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 | 新冠疫情下的中國醫藥行業發展

2020-03-25     賽柏藍

本文5958字,閱讀全文約15分鐘

來源:醫藥經濟報|作者:干榮富

新冠病毒肺炎的發生,催動各種傳統模式轉型提速,新模式也在不斷地完善之中。那麼,全球疫情將對我國醫藥行業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

正如上海華山醫院張文宏教授所說的,中國已經邁過至暗時刻。原本以為,中國控制良好,世界也會同步控制,像新加坡、日本以及韓國等東亞國家都做得非常好。但是,現在歐洲突然成為疫情的新中心,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後續,我國將面臨較大的輸入性風險。如果義大利和伊朗的疫情繼續向縱深演化,那麼新冠的跨年度疫情風險將越來越大。

醫藥工業走勢預測步入個位數增長,2020先抑後揚

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導致許多製藥企業至今尚沒完全復工,可以預判今年上半年醫藥工業的增幅將在低谷徘徊,下半年視疫情消除程度可能會拉動行情。

對於衛生材料(口罩、防護服等)、中成藥(列入國家衛健委診療方案品種)、原料藥(因疫情需要的API出口)的領域可能會出現一波增長。

子行業現狀最新數據:

化學藥、生物藥、醫械、衛生材料兩位數增長

原料藥、中成藥、中藥飲片增速下行

近年來,中國醫藥工業的虧損面在擴大,八個子行業的虧損面均在兩位數以上。虧損面最大的子行業是中成藥生產,達到18.6%;其次是化學原料藥製造業,虧損面達到17.2%。

2019年醫藥工業實現營業收入2.61萬億元,同比增長7.95%;實現利潤總額3457億元,同比增長7.02%;增幅均創歷史新低。

表1 近年醫藥製造業主要指標

(註:數據取自國家統計局,下同)

2019年,營業收入占最大份額的是化學藥品製劑行業,其次為中成藥和化學原料藥行業。化藥製劑行業營業收入依然保持兩位數增幅,比醫藥工業平均增幅高出3.51個百分點。化學原料藥製造業隨著反壟斷打擊力度加大,加上環保壓力的日趨嚴峻,增幅僅為5.03%。中藥飲片由於受質量標準、藥材種植等問題的影響,從前兩年的兩位數增長到2019年的負增長,是同期增幅下滑最大的行業。受監管政策收緊影響,中成藥製造增速較慢。

圖1 醫藥工業營業收入統計

各子行業中,利潤貢獻最大的依然是化學藥品製劑,其次為中成藥。化學藥品製劑行業、生物藥品、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製造業、衛生材料及醫藥用品製造利潤依然保持著兩位數。製藥機械行業開始進入恢復性增長期。中藥飲片加工利潤急速下滑,2018年增長15.46%,到2019年下跌25.48%。中成藥也處於平穩下行的狀態。

圖2 醫藥工業利潤統計

「戰疫」機會點原料藥、診斷試劑盒、中成藥

機會1 原料藥

疫情彰顯中國製造底蘊

2019年,全球經濟在負重中前行,世界貿易摩擦升級、關稅及非關稅措施激增等複雜多變的形勢下經濟增長乏力,但我國進出口總額依然表現優異,同比增長3.4%。一直表現優於我國整體貿易的原料藥產品進出口貿易也重回增長快車道,全年進出口額達到444.34億美元,同比增長14.91%,進出口兩旺。其中出口額336.83億美元,同比增長12.1%;進口額107.5億美元,同比增長24.7%。

據中國醫保商會報道:2019年,我國原料藥出口量邁入千萬噸級門檻,達到1011.85萬噸,同比增長8.83%,出口均價同比上漲3%,表現為量價齊升的良好態勢。我國原料藥共出口到189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出口集中於亞洲、歐洲、北美洲三大市場,合計占據我國原料藥出口總額的89%。

從細分類別看,大部分原料藥出口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抗感染類原料藥出口額同比翻番,其中包含的抗病毒類、抗結核類等品種的出口均有較大增長;解熱鎮痛類、胺基酸類、四環素類、頭孢菌素類、林可黴素類等大宗原料藥延續兩年來的出口增長勢頭,2019年均都實現了8%以上的出口同比增幅,撲熱息痛、布洛芬、頭孢曲松等主要品種出口額均有所增長;2019年我國抗癌類原料藥出口額達到近1億美元。深信隨著新冠病毒在世界蔓延,我國的原料藥出口會見好。

