾枯,部分出現貧血現象;公鵝配種能力逐步下降,生殖器官萎縮,睪丸體積顯著減小,重量減減輕,當公母鵝出現上述情況時,生殖暫時停止,進入休產期。

進入休產期的種鵝應以放牧為主,由精料為主的飼喂,轉為粗飼為主。

為縮短停產時間,使母鵝儘快恢復產蛋,可對休產鵝進行人工強制換羽。人工強制換羽分為制羽期和拔羽期兩個階段。

制羽期的飼養管理 種鵝制羽期間,以放牧為主,補喂糠麩等粗飼料,並逐漸減少補飼次數。目的是降低營養水平,消耗母鵝體內的脂肪,導致羽毛乾枯,脫落一致。同時也提高鵝群耐粗飼的能力,降低飼養成本。

制羽技術關鍵在於控制喂料。粗飼開始的頭1~3天,原來飼喂的精料,改喂粗糠,飼喂可逐漸減少,由1天2次減到1天1次,再減到2天1次或3天1次。經過12~13天,鵝體重減輕1/3,當主翼羽與主尾羽出現乾枯現象時,則恢復喂料,每天喂2次,每次每隻喂糠麩125克左右,連喂3~5天。待體重逐漸回升,健康恢復,便完成了制羽期。進入人工拔羽期。

公鵝的制羽一般應比母鵝提前10天左右進行。

拔羽 人工拔羽可以縮短換羽時間,使種鵝換羽時間一致,開產時間一致。

判斷是否拔羽時期的標誌是:放牧時鵝群行動敏捷一致,走路距離靠近,說明鵝群健康一致,這時可進行拔羽。

拔羽應在天氣溫暖的晴天進行。對已自行換羽的鵝,不必再拔。人工拔羽的方法有手提法(適於小型鵝種)和按地法(適用於體形比較大的種鵝或初學拔毛者)兩種,公鵝的拔羽也要提前10天左右進行,但不能過早,否則當母鵝進入產蛋尾期時,公鵝已開始脫毛,從而影響其配種力。

a.手提法 用手緊握鵝的兩翼,提起懸空,另一手把翼張開,用力順著主翼羽生長的方向將主翼羽拔去,最後拔去尾羽。

b.按地法 左手抓著鵝的頸上部,右手抓住鵝的兩腳向後拉,把鵝按在地上,然後拔羽者用雙腳夾住鵝,左手的大拇指和第二指,輕輕固定鵝頸,同時捏住鵝翼,右手用力拔去左右主翼羽和主尾羽。

拔羽後的飼養管理

拔羽後應加強飼養管理,拔羽後的當天,鵝群應圈在運動場內喂料、喂水和休息,不能讓鵝下水游泳,防止細菌感染而引起毛孔發炎。第2天天氣晴好,才可放牧下水,但要注意護理,要避免烈日曝曬和雨淋,氣候寒冷時要注意防寒保暖。

拔羽後要加強放牧,同時要加強補飼,每日補喂谷實類飼料2次。

公鵝的補飼也應早於母鵝。一般在母鵝產蛋前10~15天對公鵝增喂精料,每次讓鵝吃飽為止,以促其身體強壯,有充沛的精力配種。到母鵝產蛋期,將公鵝和母鵝混群飼養,公鵝配種時必須羽毛已換齊,這時公鵝才有旺盛的交配力。

五、不同林地生態養鵝技術要點

1.果園生態養鵝技術

(1)果園載鵝量 應根據果園草地牧草的生長狀況、產草量、果園鬱閉度、不同的季節等確定單位面積的載鵝量。如載鵝量過高會造成草地過度利用,使草地退化。載鵝量過低則造成草地牧草資源的浪費。果園養鵝量以每公頃60隻為宜。

(2)建水池 如附近沒有活動水源,可在果園中建一個大水池,便於鵝戲水、交配,也方便果園澆水。注意保持水池水質衛生。應注意水池離果樹的距離不要太近,一般要在樹體5米以外,以防滲漏,造成澇災,影響果樹生長,或造成果樹死亡。

(3)鵝棚舍 鵝舍可建在果園中部,便於鵝向四處食草。鵝舍的面積以每平方米飼養3~4隻鵝計算。舍前建一定面積的運動場,供鵝補飼、免疫注射、休息。可在果園中搭建若干個草棚,棚內建多個產蛋窩,利於鵝休息、躲雨、防曬和產蛋。

