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批評孩子有用嗎?試試「過程批評」,也許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2020-08-28   育兒小娜

原標題:總是批評孩子有用嗎?試試「過程批評」,也許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6歲的陽陽和小朋友在公園玩玩具,媽媽們便坐在一旁談天說地,這時傳來了一位小朋友的哭聲,媽媽們聞聲跑過來,原來在陽陽在和小朋友搶玩具的過程中把小朋友推倒在地,得知此事陽陽媽媽便厲聲呵斥道:「跟你說了多少次了,不要打小朋友,你總是這樣!」

在陽陽犯錯後媽媽第一時間先批評孩子,這樣做確實無可厚非,但陽陽媽媽批評教育的態度和方式卻會讓孩子充滿恐懼心理,陽陽媽在批評教育陽陽時總是會用「多少次」「總是」「動不動」,這樣帶有負面情緒的詞語,這會讓孩子很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在恐懼心理的重壓下,陽陽開始學會逃避責任。

其實批評孩子也是有技巧的,家長要懂得「過程批評」,這樣教育孩子才能事半功倍!大多數家長在孩子犯錯後進行批評教育,都是想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正,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是教育的方式卻有很大誤區。

一、我們在批評孩子時都有哪些誤區?

1、不分場合批評

在家長眼中,只要不惹禍,不犯錯,乖乖聽父母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但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更何況是孩子。當孩子犯錯時,家長的情緒難免會產生波動,當發現情緒無法受自己掌控時,便不管在什麼場合就會爆發出來,若這時家長在孩子的同學面前數落孩子,孩子在同學眼中的形象便會大打折扣,孩子的自尊心受挫,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2、發泄式的批評

美國教育家塞勒·塞維若認為,在任何情況下,父母都應保持冷靜的頭腦、理智的思維,切忌在情緒異常的狀態下輕易批評孩子。

不少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是打著「愛孩子」的名義來發泄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大吼大叫,甚至還會對孩子的拳腳相向,這種情況下孩子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內心只有恐懼,雖然父母發泄了自己的情緒,但卻給孩子留下了沉重的心理陰影負擔。

3、「翻舊帳式」批評

不少家長在批評教育孩子時會不自覺的把孩子以前犯過的錯誤「翻出來」,例如孩子因馬虎沒考好,家長就會教育到「你怎麼不長記性,上次沒考好,不就是因為粗心大意!」家長可能是想通過這樣一種方式讓孩子長記性,但殊不知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加反感和叛逆。家長反覆重提還會不經意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

4、只批評不教育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只要孩子一犯錯,家長就會認為是孩子本身的問題,之後便是劈頭蓋臉的一頓批,這樣的結果是孩子只知道自己錯了,但不知道自己因為什麼做錯?為什麼這樣做不對?孩子也很難自己反思和思考,等再碰到相類似的情況時,還是會犯錯。

教育孩子往往要恩威並施,不能一昧的批評,更不能無下限的表揚。一定情況下「過程批評」往往是最有效的方式,既能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還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什麼是「過程批評」?為何「過程批評」孩子更樂意接受!

一名學生做錯了一道很簡單數學題,其中一名老師對這一名學生說:「這道題你都做錯,我對你太失望了!」而另外一位老師卻耐心的對這位同學說:「這道題做錯了,你有沒有嘗試通過其他的方法把它解出來呢?」

前者老師的批評只注重孩子最終的行為結果,卻沒有關注孩子背後付出努力的過程,這會讓孩子產生失落感,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從而產生自卑心理,這就是「結果批評」。而後者批評的重點指向孩子的努力程度和行為的過程,而不是只看重結果,這樣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做錯並不是自己的能力有問題,而是沒有找對方法和努力程度不夠而已,進而激發孩子的求知慾,不斷探索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

孩子在犯錯後,他們的內心也是難以接受的,若這時家長採用「吼叫式」的批評方式,只會讓孩子一再退縮不敢面對,這樣做並不解決問題。家長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到孩子的情緒,孩子不能從家長那得到溫暖和安慰,久而久之親子關係就會越來越淡。

若家長採用「過程批評」的方式,不僅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還能正確引導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激發孩子的無限潛能,所以相比較其他批評方式,孩子更願意接受被人肯定的「過程批評」。

三、父母應該如何用"過程批評",巧妙有效的批評孩子

1、弄清事情原因,給孩子「申訴」權利

在批評教育孩子之前一定要弄清事情的前因後果,不能不分青紅皂白一通狂批。導致孩子犯錯的原因有很多,由於孩子的年齡小,社會經驗不足,對一些事情的認知不完善,這並不是孩子的錯。所以這時家長要給孩子的「申訴」的權利,認真傾聽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這樣才能對孩子的批評教育更有「針對性」。

2、拒絕給孩子亂貼標籤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由於兵力不足,於是便組織犯人奔赴戰場,但是這些犯人紀律散漫,不聽指揮,很難管教,後來政府便想出一個辦法,讓這些犯人每周都給家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統一擬定,大概內容就是告訴親人,他們在前線如何英勇殺敵,保家衛國,並嚴格服從政府的指令。

就這樣堅持了半年,奇蹟發生了,這些士兵真的就變成了信中所說的樣子,服從指揮,英勇奮進。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講的「標籤效應」。當一個人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後,她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並使自己的行為和標籤的內容相一致。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可輕易給孩子做出評定,尤其是在批評教育孩子時,不要給孩子貼上「你就是個笨蛋」「你真懶」「你太沒毅力了」等類似的標籤,要知道孩子的情感態度都是直接的,他不會明白家長的用意,所以你給她貼什麼標籤,他就會朝「標籤」的方向發展。

3、批評要具體,讓孩子心服口服

多數家長只注重孩子犯錯產生的後果,不會給孩子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由於孩子年紀小,辨別是非的能力太弱,對父母批評總是一頭霧水,孩子接受的信息都是簡單明了的,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批評越具體越好,這樣孩子才能明白自己的錯誤何在?對父母的批評也能心服口服。

4、及時批評、及時反饋

俗話說「趁熱打鐵」,其實教育孩子有時也是這樣的,當孩子犯錯後,家長要第一時間指出孩子的錯誤,並及時批評教育,這樣孩子的印象才最為深刻,如果事後再批評,不僅起不到教育效果,孩子也會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當孩子改正錯誤後,家長要及時對孩子的表現進行反饋,並適當的表揚鼓勵孩子的進步,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與讚賞,尤其是對孩子來說,適度的表揚與鼓勵更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犯錯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階段,而父母批評孩子只是想讓孩子改掉不良的行為習慣,和生活作風,想讓他們成為更優秀的人,這一切都是父母太過愛自己的孩子,但這樣的方式有時會給孩子一種誤解,「父母因為愛我,所以才批評我」而不是為了改正自己的錯誤。所以家長批評孩子一定要懂得技巧,「過程批評」也許會讓孩子成長的更快!

今日互動話題:各位家長當孩子犯錯時,你是怎樣批評教育的?你認為哪種教育方式更有效?歡迎在下方留言與莓果媽媽一起探討!讓我們在育兒的道路上共同提高!

我是莓果媽媽育兒師,也是一位家有萌寶的寶媽,每天都會跟大家分享很多育兒知識,幫助大家解決帶娃的困惑和煩惱,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哦!本文由莓果媽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