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送《寄生蟲》,香港送《掃毒》,為什麼我們送了《哪吒》?

2019-10-08     影視爛番茄

本文原創首發今日頭條

假期後工作日的一大早,就官宣了一個大消息。

中國內地選送本屆奧斯卡競爭「最佳國際電影」獎的片子出爐了——是今年暑期檔的大熱門,票房高達49億的《哪吒》。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消息一出,看評論里的小夥伴們還真的有挺大反響的,各種觀點都有。

有的覺得《哪吒》名副其實,送奧斯卡也擔當得起;有的覺得《哪吒》雖然好,但其實並不適合西方的價值觀。

當然還有覺得《哪吒》一無是處是爛片的...這些就可以不用理了。

看到這個消息後,叔也有蠻多想法的。

先說觀點:我覺得選《哪吒》沖奧沒問題,但獲獎的機會不大。

咱們可以橫向跟縱向對比一下。

先縱向看,今年能被考慮來送去沖奧的電影其實也不多,除了《哪吒》之外,也就只是《流浪地球》了。

但平心而論,《流浪地球》在國內的科幻電影史上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拿到好萊塢一比,明顯還有些稚嫩,所以不合適。

反觀《哪吒》,劇本完整、技術在線,在今年的電影之中無疑是最合適的選擇。

另一邊,了解一下過去幾年國內選的沖奧電影,大概能發現規律——

2020:《哪吒之魔童降世》 導演:楊宇(餃子)

2019:《邪不壓正》 導演:姜文

2018:《戰狼2》 導演:吳京

2017:《大唐玄奘》 導演:霍建起

2016:《滾蛋吧!腫瘤君》 導演:韓延

2015:《夜鶯》 導演:費利普·彌勒

2014:《一九四二》 導演:馮小剛

2013:《搜索》 導演:陳凱歌

2012:《金陵十三釵》 導演:張藝謀

仔細看你會發現,這些電影選去沖奧所承擔的責任,其實並不是拿獎,而是文化輸出。

《戰狼》某種意義上是帶著國家意識形態,《哪吒》《大唐玄奘》代表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每一部電影,其實更像是一個讓國外了解中國的窗口,為的是讓更多人了解中國。

事實上,國內選送去奧斯卡的電影,本來就比較難拿獎。

因為東西方文化,在電影表達上的差異還是很明顯的。

簡單來講,就我們覺得好的東西,人家不一定能理解。

《臥虎藏龍》曾經拿過小金人,那是因為李安導演對東西方文化的把控極為精準,並不是哪一個導演都有這樣的功力。

另一邊,奧斯卡也有屬於他的價值標準。

看看這些年獲獎的影片,不難得出規律:

學院派、偏愛現實主義,也越來越政治正確。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選最能得獎的其實也沒啥意義,不如選能夠承擔文化輸出的。

於此同時,亞洲其他地區和國家選送奧斯卡的電影也都出爐了,叔也都帶你們看看。

韓國選送《寄生蟲》

日本選送《天氣之子》

中國香港選送《掃毒2天地對決》

這其中,《掃毒2》就別想了...電影本身質量一般,港片落寞真的實錘,連一部質量偏上的片子都沒能拿出來。

日本的《天氣之子》恐怕機會也不大,不符合上面提到的奧斯卡標準;

叔覺得,如果得獎的話,最有機會的還是《寄生蟲》。

題材靠譜、前有坎城金棕櫚的加持,感覺沖奧有很大的幾率。

那麼你的感覺是咋樣的呢?歡迎一起討論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MlDmq20BMH2_cNUgGfW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