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探討並釐清兩個基礎概念。
一提到論壇、學術研討,在人們的印象當中,都是很高大上的感覺,正因為如此,大家的議題往往也多是偏向於高精尖的,且有語不驚人誓不休之勢。其實在一個行業里呆久了,你會發現,有許多燈下黑現象,越是熟悉簡單的問題,越容易被忽略,也越容易出錯,我今天的發言就是圍繞賞石界、尤其是有關靈璧石的幾個歷史錯謬,從最基本的開始,補補課。基礎不牢,高樓難高。
觀象博物館會展精選
一、靈璧石與靈璧磬石
這個問題恐怕基礎得不能再基礎,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熟悉得也不能再熟悉,但又非常容易被人忽略、混淆,儘管我們天天在說,但叫法、概念含義卻非常混亂,似是而非,很少有人細緻探究二者的區別並加以規範使用。不管是靈璧石還是靈璧磬石,作為民間或者一般商務往來,意思只要能表達清楚,對方能領會就行,似乎不必咬文嚼字過於較真。但既然是學術研討,就不能文過飾非了,必須要有個清晰的界定。其實這兩個名詞概念之間有著根本的區別。
先談談靈璧磬石。靈璧磬石準確的概念是特指磬石山上面可供開採、用於製作樂器以及工藝品的沉積石灰岩片狀石料,而非獨立成塊的觀賞石。靈璧石則是指那些從土中挖出、獨立成塊、可供觀賞的奇石,它是成品,不是前述需要二次加工的石材原料。靈璧石的概念又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概念的靈璧石特指靈璧石的核心產區磬石石質的靈璧石。而廣義靈璧石則包括靈璧石礦帶所出產的所有靈璧石石種。這個論題,孫淮濱老先生十幾年前就專題論述過,今天這裡就不展開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孫老的相關論著去看。我贊同這樣的概念分類及表述,並遵守沿用至今。目前業界叫法非常混亂,包括一些名人專家在書面著述中也是概念混亂,經常讓人感覺茫然無措,今天之所以在這裡重提這個問題,是借本次論壇的機會,再釐清一下,飲流懷源,正本清源。至於還有少數朋友,到現在仍然把靈璧石的沉積石灰岩說成是變質岩,是玉石,這個問題只能自行補課了。
觀象博物館會展精選
二、磬石山與磬雲山
目前許多人把漁溝鄭巷子南面宋代老坑所在、最早出產靈璧石的那座山稱作磬雲山,不光口頭,在正式著述里也是這麼寫(目前網際網路搜出來也是磬雲山)。這又是一個口口相傳、以訛傳訛的錯謬案例,而且目前基本上以假亂真了。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磬雲山這三個字前幾年竟然被赫然立在了山頂上:磬雲山國家地質公園。對這樣的現象,我想那些靈璧早期研究靈璧石的嚴謹的文化學者們是不是感到痛心,有種吃蒼蠅的感覺?
那麼到底是該叫磬雲山呢還是磬石山,磬雲山的稱謂又從何而來?
查閱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的資料,你找不到磬雲山這個地名的。所有文獻資料里不是磬石山就是石磬山,或簡稱磬山,當地百姓也叫磬石山,因其自古產磬石而得名,舊地圖上標註的都是石磬山,山上的摩崖石刻,就有石磬山這三個字,而磬石山這個地名載入古籍從歷史上延續下來也是受《地名法》保護的。
那麼業內磬雲山的叫法是從何而來的呢?本人曾收集了一些民間說法加以歸納梳理,認為磬雲山的叫法可能是來源於一塊名叫「慶雲峰」的巨型靈璧石。「慶雲萬態奇峰」曾是當年花石綱的一塊巨型靈璧石,名字為宋徽宗親自題寫,後毀於戰亂。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蘇州某富商從磬石山下買走了一塊據說是當年花石綱遺石的巨型靈璧石,立於其蘇州園中,一時間文人名士趨之若鶩,紛紛前往觀賞、稱讚,並取名「慶雲峰」,也稱慶雲石,有紀念被毀掉的宋代名石「慶雲萬態奇峰」之意。慶雲石來自安徽靈璧,許多外地人只聞慶雲石,不知磬石山,又因慶雲石轟動一時,名氣很大,於是慶雲石來自磬雲山可能就是從那時在民間口口相傳、以訛傳訛叫開來了,這體現了資本的力量以及人們的盲目隨意。為了尊重祖宗的遺產,我看還是嚴肅點,回歸正統標準的稱謂叫磬石山吧。
觀象博物館會展精選
其次探討:瘦皺漏透是欣賞石頭的審美標準嗎?
