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酷熱多濕邪 中醫養生三伏天

2019-07-23     中醫中藥網


「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俗話說「熱在三伏」。每年的「三伏」是一年當中氣溫最高、濕氣最重,最潮濕悶熱的天氣,通常稱之為「酷夏」。三伏天一般為30-40天。這段時間該如何養生,才能保持身體的健康?中醫認為,夏季人體的陽氣升散外發,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在機體臟腑外面,肌膚腠理常處於開泄狀態,常出汗以適應暑熱氣候,因此,肌體很容易表現臟腑內力虛寒,並容易形成氣虛,出現身體乏力、飲食減少等症狀,甚至會發生中暑、腸胃失調等病症,影響健康。那麼,夏季怎麼養生,才能保身體健康呢?本文從中醫學理論談談這方面的知識。

一、三伏飲食

1.適量進食芳香與酸甘中醫學認為,夏季酷熱多濕,適宜清補。由於夏季酷熱高溫,出汗多,加之人們喜食冷飲,所以,機體既容易出現氣陰兩虛,又容易出現水濕內侵,濕氣困脾,產生身體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狀。從中醫養生學觀點認識,夏季應適宜進食酸甘以補氣陰,常食芳香以化脾濕。保健食品如:藿香葉、紫蘇葉和西瓜、菠蘿等。

2.適度清暑祛火炎炎夏日高溫,很容易導致機體火氣上升,表現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這些症狀在醫學上被稱為「夏季情感障礙」。因此,「祛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選擇:苦瓜、絲瓜、西紅柿等性寒涼,有清暑降火功效,宜適量進食。牛奶性微寒,可以補水、滋陰、解熱,也有「祛火」作用。

3.食物應新鮮乾淨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夏季人們常感食慾減退,脾胃功能不好,此時不妨吃些新鮮蔬果。新鮮蔬果營養素的構成,一般是纖維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可以有效補充人體必須的能量和水分。胡蘿蔔、檸檬、莧菜是其中首選的時令蔬果,常常食用大有好處。但需要注意不能貪食生冷,更要注意飲食衛生,以免發生腸胃疾病。

4.補水養生中醫學理論認為「天人一體」。冬為陰,夏為陽,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也正是人體陽氣旺發之時,人體陽氣,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趨勢,體內凝寒之氣處於易解的狀態。三伏天,人稍勞作或運動,就大量出汗,接著產生強烈的口渴感。因此,勤飲水以補水養生,應為三伏天生活中的重中之重。總之,三伏天的飲食應以清心防暑、滋陰生津的調養為主。此外,夏季食慾減退,脾胃功能較為遲鈍,如果過食肥甘膩補之物,則致損胃傷脾,影響營養消化吸收,有損健康。因此,綠豆、薏苡仁、蔬菜、瓜果、百合、玉竹等,都是夏季最好的食品。

二、三伏運動

俗語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是前人在長期鍛鍊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雖然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但卻也要因人而異。夏練三伏要避開高溫時段以防中暑。對於老年人和體質較弱的人而言,一味強調「夏練三伏」更不適宜。當最高氣溫在30到33攝氏度時,老年人要減少運動,早晚鍛鍊時間,以不超過半個小時為宜。三伏來臨時,老年人要停止一切劇烈活動,並保持充足的飲水;同時,要備用藿香正氣液、人丹、十滴水等防暑藥品。更不宜久居空調室內,要走出家門,做適當的運動。如練太極拳、游泳等,都能使機體在盛夏維持健康狀況。

三、三伏防病

1.謹防中暑夏季暑多挾濕,要謹防暑邪浸入。暑季不僅氣候炎熱,且常多雨而潮濕,熱蒸濕動,濕熱瀰漫空間,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離濕熱之氣。暑令濕勝必多兼感。其臨床特徵,除發熱、煩渴等暑熱症狀外,常兼見四肢睏倦、胸悶嘔惡、大便溏泄不爽等濕阻症狀。雖為暑濕並存,往往還是以暑熱為主,濕濁居次。暑為夏季主氣,暑邪為患,有陰暑、陽暑之分。暑邪致病的基本特徵為熱盛、陰傷、耗氣,又多挾有濕邪。所以,臨床上以發熱煩渴、津虧氣虛、以及濕困脾胃為特徵。防暑祛濕,可選用藿香正氣液來解暑驅邪。藿香正氣液是運用藿香、厚朴等具備芳香揮發、升散作用的藥物,把人體中暑後的「濕熱」清除,恢復五臟六腑的正常運行功能。藿香正氣劑型很多,液體製劑液起效最快,對治療暑熱疾病更合適。而且「藿香正氣液」不含有酒精,對人群沒有限制,男女老幼皆宜。

