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小開始訓練孩子的數學思維?幼兒期的具體做法

2019-06-17     慢慢早教

數學能力是孩子智力活動的中心,要想讓孩子聰明一籌,做事更有條理和效率,那麼從小培養孩子的數學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俗話說:三歲定八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可以開始逐步引導了他們自主思考,當然父母也不可以急於求成,因為教育是一個過程,而不是單單是一個結果。

所以家長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出發,潛移默化的將這些知識傳遞給孩子,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習。

不要錯過「數學啟蒙敏感期」

具體來說,孩子的數學啟蒙期有五個階段,分別是0-1歲、1-3歲、3-6歲、6-9歲、9-12歲。而過了12歲,孩子學習數學的敏感期就錯過了。當然,這五個階段的學習節奏快慢不同,深度也不盡相同。

史丹福大學數學教授Jo Boaler曾表示並沒有所謂的「天生數學腦」。但想必這個「天生」是遺傳學範疇的討論,而我們後天所看到的「這個孩子數學好,有天賦」云云,或許極大程度上是因為利用好了最關鍵的幾個數學啟蒙階段。

孩子0-1歲的時候,大腦完成40%的發育,包括大腦神經元細胞、髓鞘和海馬體以及其中的各種連結都在這個階段發育完成。

別看這短短一年稍縱即逝,卻可能是五個階段中最為關鍵的一年。「其實孩子學到了,而且學習的速度無比之快。只是他不會用大人的方式反饋給我們,但這並不代表他沒學到。」

同時,數感也是很重要的數學能力。但什麼是數字感覺(number sense)?官方一點的解釋可能是:能夠靈活地處理數字,拆解問題,從不同角度看問題。要培養孩子的數感,就要充分調動起他的五感,而且還要了解哪個時期、哪種感覺是最強勢的。

比如0-3歲,孩子是觸覺領先,視覺配合;3-6歲是視覺領先,觸覺漸弱,轉為配合;6-9歲聽覺逐漸強勢起來;等到9-12歲,則基本穩定為視覺領先,聽覺第二,觸覺排最後。

基於這個認識,針對1-3歲的孩子,認識數字的時候,必須要有實物在手,比如說數字餅乾,要讓孩子有一種手感。3-6歲的孩子,你要讓他能夠看到數字概念的呈現。而到了6-9歲,加上聽力,必須在語言上去強調,比如要說出3這個數字,而且後面還得加上不同的單位,比如「3個」、「3斤」、「3把」,這樣他才會認識到3是一個變化的量,它不像咱們的中國字是固定的,3是一個可以用來描述各種東西的量。

幼兒期如何培養數學思維?

1、數量

包括唱數、計數。唱數是1、2、3、4、5……計數是孩子能查清到底是幾個,比如幾根手指等。這兩種家長都比較重視,卻常常忽視另一種——測量,包括對刻度、重量等單位的感知。

不妨抽空讓孩子拿著抽尺量量自己的小床有多長、有多寬,目的就是讓他知道測量是用一個個單位去量的,並且單位是統一的,也可以從小東西量起,比如橡皮,在簡單的測量中理解和感受單位的存在。

2、分類

想讓孩子思維發展,必須重視多元化分類。比如:一個三角形、一個圓形、一個三角形,你會把三角形歸屬一類;但把這三樣變一下,一個藍色三角形、一個紅色圓形、一個紅色三角形,除了按形狀,也可按顏色,把紅的歸為一類,這就是多元化分類,它能更好地鍛鍊孩子思維的清晰程度。

3、時間

除了會讀時鐘上的時間,更重要的是讓他感知時間,如果知道做某件事需要用時10分鐘,那麼不妨讓他親身感受一下多長時間是10分鐘。

4、空間

除讓孩子感受上下、左右、前後、里外等方位詞,還要培養孩子的空間建構能力。

拼積木、拼圖等遊戲都是在進行空間建構。拼積木是隨意的、創造性的、立體的空間建構;拼圖前事先就想好要拼一幅什麼樣的圖畫,是有目的、平面性的空間建構。

5、對應

小貓對應小狗、小狗對應動物等等,找相同、找關係的對應,是家長常給孩子布置的連線遊戲。

除此以外,還有一種對應。比如老師排座位,在黑板上列一個座位表,下面的同學根據排表找到自己座位,這就是空間對應。

6、排序

現在家長比較重視孩子的循環排序,比如一說三角形、圓形、三角形、圓形,你就知道下面跟著的是三角形、圓形。

但是,還有另一種排序是「第幾」,比如小朋友們排排隊,從左到右第幾,從右到左第幾,以及讓孩子把一些東西從大到小排序或從高到低排序,這些能增強孩子對序數的感知力,和以後數學學習密切相關。