(4)消毒池設置 在果園門口和鵝舍門口設消毒池,消毒池長度為進出車輛車輪周長的2倍,寬應保證車輪浸過消毒池為宜,常用2%的氫氧化鈉溶液,每周更換3次,也可用10%~20%的石灰水。

(5)圍網 為防止各種敵害侵襲,要對果園進行必要的改造。果園四周要設置圍牆或密集埋植籬笆,或用1.5~2米鐵絲網或尼龍網圍起,防止鵝到果園外面活動走丟,也防止動物或外來人員進入果園。也可配合栽種葫蘆、扁豆、南瓜等秧蔓植物加以隔離阻擋;種植帶刺的洋槐枝條、野酸棗樹或花椒樹,起到阻擋外來人員、獸類的效果。

(6)周期安排 一個果園最好在同一時期只養一批鵝,同日齡的鵝在管理和防疫時方便也安全。如果果園面積較大,可考慮市場供應,錯開上市,養兩批鵝時,要用籬笆或網做分隔,並要有一定距離,以防鵝走混,減少互相影響。

(7)分區輪牧 自由放牧時,牧草豐富的時候鵝專吃嫩草和草尖,造成牧草利用不充分,而使牧草老化,纖維含量增加,消化率下降。在牧草不豐富的時候,如固定在一個地方放牧的時間過長,鵝有時連草根也會拔出來,造成果園草地嚴重破壞。可根據果園面積大小和養鵝的規模將果園分為幾個區,通常每個區面積可按6670米2(10畝)規劃。在牧草生長迅速的季節以10天為一個輪牧周期,在牧草生長慢的季節以15天或20天為一個輪牧周期。最好採取以水源為中心,放射狀劃區圍欄輪牧。養鵝數量少時,可以不分區,但應根據園內雜草生長繁殖情況實行間斷放牧。在輪放區內要為鵝備足飲用水。

分區時用高50厘米的尼龍網隔開,分區噴藥,分區放養,分區輪牧利於果園牧草生長和恢復,並且遇天氣突變,也利於管理,減少鵝的丟失。

(8)在果園行間種草 果園自然草地產量低,草質差、不能滿足鵝的營養需要,必須對果園草地品種進行改良,人工種植牧草。在果園行間種草可增加地面覆蓋度,保墒效果好。生草還有提高土壤肥力、好管理、減少除草用工、提高果實品質等好處。果園種草草種選用的原則應是:鵝喜食;耐陰性強;多年生,再生能力強,生物量大;應注意豆科和禾本科牧草的合理配置。人工草種可選用紫花苜蓿、白三葉草、多花黑麥草等,最好是豆科草種和禾本科草種混種。並根據果園內鬱閉度、產草量等情況確定果園草地的利用時期。應在果園內鬱閉度小、地面陽光充足、牧草產量高的時期加以充分利用。並隨著鬱閉度的增加,產草量減少,隨之減少載鵝量。果園種草養鵝,可結合果樹的更新,以新造幼果林、中齡果林、成熟果林相結合,延長果園草地的利用時間。

果園內雜草和種植的牧草要適時控制高度,注意及時刈割。

(9)果實套袋 果實套袋可以改善商品外觀,使果面光潔美麗,著色均勻,提高果品品質,增加果農的經濟效益,同時果實套袋可以減少農藥的殘留、機械損傷和病蟲害危害。實行果實套袋的果園,也可保護果實免受鵝的啄食。

(10)防止農藥中毒 果園因防治病蟲害要經常噴施農藥,噴施農藥要選擇對鵝沒有毒性或毒性很低的藥物。為避免鵝採食到沾染農藥的草或蟲體而引起中毒,打過農藥7天後再放養。雨天可停5天左右。果園養鵝應備有解磷定、阿托品等解毒藥物。

果園低毒安全農藥,提倡使用生物源農藥、礦物源農藥、昆蟲生長調節劑,禁止使用殘效期長的農藥。

生物源農藥 白僵菌、農抗120、武夷菌素、BT乳劑、阿維菌素等。

礦物源農藥 礦物源農藥的優點是藥效期長,使用方便,果樹生產中使用最多,效果較好的有石硫合劑、流懸浮劑、波爾多液、柴油乳劑、腐必清等。

昆蟲生長調節劑類 目前應用最廣,效果最理想的是滅幼脲類農藥,如滅幼脲3號,能有效防治食葉毛蟲、食心蟲,同時還能兼治紅蜘蛛等害蟲。此類農藥藥效期長,不傷害天敵,不污染環境。