近年來,全球原料藥市場規模不斷增長。據估計,全球原料藥市場規模達到1550億~2000億美元,年增長率在6%~7%;而中國原料藥產業增長速度是全球的兩倍。卡達2月26日的報道稱,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世界都已認識到中國在全球製造業中的重要作用,顯示中國在世界醫藥行業的重要地位。其報道稱,中國在全球原料藥(API)生產和出口上占據主導地位,主要品種為青黴素、布洛芬、阿卡波糖(糖尿病藥物)等。世界衛生組織估計中國原料藥生產占全球產量約20%,而英國藥品和保健品監管機構估計這一數據為40%。

圖3 2018年和2019年我國原料藥出口市場占比

(註:統計數據取自中國醫保商會)

表2 2019年我國原料藥出口和進口國別榜單前十強

(註:統計數據取自中國醫保商會)

2019年,我國共有12462家企業經營原料藥出口業務,比上一年同期增加1056家,經營企業家數已經連續六年保持增長,幾乎全部是民營企業。

表3 2019年我國出口API排序領先品種

深度解析 | 新冠疫情下的中國醫藥行業發展

(註:統計數據取自中國健康網,出口金額略)

表4 2019年出口金額領先企業排序

(註:統計數據取自中國健康網,出口金額略)

總的看來,2020年原料藥外貿將出現先抑後揚的態勢,總體上半年受疫情影響進出口有所下降,下半年應該會出現恢復性增長,全年原料藥進出口額與去年基本持平。

機會2 診斷試劑盒

歐盟認證及出口支援快道

當前隨著國外疫情發展,對病毒檢測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在保障我國病毒檢測需要的基礎上,我們的檢測試劑已經走出國門。據不完全統計,清華大學、四川大學、廈門大學、電子科技大學、重慶醫科大學等5所高校研發的14種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獲得了歐盟CE認證,正式取得了進入歐盟市場的資質。我國不僅捐贈了一批試劑,也已經向義大利、英國、荷蘭等十餘個國家開始供貨。

這次防疫物資保障的還有一個特點,是對境外醫用防護物品的處理態度,在疫情開始時還沒有國內許可證及相關材料,但在國家及地方藥監局的支持下,能在很短時間內建立了一個檢查認證體系,進行相關的系統認證、評估,這也是在緊急狀態下政府機構體現出的一個有力支持。因為只有認證、驗收通過的醫療物資才能供給到抗疫前線和醫務工作者,這是一場與疫情作戰的無硝煙的戰場。

截至3月15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共批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11個,抗體檢測試劑8個。

表5 我國已批准的新冠病毒檢測試劑清單

機會3 中成藥

關注世界各地的不同需求

在這次抗擊新冠病毒中,中西醫並用體現了很好的療效。一些中藥的作用得到了認可,並為走出國門打下了基礎。但這並不意味著傳統中醫藥不需要改革,而是恰好提示中藥產業應更關注世界各地區對中藥(藥材)的不同需求,並應該抓緊開展對植物藥的研發。

世界應用區格分析

東南亞國家華人較多,各國政府大多承認我國的中藥市售藥品,中成藥得到廣泛應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澳大利亞等國每年均需從我國進口相當數量的中藥材,因此市場大且相對容易進入。在澳大利亞,擁有大量的中醫診所,澳大利亞本地很少有中藥生產,當前的市場格局大致是中國內地出口的藥品占60%,其次是中國香港。

日本、韓國受中國文化影響,形成今天的漢醫學和漢方藥。兩國還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加工生產漢方藥和韓藥,日本是我國中藥材第一大進口國,韓國除高麗參外,其他中藥材也主要從中國進口,據了解,日本的漢方藥、韓國的韓藥所用原料的80%來自我國,因此中藥進入日本和韓國的認可度較大,但難度同樣也較大。

歐洲是全球最大的植物藥消費市場,歐洲國家對中藥進口要求較嚴,與日、韓相比, 中藥進入歐洲市場難度要大些,他們更需要的是植物提取物。隨著對中藥認識的轉變,近年來西歐各國進口中藥的數量也日漸增多,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西班牙、比利時、荷蘭這7個國家是進口最多的。

中藥進入美國市場必須先通過FDA認證,所用資金多且風險大,因此進入難度最大。前些年,美國政府放寬對中藥進口的限制,出台了《植物藥在美上市批准法》和《關於植物藥品研究指南》等政策,開始接受有復方製劑的植物藥作為治療藥物。目前我國對美國出口的中藥產品以中草藥萃取物居多,主要用於其國內保健品、植物藥的生產。

從何處入手?如何入手?

