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90歲:相比生意,我對教育更用心

2019-08-14   生活即是熱點


今天是李嘉誠先生90歲生日。今年也是另一位香港知名企業家、世界船王包玉剛先生誕辰100周年。

四十年前,李嘉誠、包玉剛攜手「九龍倉之戰」,成為香港經濟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而此後,兩位企業家分別捐建汕頭大學、寧波大學的義舉,則既有傳統商幫和宗族文化「急公好義」的傳統影響,又體現了現代企業家的社會責任與價值關懷,庶幾可以為中國商人正名了。

01

整整40年前,也是7月末的一天,在香港文華酒店一間幽密的客廳里,剛剛度過50歲生日的李嘉誠,秘密約見了60歲的「船王」包玉剛。

兩人迅速達成一宗交易,李嘉誠把自己在公開市場收購獲得的1000萬股九龍倉股票以36元每股的價錢,轉讓給包玉剛;作為交換條件,包玉剛協助李嘉誠從滙豐銀行承接和記黃埔的9000萬股股票。

一個決定兩家英資龍頭企業命運的歷史性協議,在華商兩強低聲細語中順利達成。

據當時全程參與會面的包玉剛女婿吳光正回憶,李嘉誠起初的開價是每股40元,包玉剛沉吟片刻說:你每股降4元,我們馬上成交。李嘉誠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整個會談只持續了幾分鐘。

這隻有幾分鐘的會談,卻成為半世紀以來香港經濟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它直接導致九龍倉從一家英資巨擘變為世界船王的家族企業,又間接促成了李嘉誠成功吞併另一家英資巨擘「和記黃浦」,可以說是華商在香港對於英商全面反擊的開始。

此後,英方資本在香港的勢力格局漸成潰敗之勢,也奠定了李嘉誠和包玉剛兩大巨富家族盛況的基礎。

九龍倉集團地標海港城


九龍倉集團原名香港及九龍碼頭倉庫有限公司,由全球頂級富豪凱瑟克家族於1886年創辦,是最早在港註冊的公司之一,在資本結構上隸屬於香港四大洋行之首的「怡和系」。

九龍倉名下的產業,九龍尖沙咀、新界、香港島上的大部分碼頭、倉庫,還擁有酒店、大廈、有軌電車等優質產業,可以說是香港一隻會下金蛋的金雞。

20世紀70年代,香港已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然而華人企業在當時的香港資本市場,依舊處於劣勢,大部分優秀的公司都是英商的資產。

這時,通過房地產已成為香港炙手可熱新秀企業家的李嘉誠,決心要幫華商打一場翻身戰,而這一戰的目標就是百年英資怡和洋行的九龍倉。

經過充分論證之後,從1977年開始,李嘉誠不動聲色,在暗處買下散戶持有的約2000萬股九倉股票,約占九龍倉總股數的20%,已成為當時九龍倉最大股東。

不過到了1978年3月,市場開始發現了有大戶在趁低買入九龍倉,一時間炒家跟散戶都蜂擁而至,九龍倉股價急速竄到每股46元的歷史最高水平,而李嘉誠要獲得51%的絕對控股權,避免被反購,如此高的市價已經非他財力所能及了。

李嘉誠審時度勢,選擇與名震世界的著名愛國商人包玉剛合作。

1977年,根據吉普遜船舶經紀公司的記錄,包玉剛穩坐世界十大船王的第一把交椅,在當時香港的聲望跟實力都非李嘉誠能比。而70年代石油危機,讓船王有了「減舟登陸」的想法。兩人一拍即合,成就了四十年來香港商界的「經典傳奇」。

1986年,小平同志接見李嘉誠

這一年國慶節,李嘉誠受邀登上天安門城樓,儘管身穿中山裝,在一群共產黨幹部中間,依然顯得有些手足無措。其實,他已經在改寫歷史了:這是1949年以後第一位登上天安門的香港商人。

02

除了聯手應對九龍倉,李嘉誠與包玉剛沒有太多的私人交誼,但此後,他們卻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同一種方式,報效祖國,回饋鄉梓,把自己的名字永遠銘刻在歷史上——捐資助學。

