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汽車」量產前,萬不能缺少一套標準

2020-02-16     汽車頭條

這些天,你聽到了多少關於健康汽車的「流言」?

上汽稱,目前絕大多數在售車型均搭載了滿足N95標準的雙效濾芯,為車輛帶好「N95口罩」,配合負離子發生器、獨立式智能空氣凈化器等裝備,最大程度阻絕細菌。

吉利公告「1號令」,20天攻克研發真正車規「N95」,隔絕外部空氣中有害物質、快速高效凈化車內空氣等功能,還將重點突破車內病毒防範功能和技術,有效抑制並降低病毒對人體的侵害。

一汽官宣,自主研發的「防病毒車內空氣消毒液」內含有抑制和滅活病毒功能的中藥成分,此產品能夠在對司乘人員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時,對座椅等車內設備、設施也不具有腐蝕性。

何小鵬卻說可以設計一款車,防水一米、無人駕駛、軍事級高強度玻璃加醫療級空氣系統,平時拿來自用,有需要時可以臨時拿來捐借做臨時帳篷和隔離房間……

在疫情作惡多端的這段時間中,汽車企業有關於健康汽車的思考、猜想在一夜之間集中爆發。除了上述幾則事例之外,還有捷豹路虎、觀致、沃爾沃等數不清的汽車企業立下軍令狀,立志將自家產品打造成百毒不侵的移動無菌艙。只是至今為止,沒有人能說出真正的健康汽車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標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恩怨。正如近期關於健康汽車是營銷噱頭還是豪情壯志的爭執一樣,人們已經對「健康汽車」的概念越來越模糊,對未來汽車的美好暢想也在這種嘈雜的環境中被陰雲籠罩。針對於目前的疫情狀況來看,這種亂局對行業的正向影響正在消退,這並不是一個好兆頭。

毫無疑問,大多數人不會排斥擁有一台功能齊全,效果拔群的健康汽車。我們更寧願相信,所有參與其中的企業都是在真心實意造福消費者,推動科技進步。但終歸,沒有相似的技術手段和產品屬性,沒有一個統一的等級標準,消費者就很難產生信任感。

暢想「健康汽車」標準

一個完善的標準建立往往是群策群力的結果。既然我們建議對「健康汽車」制定統一的標準,就應該了解到目前相關企業對這個項目都做出了什麼。

翻看各家車企的健康汽車公告,我們找到了不少高頻率出現的專業詞彙,大致為「車載N95口罩」、「AQS空氣品質管理系統」、「PM2.5空調濾芯」、「納米級負離子車載除菌系統」、「IAPS智能空氣凈化系統」、「智能生態森林防護空調」、「表面高標準VOC材料」等等。

不論哪些技術只能展現表面功夫,哪些能夠真正對有害物質產生威脅,總而言之,這些理論知識大多數都在拘泥於對乘客艙內的空氣品質和環境進行改善,這相對於「健康汽車」的偉大命題而言,明顯卑微了一些。如果從長遠來看,健康汽車的宏偉命題一定需要天馬行空的思維推動,這不僅需要企業研究院的專業解讀,也需要所有人儘可能大膽的想像。

一個值得參考的例子就是特斯拉在前不久推出「生化模式」。在這個模式下,車輛不僅僅可以對封閉座艙進行殺菌消毒,還會在鼓風機的作用下提高對車內的送風量,使車內氣壓略大於外界環境,把外界不純凈的空氣擠壓出去。

這種工作原理與負壓救護車相似,只不過後者的思路是從外界汲取空氣,限制車內氣體排出,而特斯拉生化模式則正好相反。

試想,如果在未來的某一天,家用車能夠將專業的負壓救護車技術普及,每一台車都會變成相對安全的移動個體。

特別是對於機動車保有量較大的一線城市而言,如果能在特殊時期臨時增加數量可觀的移動隔離艙,對於控制疾病而言絕對會產生積極效果。

當然,如果企業無法憑空創造出如此清奇的腦洞,還有一種捷徑更加高效便利,就是利用主機廠的整合優勢,與相關的科技公司或者安全機構進行跨界合作,共同研發出適合家用汽車使用的健康技術。

