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字子安,古絳州龍門(今山西省萬榮縣)人。
我們熟悉王勃,一是得益於那首著名的課本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二是那句美到讓人窒息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三是因為「初唐四傑」這個稱號。
初唐四傑以王勃居首,他的詩充滿了才氣,極具藝術性,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寫得千轉百回,縱橫捭闔,全篇以氣勢取勝,也許,他的年少輕狂,正與新生的大唐一樣,朝氣蓬勃,包舉天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是一首送別詩,也是一首酬贈詩,送別的對象是杜少府。在唐朝時,一個縣的最高長官是縣令,稱明府,縣尉為縣令之佐,稱少府。杜少府就是一個姓杜的縣尉,其人具體是誰,無法考證,但這不重要。杜少府要去的地方是蜀州,有些詩集中寫作「蜀川」,總之,都是指四川地區。
王勃在首都長安,為他的朋友杜少府送行,寫下了這首詩。
這首詩學生時代都「熟讀並背誦」過,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多說了,只是初讀者往往會有很多疑問,主要問題在首聯,城闕是什麼?輔是什麼?三秦是什麼?五津是什麼?別急,我們一一解答。
城闕輔三秦
有人把城闕解釋為宮闕,並不完全正確。古代的城樓通常有兩層,城闕就是指城樓上面的瞭望台,兩闕之間有道路相通,這叫做「闕然為道」,因此,詩中「城闕」兩個字,是點明了送行的地點。
我們知道,長安地區,函谷關以西,自古被稱為關中之地,三秦就在這裡,關中地勢以平原為主,一眼望去,那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因此又有「關中八百里平川」之說。但是八百里平川太大了,不方便管理啊,所以在漢初為了方便治理,便把這一地區分為京兆、左馮翊、右扶風,稱為三輔,後世稱為三秦。
另一種說法是,三秦指秦國故地,當年項羽滅秦之後,為了防止劉邦進軍關中,就把秦國舊地分為雍、塞、翟三國,分封給三個秦國降將,咸陽以西為雍、以東為塞、今陝北地區為上郡,也就是翟。後來就把這三個地方合稱為三秦。
不論哪種說法,我們只需知道,隋唐之後,三秦可以泛指整個關中地區。
輔本意是輔佐、輔助,在這裡當作環繞講。就說三秦故地,廣袤的平原,環繞著長安城。
風煙望五津
五津又是哪裡呢?你看津這個字,三點水,大機率跟水有關。事實上,津字的本意就是指渡口,五津就是五個渡口。杜少府要去四川,王勃所望的,自然是四川的五津,他是用這種方式,表達與朋友離別的不舍之情。
秦漢之前,四川岷江自湔堰(都江堰)至犍為段,共有四個津,分別是白華津、皂里津、江首津、沙頭津,到東漢末年,劉璋割據益州,又在蜀郡最南開發了一個江南津,就是今天的新津渡口,這裡江面開闊、水流湍急,是一處非常重要的渡口。
後來人們就把這五個津口,合稱五津。
弄清了這幾個地名的意思,首聯這兩句詩的意思就非常明了了:我們登上城樓,為你送行,站在城樓上,只見四周都被三秦故地環繞著。你要去四川了,我望著五津的方向,那遙遠的地方,只有一片茫茫的風煙。
王勃在長安為杜少府送行,為什麼不直接寫長安,而一定要登上城闕呢?我們知道,城闕作為瞭望之用,自然是很高的,所以這一句「城闕輔三秦」,就把整首詩的空間拔高了。而站在越高的地方,就能望得越遠,這一句「風煙望五津」,又把整個空間拉遠了。
我們初讀這首詩的時候,雖然不能完全理解什麼叫三秦,什麼叫五津,但就能從詩中讀到一種恢弘的氣勢,一種開闊的氣象,這就是王勃作詩的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