筆者認為,中藥國際化完全可以以這次新冠病毒疫情在全世界蔓延為一個重要契機。首先從最容易進入的東南亞市場突破,中藥企業可採取中成藥、中藥材出口並舉的策略,通過與國外公司合作研究開發的方式推動中藥出口,也可以在國外接受規範化測試,獲得藥品認證和註冊,直接在國外生產和銷售。

對於日本和韓國,中藥企業可加強與其合作研究開發,通過產品註冊,將中藥大規模打入兩國市場。我們可以逐步在國外建立或合作建立中藥研究開發和生產經營機構,採取多種形式,開闢各種途徑,為中藥走向世界創造條件。要利用國外有影響、有權威的專家和研究機構或企業,通過與他們的合作,提高中藥的可信度和市場聲譽,縮短中藥上市推廣的時間和周期,迅速走出國門,儘快獲取效益。

供應鏈升級契機醫藥流通的全球供應鏈機會來了

中國醫藥產業作為全球醫藥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冠肺炎全球肆虐會給醫藥產業國際化帶來怎樣的機會和挑戰?這是當下熱門話題。可以概括地說,醫藥產業鏈將因此受到諸多影響,甚至發生新變化,同時也給一些集團型的大企業尤其是跨國型企業帶來了機遇,建立全球供應鏈是一些超大醫藥流通企業的願景。

在此基礎上,他們考慮的是進一步超越原供應鏈服務和渠道服務,從藥物臨床研究、患者招募、國際供應鏈,一直到服務終端病患,打造全新的創新藥全生命周期一體化服務新模式,從而極大地提升和豐富醫藥流通的產業價值與服務內涵,迎接創新藥時代機遇。而醫藥流通全球供應鏈將助推中國藥品走出國門。

新商業邏輯

醫藥流通企業需要按照新的商業邏輯,推進創新與協同,發展新的商業模式。

比如,針對此次疫情的物資調撥中有三類物資:一類是專門針對醫院、針對前線醫療隊的醫用防護物資;第二類是民用防護物資;第三類是社會捐贈物資。如何把三大類物資分開,保證專業化的運作?

上海市政府確定整個上海的醫療物資由上藥控股負責採購、配送和分銷,民用物資由百聯集團負責,社會捐贈物資由綠地集團來協調,各自發揮專業優勢。政、企分工,機制理順,流程打通,政府部門各司其職,同時鼓勵社會資源發揮特長,是一個很有效的、可持續的、有組織的、系統調動社會資源的做法。由上海市商委牽頭物資調配,市經委落實本地的產能,流通企業採購以後按照市衛健委的指令分發到醫院、各口子(包括前方醫療隊),然後醫院回款給供應方,市財政再按季度補貼醫院,這樣應急保障的流程和機制就確定好了,整個體系就理順了。上海的醫療物資保障方案,可以作為全國的一個樣板。

集團型分銷企業空間巨大

在國家對進口藥品發布傾斜政策的支持下,集團型醫藥分銷企業獲得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集團型醫藥企業將傳統業務資源進行梳理、提升、整合統一成標準化的服務產品,發揮服務價值。

集團型企業由於網絡全、市場份額大,進一步整合集團內優勢後,通過統一管理、創新服務,通過與國外廠家註冊方面的合作,可從原供應鏈的後端加強與供應商的深入合作。

在國內服務好傳統的醫療渠道,通過與醫院做增值服務項目,使得供應鏈服務得到延伸;優化傳統的分銷渠道,在政府減稅紅利下,壓縮渠道和利潤空間;同時開發零售端渠道、慢病等成熟藥品的市場下沉,開發二、三線城市或者社區、邊遠城市,使更多的患者真正有藥可治。同理,可將供應鏈的觸角延伸到境外,使上下游產業鏈貫通,為支持全球抗擊新冠病毒的緊缺藥品出口予以快速反應、全力支持。