不繞圈子,本人先明確表態,給出答案:不是。進一步再說清楚一些:第一,它可能是民間曾經流行的畫石技法,而不是賞石家的審美。第二是被錯誤誇大宣傳並套用,進而以偏概全。
顛覆了?逆天了?可能有人悄悄在說。幾十年來,自當代賞石發軔,不論民間還是業內,幾乎談到石頭張口閉口就是瘦皺漏透,把特例當成通用準則,而且存在不管什麼石頭都生搬硬套的現象,甚至削足去適履。
追本溯源、細細梳理傳統賞石的歷史,與瘦皺漏透有關的幾位人物,無論是元代孔(克)齊、陶宗儀還是明代陳繼儒、袁宏道、林有麟、毛晉以及清代李漁、鄭板橋,他們中畫家居多。也就是說,繪畫是他們的主業,石頭是與主業有關聯的愛好。他們不是單純的賞石家。
歷史上最早提到瘦皺漏透的是元代孔齊,孔子的五十五世孫。他在撰寫的元代重要筆記《至正直記》中記載了米芾的事跡,但沒有米芾相石四法。在談到靈璧石時,明確記載:「諺雲看靈璧石之法有三,曰瘦,曰皺,曰透。」看到沒有,是諺雲,民間傳說而已。
觀象博物館會展精選
第二個人物是元末陶宗儀,其所編《說郛》(意思就是街談巷議、道聽途說)一書收錄《漁陽公石譜》,在這本所謂譜中首次提到所謂「元章相石四法,曰秀,曰酸(讀音suan),曰縐,曰透。」 《漁陽公石譜》又稱《漁陽石譜》,其實不能稱譜,總共不過千把字,而且還有兩個版本,另一個版本中提到的是曰秀,曰瘦,曰雅,曰透。這個漁陽公模糊難考,何方人士、生卒年皆不詳。米芾何時說的,在什麼地方說的,沒有出處論據,偽托的可能性很大,古代人喜歡假託名人。《說郛》是民間輯錄,與《至正直記》這種官方認可的嚴肅著作,無法相提並論。
陶宗儀,他本人是位畫家,瘦皺漏透作為畫石的視點,以平面的繪畫表達立體的石頭的繪畫技法,是容易被接受的。
第三位有關的人物是明代的陳繼儒,比林有麟略早,也是位畫家。米芾的後人米萬鍾曾請人畫了一幅靈璧石的畫,陳繼儒題款:「米相石四法,曰秀,曰縐,曰瘦,曰透。」這裡非常諷刺的是,米萬鍾作為明代著名的繪畫、書法及賞石名家、米芾的直系後人,他本人著述、題跋無一處提到祖上的相石之法,顯然他並不知道這檔子事,或者有所耳聞但並不當一回事。倒是無關的人僅憑道聽途說反而起勁得很。
觀象博物館會展精選
第四位有關的人物是袁宏道。袁宏道是明代文學家,信奉佛學,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合稱「公安三袁」。其在遊記《天目》中提到:「米南宮所謂秀瘦皺透,大約其體石之變幻奇詭者也。」天目山林景致與瘦皺漏透風格相去甚遠,風馬牛不相及,作者此處不過是即興想起隨口發了句感嘆。
不過以上三位的秀、瘦、縐、透表述口徑倒是一致的。
第五位有關的人物是明代的林有麟。林有麟是明代畫家,善山水,喜彈琴。其所編湊的《素園石譜》也基本是一本畫石石譜,雖然其中介紹了不少石種,也有作者對賞石的些許理解,但要把它做為賞石專著,還是很牽強,也難以得到嚴謹的專家學者們的認可。其中介紹錦紋石的時候是這樣寫的:「兩峰角立,一竅中通,錦紋粲然,且瘦且漏,誠石中佳品……錦紋皺……」。這裡作者分幾句話提出了「通、瘦、漏、皺」,沒有提到米芾相石法,從行文語氣看,林有麟似乎也不知道有米芾的相石法,否則怎麼也要提一下。而且他的通、瘦、漏、皺的提法非常獨特,此前沒有,此後也不再見,他第一個提到漏。這裡需要介紹一下的是,據考證,林有麟其人用今天話說是位文藝青年,《素園石譜》內容抄襲很多,錯謬頻出,粗製濫造,甚至驢唇拼馬嘴也不在少數,參考價值很低。用嚴謹的學者的話說,這本所謂石譜唯一有些價值的地方是其展示的一些石頭的底座式樣。(詳情推薦閱讀吳雨潔女士的「科學分析一下明代《素園石譜》的『抄襲』問題」一文)