這種合作模式的障礙早就被掃除過。就拿最近在口罩界走紅的3M和霍尼韋爾兩家公司舉例,他們都已經和中國汽車企業打了多年的交道,並且廣泛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

尤其是今年1月份,3M公司還在上海成立了3M全球首個汽車材料科學學院(AMSA),試圖在輕量化、電氣化等關鍵領域,利用其新材料、新技術上優勢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他們對汽車行業的看中和依賴程度,理所應當轉化為環保、健康技術在汽車領域的最大化應用,從而讓汽車帶上真正的「N95口罩」。

毋庸置疑,相比於每家企業在產品宣傳公告上的自說自話,來自N95口罩製造商的技術輸入將會成熟並且公正得多。

除了具備空氣凈化,消滅病毒的功能之外,健康汽車更大的使命就是要做到全方位的健康守護,保證每一名使用者在任何時刻都能夠感受到「健康」二字的關愛。若不然,待等疫情過去之後,它們便不會擁有像今天一樣的存在意義。

這就需要車企擁有更大的前瞻性。為了打造一台標準意義的健康汽車,他們完全可以突破傳統供應鏈的束縛,選擇跟汽車完全無關的企業進行探索。

譬如聯繫相關的醫療器械企業,共同研發能夠實時監測體溫、心率乃至血壓的方向盤;和科技公司共同開發監測駕駛員狀態的智能攝像頭;和自動駕駛公司聯合開發預防突發情況的接管模式,用於駕駛員突然間身體不適時的駕駛控制等。

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更加精益求精,拓展到泛用車領域。

譬如說在上下車前自動識別車主與車輛的距離,提前進行車內空氣凈化,甚至對車輛外表進行殺毒滅菌。而對於一些違法駕駛行為,像是疲勞駕駛、醉酒駕車,以及駕駛員情緒都應該得到車輛的監控並及時阻止,保障一切與安全健康相關的指標平穩運行。

技術優先輸出,標準刻不容緩

對健康汽車建立統一的認知之後,應不應該讓統一的標準落地實施?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越細化越好。現如今的健康汽車概念下之所有魚龍混雜,就是因為車企推出所有虛虛實實的宣傳內容無法得到驗證,更不用提驗證過程是否公正,這就會導致真正有需求的消費者不知道該相信誰,更不敢斷然為之付費,從而造成買賣雙方的新人橋樑垮塌。

因此,這個來自於第三方的公正裁決必不可少。這個機構可以是中汽協,可以是專業汽車學會,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官方組織,但萬難更改的一點就是必須具備權威性和過硬的鑑定實力。

舉個例子,汽車評測標準中,碰撞測試擁有最嚴苛的考核標準和最複雜的細分項,以至於全球具有公信力的碰撞測試機構只有2-3家。但也正因為如此,權威機構的碰撞測試方法和碰撞結果才能夠被世界公認,全球汽車的碰撞測試體系才能變得成熟。

舉一反三,針對健康汽車制定標準,自然也能夠按照碰撞評測體系的思維進行推廣。

如果車內空氣品質能否達到「北極」水平,座椅材質和內飾面料是否容易沾染到病毒和細菌,車載系統究竟能隔絕百分之幾十的病毒等問題都能通過清晰直觀的數據顯示,健康指標檢測功能項都能夠按照一個固定的公式進行價值計算,最終打出客觀的分數或者優良中差等級,消費者自然能夠高下立判。

反過來,如果廠家僅僅依靠直覺、存在於理論世界中的知識就能夠判定自己的車是N95標準,在消費者的立場上是完全站不住腳的,即便宣稱自己是N990同樣無濟於事。

對於健康汽車,有兩句恰如其分的古文值得我們深思。第一句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其二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異想天開、發揮創造力是每一個車企應該行駛的權利,但最終的結果不懼怕統一規格下的考察,才算得上成功。

所以在現階段的較量中,誰好誰壞,誰能更加博取關注度倒在其次,關鍵是哪一家能夠引導整個行業落實一個公認的健康汽車標準。

如果這個目標達成,便不會再有雪片一樣的留言和闢謠文章滿天飛,不會再有「營銷概念」的髒水潑到頭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MsicTHAB3uTiws8K-v2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