李嘉誠創辦了汕頭大學,包玉剛則創辦了寧波大學。


一個月以前,在汕頭大學2018屆畢業禮上,李嘉誠在汕頭大學發表了最後一次演講,旋即宣布辭去汕頭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這是他辭去的最後一個社會職務。儘管告別,這座大學仍是他超越生命的承諾。

時間回到38年前,正當中國內地推動改革開放,百廢待舉,海外華僑借到中國大陸投資之際,為反哺鄉梓,亦紛紛投身公益,捐資辦學,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李嘉誠萌生了在家鄉汕頭創辦大學的念頭。

1981年,汕頭大學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建設過程歷經十年坎坷,備嘗艱辛。

工地上供電不足,挑燈夜戰要靠煤油燈;不通自來水,就「掘井止渴」;從市區到校區沒有直達公路,泥土路面坎坷不平,除由李嘉誠基金會提供給籌委會辦公室的幾輛麵包車外,風塵僕僕的創業人員只能靠自行車上下班,遇到趟著泥濘路段,把自行車扛在肩膀是家常便飯;整個籌委會只有兩部經常斷線的電話;宿舍里甚至一度要備著獵槍,對付隨時都可能闖進來的野豬和野狗……

兩年後,更壞的消息傳來,受經濟危機影響,長江實業的業績虧損嚴重,外界一度傳言,汕頭大學即將胎死腹中。關鍵時刻,李嘉誠指著自己的辦公大樓說:就算把它賣了,我也要把汕頭大學建起來。

三年後,汕頭大學第一期工程勝利完成,它以高質量和香港速度創造了「全國第一」。

也正是在這一年,香港度過了經濟危機,李嘉誠決心繼續推進汕頭大學加快發展,這一年初夏,小平同志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李嘉誠,並對他愛國愛鄉之舉表達了感謝。

幾天後,國家教委在廣東召開了工作會議,確定由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廈門大學、中山醫科大學、中山大學和華南理工學院八所知名高校對口支援汕頭大學。

身為汕大校董會的名譽主席,李嘉誠先生曾說過,「相比生意,我對汕頭大學更用心」,除了連續16年如約出席汕頭大學畢業典禮外,汕大有關的大小事,都在李嘉誠注視的目光下。

在他的邀請下,美籍華人設計師林瓔(林徽因侄女)、「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獲得者陳瑞憲分別為汕頭大學設計了校門、真理鍾和圖書館,它們如今已成為汕頭大學的標誌性建築。

汕頭大學是中國內地第一家在本科階段推出「書院制」的大學,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實現通識教育和專才教育相結合,這是對中國高等教育改革一次積極實驗。其教學理念,更加強調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社會服務意識和多元文化的包容精神。

在李嘉誠基金會的支持下,汕頭大學校董會制度、校長負責制度、國際交流制度、財務報表公開制度,在國內都開一時風氣之先。正是這樣先進的治理結構和教育理念,讓這座僅有38年歷史的大學,深受社會各界的認可和好評。

2017年4月,汕頭大學成為中國大陸僅有的兩所進入世界年輕大學排行榜的高等學府之一。

03

與李嘉誠決心捐資創辦汕頭大學同時,66歲的包玉回到闊別數十年的故土。

當他在考察中得知當時全國有36所高校的校長由寧波人擔任,但寧波本土卻沒有一所綜合性大學時,不禁感慨:

寧波的面積是香港的十倍。香港550萬人口,有4所綜合性大學,而寧波500萬人中,沒有一所大學。在全國向四化進軍、寧波要改變面貌的今天,高等教育那麼落後,怎麼行呢?