第六位有關的人物是明末的毛晉。毛晉作為藏書家也是米芾的粉絲,其在《海岳志林》中摘錄了《漁陽石譜》的米芾相石法,僅僅只錄了十四個字,而且毛晉很誠實地承認是道聽途說得來的。
第七位與瘦皺漏透有關的著名人物是跨明清兩代的李漁。李漁是劇作家和戲曲理論家,其在《閒情偶記》中說:「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這裡又去掉了「皺」和「秀」,改成了一個「漏」字。
收藏:觀象博物館
第八位與瘦皺漏透有關的著名人物是清代的鄭板橋。鄭板橋是著名畫家,善畫竹,其次是蘭與石。而其畫石是借用石,以石達情、言志,虛構之態多,而非寫實。其在畫作《柱石圖》上題詩云:「誰與荒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雲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表達的純粹是一種文人氣節風骨,與現實的賞石可以說是兩碼事。他在《板橋畫石》題字時,所謂米元章論石瘦皺漏透不過是以訛傳訛、不以為然地那麼一寫,又被不求甚解的後來人當成了依據。其實瘦皺漏透與鄭板橋本人畫石的風格特點以及立意完全是不沾邊的,板橋畫石用其自己的話說,追求的是「丑而雄,丑而秀」。但就是在鄭板橋這裡,千古訛傳、變來變去的所謂米芾相石四法定型了,直到今天,雖然還在傳訛,但最起碼內容不變了,否則人們又在爭論吵架了(詳見宦振宏先生《「瘦皺漏透」不是米芾提出的》一文)。
此外,歷史上還有幾本與賞石有關的論石著作,如晚於米芾約百年的范成大寫的《太湖石志》、常懋的《宣和石譜》、明曹昭的《新增格石要論》、計成的《園冶》、文震亨的《長物志》等,都沒有提到或引用米芾相石法或瘦皺漏透。尤其是《園冶》和《長物志》,這是兩本中國古代園林建造藝術的巨著,其疊山置景皆以太湖石為主,可見在正統的審美及藝術方面,瘦皺漏透並不被接受。
通過以上梳理分析,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
一、 所謂米芾相石法不過只是傳言,沒有可信的確切記載和論據。
二、 內容變來變去,無固定通用的說法。
三、 藉助名為石譜實質是畫石的畫譜訛傳居多,而且同為畫石的人,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有的人接受,有的不認可。古人畫石,如沒有特殊說明,基本畫的都是湖石,如果是正統經典標準,理應一直傳承沿用。四、 以野史雜記記錄為多,官方資料與正史沒有載入,也不被採信。
收藏:觀象博物館
介紹完相關人物,理清周邊以後,下面請出傳說中的相石四法的本尊——米芾本人。
米芾(1051—1107),北宋書法家、畫家,是當時享譽國內的書法四大家之一(蘇、米、黃、蔡),因好石、拜石又被稱為「米顛」、「米痴」,米芾的知名度非常高,影響力很大。而在米芾本人的傳世詩文畫作中沒有提到相石法,連石頭都很少提及。米芾的兒子米友仁也沒有談到一個字,甚至沒有表達過類似的意思。前面提到的其後人、喜好收藏石頭的明代米萬鍾也不知曉。這是不是有些弔詭,非常奇怪?米芾本人及其後代皆不知所謂相石法,而那些道聽途說者卻津津樂道,屢屢作為經典引用,對此,我想借用電影《魔戒》開場白中的一句話:「歷史變成了傳說,傳說變成了神話。」
收藏:觀象博物館
比米芾略晚,另一位在古代賞石界大名鼎鼎的人物杜綰在《雲林石譜》中也沒有米芾相石法的記載。據科學考證,《雲林石譜》大約成書於公元1118年—1133年之間,而米芾的生卒年月是公元1051年—1107年。如果他真的說過所謂的相石四法,我想一定會被《雲林石譜》記錄下來併流傳後人,可惜沒有,一個字也沒有。不僅正史沒有,宋代當代連野史雜記都沒有,只有米顛拜石之說,沒有相石四法。
