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讀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曾在北京人民會堂上獲得了全國一等獎,並編入大學語文課本,讀起來非常感人。
文章並沒有特別優美華麗的辭藻,通篇都是直白通俗的話語,可字裡行間卻蘊藏著大大的親情。
故事很簡單,講述的是一位瘋子媽媽悲慘的一生。年輕時被婦人充作生娃工具,生完孩子被趕出家門,可就是這樣一個智力低下的女人,對待孩子卻一點也不笨,最終為了給兒子摘桃子而不行跌落懸崖,從而結束了自己悲慘的命運。
看完這篇文章,不免想起了之前新聞報道過的「劉秀祥事件」。在貴州一個小山村裡,原本有戶人家貧窮且安逸的生活著。
無奈有一天,爸爸的突然病故打破了家庭的和諧,媽媽因為難以接受打擊患上了間歇性的精神病,生活無法自理。
當時只有4歲的劉秀祥,開始感知到家庭的變化。可能命運確實對這個家庭不公,在劉秀祥11歲的時候,哥哥姐姐因為難以忍受家裡的貧窮,無奈離家出走,留下了最小的弟弟和有精神問題的媽媽,這讓本就孤苦無依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從此後的日子裡,劉秀祥把家裡的田地租給別人種,換取自己和媽媽一年的口糧。另外,上學後的所有時間他都去做小工和撿垃圾賺錢。
就這樣到了上中學的年紀,因為沒有錢劉秀祥只能選擇給優秀學生免費的學校上學。於是,頂著第一名成績的劉秀祥終於走出了農村。
終於在2008年夏天,劉秀祥收到了山東臨沂大學的通知書。在那之後的時光里,他回到老家成為一名人民教師,每天都騎著自己的摩托車去尋找輟學的孩子,皇天不負有心人,他把一個班平均一百多分的孩子,都送進了大學,如今他也成為了學校的副校長。
要說經濟條件,沒人能窮過他;要說父母疼愛,沒人能低過他;要說學習氛圍,沒人能慘過他。
可他卻憑著自己的努力,不僅考上了大學,還辛辛苦苦照顧媽媽二十年,這樣的孩子才是所有為人父母的教育榜樣。
1、孩子必須能吃苦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是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可同樣遍地是機遇。
只要你努力,只要你能吃苦,基本上就能過上好日子。作為父母,我們不能養著孩子一輩子,也不能照顧他們一生,所以一定要培養孩子自己獨立生存的本事,這樣他們的生命才會有價值,而這也是家長給他們最好的財富。
2、孩子必須要孝順
因為現在的生活條件好轉,所以家裡人總會不由自主地慣著孩子。比如說孩子想吃零食,奶奶就會立馬去買;想騎大馬,爺爺就會彎腰俯身,殊不知家長這樣的行為很容易讓孩子養成「公主病和王子病」,不利於他們良好性格的建立。
而且孩子本來就應該學會尊重老人,孝順長輩,這樣的做法只會助長他們的囂張火焰。因此,父母必須從小給孩子灌輸孝順的理念,並以身作則給孩子建立孝順的模範榜樣,這樣有助於孩子養成孝順的品質。
3、孩子必須要自強
現在有很多父母覺得自己多努力工作為孩子攢點錢買房,將來孩子就不用變得這麼辛苦。可現實是父母給的再多孩子都能花得完,除非是家裡有金庫才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所以說,對於一般的家庭而言,必須培養孩子自強不息的品質,讓他們自己有打拚的意識和本事,這樣孩子們才會擺脫「啃老」的結局,為自己創造更幸福穩定的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M_Bd83MBeElxlkkaYYY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