2.謹防「熱感冒」很多人都認為,我們只有在天寒受涼後才會感冒,其實不然,在炎熱的夏季也會感冒。人們將夏季感冒俗稱為「熱感冒」。因為夏季悶熱,加之人們貪涼飲冷,易熱閉郁於內,從而引發熱感冒。熱感冒,表現為發熱,有輕微惡寒,伴見口渴心煩等。中醫亦稱「熱傷風」。一旦發生熱感冒,不及時予以治療會導致感冒惡化,會引發嚴重的肺熱等併發症。所以,患上熱感冒一定要及時治療。患熱感冒,可根據體質選擇中藥進行調理。以黃芪15克,防風5克,白朮10克,金銀花10克,板藍根10克,荊芥5克,甘草5克,水煎服。

3.謹防「空調病」要避免炎炎夏日大汗淋漓時突然進入溫度很低的空調房間,謹防得「空調病」。人體排汗是調節自身溫度與排毒的過程,使用空調不當,機體會受寒,甚或寒閉熱於內,會產生髮燒、頭痛、頸肩肌肉酸痛、惡寒無汗等症狀,就需要從中醫辨證論治用藥。

四、三伏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由來已久,是我國中醫傳統特效療法。它是在自然界陽氣最足之時,藉助這個外力,通過陽性的藥物貼敷在人體的相應穴位上,以達到治病的目的。冬病夏治方法很多,最常見的是三伏貼,此外還有三伏天扎針灸,三伏天拔火罐、穴位注射、隔姜灸、艾灸等等。醫生要根據病人的病症不同,在這些方法中選擇一兩種使用。很多慢性疾病都可以冬病夏治。包括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小兒感冒等,以及一些虛寒性的疾病,如胃痛、關節炎、腎虛引起的腰痛。推薦兩種目前很流行的冬病夏治方法,三伏貼和三伏天拔火罐。之所以介紹這兩種方法是因為它們具備4大優點:高效、安全、經濟、副作用小。冬病夏治一般以30-40天為一個療程,一般需連續3年,也就是3個療程。為鞏固療效,病人還可在冬至日後到醫院再做「三九貼」。

五、三伏養生

養生貴在神清氣和,夏季養生宗旨,就是一個「清」字。這個「清」字包含了三層意思:

一是心要清,就是精神上要清靜下來。盛夏酷暑炎熱,人體容易悶熱不安和睏倦煩躁。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內心平靜下來、神清氣和,切忌火暴脾氣,避免因躁生熱,謹防心火內生,心靜自然涼,如此機體才不容易出現「上火」。

二是要清熱解暑,這是指飲食及藥物。夏季的飲食應以清淡、易於消化,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食物。清淡飲食能清熱防暑、生津補液。多吃新鮮蔬菜瓜果,既可滿足所需營養,又可預防中暑。主食以稀為宜,如綠豆粥、蓮子粥、荷葉粥等。還可適當飲些清涼飲料,如酸梅湯、菊花茶等。冷飲要適度,不可偏嗜寒涼之品,否則會傷陽而損身。如果人體內有暑熱,還可以服用一些清熱祛暑的藥物,如桑菊飲、玄麥甘桔顆粒等中成藥。

三是要清涼,這是指穿著及生活環境。夏季不要穿得太厚,衣服顏色儘量以淺色為主,這樣才能少吸熱。衣服的布料儘量選用棉質及亞麻,這樣容易吸汗和透氣。居室宜清涼,早晚室內氣溫低,應將門窗打開,通風換氣。中午室外氣溫高於室內,宜將門窗關閉,營造陰涼的環境,會使人心靜神安。清晨,曙光初照,空氣清新,可到草木繁茂的園林散步鍛鍊,吐故納新。傍晚,可漫步徜徉於江邊湖畔,習習的涼風使你心靜似水,化解心頭的煩悶,散去暑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NvTwHmwBmyVoG_1ZO10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