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 吡蟲啉、辛硫磷、敵百蟲、代森錳鋅類、甲基托布津、多菌靈、粉銹寧、百菌清等。

(11)果園慎用除草劑 果園地上青草是鵝的主要飼料來源,沒有草生長鵝就失去絕大多數營養來源,果園養鵝不能使用除草劑。

(12)注意防止雨淋 40~50日齡的中雛鵝,羽毛尚未長全,抗病力較差,一旦被雨水淋濕,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和其他疾病。

(13)供應充足飲水 果園中樹體要吸收很多水分,所以果園中生長的草相對含量較少,鵝需要飲水較多,如果飲水少會嚴重影響鵝生長,所以要給鵝保證足夠的飲水。

(14)嚴防獸害,防止野生動物對鵝的傷害 雛鵝和中鵝缺乏自衛能力,在果園裡養鵝要有良好的防範措施,防止野獸侵害鵝群。放養鵝要嚴防山貓、黃鼠狼之類野獸的侵害。侵害鵝的獸類都懼怕網具,因此採用尼龍網圍圈放養區是有效的安全防禦措施,不管放養多少只,也不管面積大小,都要用網圍圈,並要固定專人管理尤其是放養幼齡鵝,防鼠害更為重要。

(15)防疫滅病 放養鵝的防疫同樣堅持「預防為主,防重於治」的方針。要按照常規防疫程序,定期進行疫苗接種,做好防疫滅病工作。

(16)鵝出欄 鵝出欄後,對果園地里的鵝糞翻土20厘米以上,地面用10%~20%石灰水噴洒消毒,以備下一批飼養。

2.林地生態養鵝技術

我國各地有豐富的山林資源,林木比較高,下部枝杈少,林下空間多,野草數量多,適合利用林地養鵝。

(1)注意林木株行距 應根據樹種的特性,合理確定株行距。防止林地樹木過密,林下陰暗潮濕,不利於鵝的健康和生長。

(2)鵝舍建造 根據養鵝者的實際條件,可建造規範鵝舍,也可使用較簡單的棚舍(圖1-2)。

圖1-2 林地建簡易鵝舍

(3)青飼料供應 林下雜草是鵝良好的野生飼料資源。林地青綠飼料不足,還可以通過從附近刈割或收購一些青草、廉價蔬菜作為青綠飼料的補充。根據林地土壤類型,在鵝舍附近林地放置一些沙粒,讓鵝自由採食。如林地放養場地不缺沙土,可不用額外補充。

(4)林間種草 為了給鵝提供充足青草,可人工種植牧草,當牧草數量充足的時候,減少精飼料的使用量,降低生產成本。

林地種草要注意選擇耐陰性較好的牧草品種,如紫花苜蓿、三葉草、冬牧70、黑麥草、聚合草等,也可以利用冬季和早春沒有樹葉的時期種植一些青菜作為冬春季鵝的青綠飼料。可把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等幾種牧草進行混播,以提高青飼料的營養價值,做到營養互補。

(5)防止潮濕 管理好林地排水設施,雨後及時把積水排出。鵝舍建在地勢較高的地方,墊高鵝舍地面,鵝舍四周做好排水處理,雨天及時關閉門窗,防止鵝舍漏雨等。

(6)分區輪流放牧 在林地生態養鵝過程中,宜採用分區輪牧的形式,將連成片林地用絲網隔離圍成5~7個飼養區,一般讓鵝群在一個小區內放養2~3天,再換到下個小區放養。使每小區在放牧後有2周以上的空閒期,利於青草再生。

(7)謝絕參觀 外界對林地的干擾較少,但應注意嚴格限制外來人員隨便進入生產區,尤其要注意養殖同行進入鵝的活動區參觀。必要時,一定要對進入人員進行隔離、消毒,方能進入生產區。

(8)強化防疫意識 建立健全的防疫制度,防疫是林地養鵝健康發展的保障,林地養鵝專業戶要主動做好禽流感、新城疫等重大動物疫病的防制工作。如果林地養鵝場沒有建立健全的防疫制度,外來人員出入頻繁,消毒措施不到位,給疫病的傳入帶來了一定的隱患。

(9)翻耕 對輪下的板結的土壤進行翻耕,這樣不但有利於青綠飼草的生長和利用,而且通過翻耕經日曬後殺死病菌,防止疾病的傳播,減少傳染病的發生,從而提高成活率和經濟效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OEx1dGwBvvf6VcSZbIv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