「一帶一路」機會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開展,中國醫藥在沿線65個國家和地區逐漸傳播的同時,中國與阿拉伯等亞洲國家、與匈牙利等中小型歐洲藥品生產廠家的合作,大大方便了這些國家藥品進出口,使得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藥品能夠快速惠利與中國及他國患者,反之同樣。

集團型醫藥企業也可以藉助這個政策,利用分布在各個城市的藥品經銷企業,與政府新增的進口藥品口岸相匹配,在中國境內內陸也可以完成進出口操作,打破傳統意義上北、上、廣的進口口岸理念。

但是,集團型醫藥企業供應鏈如何向進口廠家前端縱向延伸,利用自身的銷售網路以沿海、內陸進口口岸的後端橫向發展,從而引進更多更好的進口藥品,或因疫情急需藥品與原料藥的出口?如何爭得更多的市場,無疑是對全球供應鏈發展的一個挑戰。

結語<<<

雖然對於抗新冠病毒中國已經邁過至暗時刻,但歐洲成為疫情新中心,隨之而來的就是巨大的不確定性。後續我國將面臨較大的輸入性風險,而疫情的跨年度風險越來越大。

北京和上海都是國際超大型城市,中國在超大型城市方面的經驗總結無非就是:限制人口流動和嚴防輸入,醫院加大醫療力量的投入,及時篩查疑似病人和避免醫療擠兌。從中國的經驗來看,中國竭盡全力保障了公民不受感染,在防控上不惜以犧牲經濟為代價,在短時間內迅速降低了病毒的社區內傳播,並迅速恢復社會秩序,竭力恢復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中國國家強大的決心和民眾的配合力,並不是其他國家都能夠抄的作業。

突如其來的疫情,原有的模式基本上失靈了,曾經規劃企業轉型的網際網路醫療、慢病管理、以患者為中心的健康服務體系、信息化服務體系,顯得非常緊迫。本次疫情,扶持了一批網際網路藥品銷售的企業和基層醫生服務提供商,得益於信息化和渠道聯合推廣體系。也許疫情結束了,很多企業會再次回到傳統的節奏,繼續曾經熟悉的模式。

現在歐美不少製劑產品需要中國的原料藥做支撐,而中國的大市場也是歐美創新藥、高端仿製藥的重要市場。美媒福克斯新聞(foxnews)表示,新冠已經導致美國企業、衛生官員和患者擔心處方藥的潛在短缺問題,這是因為在美銷售藥物絕大多數原料藥是在海外工廠生產的,包括在中國。中國是多種關鍵原料藥的生產者,雖然印度是全球最大的仿製藥出口國,但其生產仿製藥所需要的原材料有70%左右依賴從中國進口。

有媒體報道一位美國國會議員卡特(EarlL.Buddy Carter,是一名藥劑師)的講話,發人深省。他指出,在美國所有抗生素的90%、布洛芬90%、氫化可的松90%和某些維生素的API都來自中國。目前,國會議員辦公室正在制定相關法律,以鼓勵製藥企業將其工廠遷回美國。假如中國停止出口這些藥品生產的核心成分,幾個月之內,美國藥店貨架就會空空如也,醫療系統就會停止運作。在發生自然災害或全球流行病的情況下,美國將和其他所有國家一樣,排隊等待獲得最基本的藥物。2月28日,美國FDA警告稱,由於中國原料藥供應問題,美國的一種藥物已經出現供應不足,並表示他們正在對另外20種依賴中國生產的藥物進行監控。所以,我們可以自豪的說:即使美國想把原料藥製造搬回去,結果跟印度一樣,其製藥原料及藥物中間體仍然必須依靠中國,中國已經擁有完善的化工產品及加工產業鏈。

最後,借用中央會議的精神作為結語,當前境外疫情快速擴散蔓延,我國輸入性病例逐漸增多,防控壓力持續加大。要加強國際協調合作,加強對境外我國公民疫情防控的指導和支持,保護他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繼續為有關國家疫情防控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共享防疫經驗,為他們從我國商業採購醫療物資提供便利,建立一個和諧健康的地球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MJe2DXEBiuFnsJQVuK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