包玉剛早年經歷戰亂,深受失學之苦,在經營活動中,他充分認識到人才的重要,回到故鄉的第三天,包玉剛就口頭承諾捐資2000萬美元,興辦寧波大學。

1984年12月19日,就在在中英兩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簽字儀式舉行的前一天,時任寧波市市長的耿典華與時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的包玉剛,在北京簽署了興辦寧波大學的《洽談紀要》。

1981年,小平同志接見包玉剛和他的父親包兆龍


第二天上午,小平同志第八次接見了包玉剛,他用四川話說:「你好,船王!我們又見面了。」包玉剛緊緊握住鄧小平的手說:「您好!我最近回了家鄉寧波,準備做點事情。」

他彙報了籌辦寧波大學的規劃,幾個月後,小平同志為寧波大學題寫的校名,就交到了當時的寧波市委書記葛洪升手中。

寧波大學於1985年開工建設,在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浙江大學、杭州大學五校的對口支援下,第二年9月,來自華東五省一市的280名新生,就跨進了寧波大學校園。

1985年10月29日,寧波大學奠基典禮隆重舉行。時任國務院代總理萬里,時任浙江省省長薛駒,包玉剛(左)等人出席典禮。

在包玉剛的帶動下,邵逸夫、包玉書、曹光彪、李達三、趙安中、湯於翰、顧國華、包陪慶、朱英龍等寧波幫人士和王寬誠教育基金會等給予了大量捐助和支持。

30多年來,共有60多位寧波幫人士捐資近5億元人民幣,幫助寧波大學建設了一批教學和科研大樓、造就了一支高水平師資隊伍。

早在1985年,包玉剛就與當時的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商討,加強英國大學與寧波大學之間的合作事宜。一年後的寧波大學開學典禮上,包玉剛請來了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的特使、教育次大臣華爾登。

此後包玉剛牽線搭橋,在1987年10月,英國南安普敦大學與寧波大學正式建立了校際交流合作關係。這是寧波大學創辦以來對外建立的第一個姐妹院校。

而此後,寧波大學已與加拿大、德國、法國、英國、美國、瑞典、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國家的40多所院校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獲得了良好的國際影響。

和李嘉誠一樣,自親手為學校奠基以來,包玉剛心念系之,幾乎年年都要來寧波大學,直到1991年9月23日病逝。在他身後,包氏家族對寧波大學的發展一如既往地予以關心和支持,他們捐建的六幢教學樓,已成為寧波大學的標誌性建築。

04

中國歷史上,向來對商人有「重利輕義」的偏見,而包玉剛、李嘉誠先生捐資興學的義舉,則既有傳統商幫和宗族文化「急公好義」的傳統影響,又體現了現代企業家的社會責任與價值關懷,庶幾可以為中國商人正名了。

謹以李嘉誠先生在汕頭大學歷年畢業典禮上的幾段致辭,為這位老者壽。

今天的中國人是幸運的,我們經歷著中國歷史從來未見的制度工程,努力建設持續開放及法治的社會,擁抱經濟動力和健康自我概念的發展,儘管未盡完善,亦不必像范蠡一樣受制於當時社會價值觀,只能以「無我」為外衣追求「自我」,今日我們可以像富蘭克林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2004年)

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大學辦公室門上懸掛了一句話:不是所有可以算的東西都是重要的,也不是所有重要的東西都可以被計算,青年學子,請拒絕放棄理想、莫圖眼前安逸,勇於實現自己的夢想。

(2012年)

貽誤資源、時間還未最可怕,你知道我最害怕是什麼?我最害怕主觀、因循的心向。我們對閉塞傾向要時刻高度戒備,功能凝固及慣性定向的惰性判斷,是走向未來的障礙和負累,錯誤的政策或計劃,只會把未來困鎖在永無盡頭而又徒勞無功的迷惘中。

(2016年)

愚人只知道「為」(to do),智者有願力,把「為」(to do)變「成為」(to be)。自律是鐵杵成針的意志功夫,道力之限,要靠願力突破。

(2017年)

建立自我,關鍵態度是「謙卑、謙恭、謙虛」。謙卑具有修復、激勵功能,它是虛偽、自大和傲慢綜合症的預防針。有思想,有智慧帶謙虛修為的人,是有量度、能長期處理複雜壓力的問題解決者,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觀點,並非唯一有效可行的選擇。謙恭的人常帶好奇、開明,自勝者強是充實人生的靈丹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