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賢妃:娥皇女英姐妹花

2020-03-30     黃猛銅仁報道

娥皇又稱娥肓、倪皇、後育、娥盲、娥娙,女英又稱女瑩、女匽,娥皇與女英是兩姐妹,姓伊祁氏,是上古時部落酋長唐堯伊祁放勛的女兒,兩人同時嫁給了虞舜姚重華,娥皇無子,女英生有一子,名商均。舜父頑,母囂,弟劣,曾多次欲置舜於死地,因娥皇、女英的幫助而脫險。公元前2205年,帝舜死於蒼梧(今廣西東南),娥皇、女英跳下湘江自盡,人稱湘君。


戰國詩人屈原在《楚辭·九歌》中,對她們的描寫是「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晉朝張華《博物志·史補》記:「堯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淚揮竹,竹盡斑。」

唐朝李賀《李憑箜篌引》:「湘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在中國的歷史傳說中,只有兩個女子,有化竹的遭遇。她們就是堯帝伊放勛的一對女兒:伊娥皇、伊女英。她們有一個共同的丈夫,就是舜帝姚重華,四千多年前的舜帝二妃,即娥皇、女英。

堯見舜德才兼備,為人正直,辦事公道,刻苦耐勞,深得人心,便將其首領的位置禪讓給舜,並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為妻。誰為正宮,誰為妃子,堯和夫人爭論不休。最後決定了一個辦法,據說當時舜王要遷往蒲坂,堯命娥皇、女英同時由平陽向蒲扳出發,哪個先到哪個為正宮,哪個後到,哪個為偏妃。娥皇、女英聽了父王的話,各自準備向蒲坂進發。娥皇是個樸實的姑娘,便跨了一頭大馬飛奔前進,而女英講排場,乘車前往,並選由騾子駕車,甚覺氣派。可是正值炎夏、牲口渾身淌汗,路過西楊村北,遇—溪水,二女休息片刻,讓牲口飲水解渴,以便繼續趕路。在行進中,不料女英駕車的母騾,突然要臨盆生駒,因此車停了。這時娥皇的乘馬已奔馳在遙遠的征途,而女英受了騾子生駒的影響,落了個望塵莫及。正宮娘娘的位置為娥皇所奪取,女英氣憤之餘,斥責騾子今後不准生駒。因此傳說騾子不受孕,不生駒,都是女英封下的。


後人將二女牲口飲水的地方,就叫娥英泉,現襄汾縣西楊村附近。

又傳說,帝舜執政三十九年以後,曾到長江一帶巡視,不幸死在蒼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上。兩位夫人聞此噩耗,便一起去南方尋找舜王。二女在湘江邊上,望著九嶷山痛苦流涕,他們的眼淚,揮灑在們竹子上,竹子便掛上斑斑的淚痕,變成了「斑竹」,「斑竹也稱湘妃竹。舜死了,娥皇、女英痛不欲生,便跳入波濤滾滾的湘江,化為湘江女神,人稱湘君(娥皇)、湘妃(女英)或湘夫人。


相傳堯舜時代,湖南九嶷山上有九條惡龍,住在九座岩洞裡,經常到湘江來戲水玩樂,以致洪水暴漲,莊稼被沖毀,房屋被沖塌,老百姓叫苦不迭,怨聲載道。帝舜關心百姓的疾苦,他得知惡龍禍害百姓的消息,飯吃不好,覺睡不安,一心想要到南方去幫助百姓除害解難,懲治惡龍。

娥皇和女英雖然出身皇家,又身為帝妃,但她們深受堯舜的影響和教誨,並不貪圖享樂,而總是在關心著百姓的疾苦。她們對舜的這次遠離家門,也是依依不捨。但是,想到為了給湘江的百姓解除災難和痛苦,她們還是強忍著內心的離愁別緒歡歡喜喜地送舜上路了。


帝舜走了,娥皇和女英在家等待著他征服惡龍、凱旋的喜訊,日夜為他祈禱,早日勝利歸來。可是,一年又一年過去了,燕子來去了幾回,花開花落了幾度,帝舜依然杳無音信,她們擔心了。娥皇說:「莫非他被惡龍所傷,還是病倒他鄉?」女英說:「莫非他途中遇險,還是山路遙遠迷失方向?」她們二人思前想後,與其呆在家裡久久盼不到音訊,見不到歸人,還不如前去尋找。於是,娥皇和女英迎著風霜,跋山涉水,到南方湘江去尋找丈夫。



翻了一山又一山,涉了一水又一水,她們終於來到了九嶷山。她們沿著大紫荊河到了山頂,又沿著小紫荊河下來,找遍了九嶷山的每個山村,踏遍了九嶷山的每條小徑。這一天,她們來到了一個名叫三峰石的地方,這兒,聳立著三塊大石頭,翠竹圍繞,有一座珍珠貝壘成的高大的墳墓。她們感到驚異,便問附近的鄉親:「是誰的墳墓如此壯觀美麗?三塊大石為何險峻地聳立?」鄉親們含著眼淚告訴她們:「這便是帝舜的墳墓,他老人家從遙遠的北方來到這裡,幫助我們斬除了九條惡龍,人民過上了安樂的生活,可是他卻鞠躬盡瘁,流盡了汗水,淌乾了心血,受苦受累病死在這裡了。」原來,舜帝病逝之後,湘江的父老鄉親們為了感激舜帝的厚恩,特地為他修了這座墳墓。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鶴也為之感動了,它們朝朝夕夕地到南海銜來一顆顆燦爛奪目的珍珠,撒在舜帝的墳墓上,便成了這座珍珠墳墓。三塊巨石,是舜帝除滅惡龍用的三齒耙插在地上變成的。娥皇和女英得知實情後,難過極了,二人抱頭痛哭起來。她們悲痛萬分,一直哭了九天九夜,她們把眼睛哭腫了,嗓子哭啞了,眼淚流乾了。最後,哭出血淚來,也死在了舜帝的旁邊。


娥皇和女英的眼淚,灑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現出點點淚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還有血紅血紅的,這便是「湘妃竹」。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紋,傳說是二妃在竹子抹眼淚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鮮紅鮮紅的血斑,便是兩位妃子眼中流出來的血淚染成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N3ksM3EBrZ4kL1Vi1Ggu.html













朱 熹 教 子

2020-04-19






唐朝十大名相

20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