7、抽象

抽象思維的意義就不再多講了,怎麼培養呢?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家長可以問問孩子:「你看媽媽今天和平常穿的衣服有什麼不同?」孩子就要通過思考,在提取一個個信息比較後,分析出不同在哪裡。

幼小銜接階段如何培養數學思維?

1、計算

多數家長可能是掰著指頭教孩子算加減法的,這不夠。我們不是主張讓孩子在小時候一定學會計算多少數,而是在算的過程中,更多地讓他去理解,而非死記硬背。

比方說,小明有10顆糖,毛毛有8顆,小明比毛毛多了幾顆?豆豆有20顆糖,他分給小朋友8顆,還剩幾顆?雖然都用到減法,但實際不同,前者是比較型,後者是剩餘型,家長重要的是幫孩子去理解兩者間有什麼不同,而非算出最後的結果。

2、集合

從小學開始,所有計算、概念都是在集合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集合的概念清楚了,以後解決問題會好很多。

比如:小明10顆糖,毛毛8顆糖,小明的糖和毛毛的糖各是一集合,兩集合比較相減,就得出了小明比毛毛多幾顆糖。當孩子感知集合以後,就能分析出兩種集合之間有何相關或完全不同之處,也有助分類。

3、比較,比大小、比重量、比價格

沒有哪兒能找到比超市裡更多能比較的實際例子了。

最直觀的,比如在水果區讓孩子找出最大的,最小的水果;

進一步,把感觀和數字對應起來,稱一稱是一個蘋果重還是一個西瓜重;

再抽象一點兒,看看蘋果貴還是西瓜貴;

再來點兒有難度的,是三塊錢一斤的橙子便宜呢,還是十塊錢三斤的便宜呢?

從具體的感觀到抽象的數字,從整數到小數,分數,這樣逛著比著,每一樣都是孩子看得見摸得著,和他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學了馬上就能用得上,孩子就會特別感興趣。

4、規劃、估算

還可以把逛超市當成一個小項目,根據孩子的程度給他不一樣的任務:

最簡單的,事先和孩子準備一張購買清單,讓他在超市裡一項一項地找到相應的物品

進階,找到物品的時候,把它的價格也記錄下來。

再進階,可以讓孩子算算總數或總價。

再再進階,給孩子一定的預算,需要購買的物品種類,讓孩子事先列好購買清單,自主選擇進行購買,最好計算時不時在預算範圍內,如果超出如何調整。

5、在入學之前,家長要格外注意的是:

觀察力是小孩子數學思維訓練的基礎。在玩中學是培養小孩子學數的觀察力的一種有效方法。我說的玩是一種狀態,不完全是大家狹隘理解的純粹的形式上的玩,還包括輕鬆的環境、放鬆的心態、簡單的操作、有趣的過程等等。玩是大家做推崇的探究式學習的雛形,是多感官體味知識形成全過程的有效方式。在玩的過程中引導小孩子在觀察中進行比較和學習。

注意力是小孩子數學思維訓練的保證,注意的穩定性是人的心理品質之一,對小孩子來說,要培養這樣能力是十分不易的一件事。根據小孩子心理特點,我們一定在興趣教學中,突出玩,玩中記,才能達到預期效果。數學是抽象的,小孩子又最喜愛遊戲,小孩子學數藉助遊戲活動,使小孩子在玩中學,學中記的快樂自主中,建構數的知識。

記憶力是小孩子數學思維訓練的關鍵,記憶在小孩子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小孩子的記憶以無意的、形象的記憶為主。但在家長的啟導下,隨著小孩子活動範圍的擴展,語言能力的增強,小孩子的隨意識記億也會逐漸發展。教小孩子數學,培養小孩子記憶力極為關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Mt6B_GsBmyVoG_1ZjeF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