《雲林石譜》對靈璧石是這樣描述的:「巉岩透空,其狀妙有宛轉之勢,若成雲氣日月佛像,或狀四時之景。」「峰巒岩竇,嵌空俱美,石理嶙峋,清潤而堅。」處處給人一種生動立體感,而不是畫面感,這是從賞石角度來談論石頭。值得一提的是,《雲林石譜》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系統介紹石頭的科普著作,雖有不少的賞石內容與觀點,但並非賞石專著,杜綰本人是礦物岩石學家。
除此之外,筆者還查閱了從宋到民國許多涉及賞石的詩文資料,包括蘇軾、陸遊、趙希鵠、趙孟頫、王守謙、文震亨、蒲松齡、沈鈞儒等賞石名人以及一眾非名人,未見有人提及瘦皺漏透,歸納起來,他們都是從形、色、聲、質、意韻等幾個方面來賞石、論石。
收藏:觀象博物館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文人最講究情懷,魏晉以降,講求得其意而忘其形。尤其是到了文化巔峰的宋代,更是到處充滿的情懷。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有壯闊的情懷;陸遊「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有激盪的情懷;宋徽宗「舞蝶迷香徑,翩翩逐晚風。」有悱惻的情懷;而寫出「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與「雲間皓月,拂袖雄披楚岸風。醉余清夜,羽扇綸巾人入畫。」的米芾,怎麼可能缺少情懷?像瘦皺漏透這種機械刻板乾巴巴毫無生趣的語言怎麼可能出自素有「石痴」「米顛」之稱、極富有浪漫主義情懷的米芾之口?
通過細緻探究,結果發現,原來浩如煙海的傳統賞石歷史上除了幾個人物和兩本畫冊沒有詳實依據地提及外,眾多喜歡石頭的文人墨客很少有人知道並談及瘦皺漏透。
根據以上研究分析,也能進一步的得出判斷,從嚴格意義上說,中國歷代也沒有一本真正意義上的賞石專著,更沒有系統完整的賞石理論,不過是東一點、西一點,張三一點、李四一點的碎片化的觀點和認知,經後代人的串燒、拼湊,搞出一些理論來。儘管現代賞石文章如亂花繽紛迷人眼,原來很多都屬於拿來主義的不求甚解,照抄傳訛,或者誇大穿鑿,拼湊連結。丁文父先生曾有過批評:「明清以來的中國賞石深受米芾相石四法的影響,致使賞石的欣賞越來越拘泥在形式美的範疇。對賞石形式美的過分看重,最終導致了賞石向造型上的格式化、技法上的工藝化和功能上的裝飾化方向發展,已經失去了早期所注重的『意味』和『意境』。」
收藏:觀象博物館
至此,我們不難看出,瘦皺漏透極可能是民間畫石的一種格式化技法,通過民諺流傳,是民間畫匠把現實存在的立體的石頭用畫紙平面表現的一種做快餐式的技法和要點,且對除太湖石、英石之外的多數石種畫法不適用。雖然局部可借鑑,但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作為廣泛意義上的賞石審美標準。目前國內石界的主流石種,無論是靈璧石,還是戈壁石、大化石、長江石、松花石等等,有幾個是用瘦皺漏透來欣賞審美的呢?靈璧石內涵意蘊豐富,形態風格多變,更是難以用幾個簡單的詞彙來概括它、描述它。
中國傳統賞石的主流應該是以文人石為核心,是知識分子在封建專制下尋求獨立於世的思想和人格的精神寄託,注重通過意韻來表達內心所思所想,完全不可能是只單純體現形態、刻板枯燥的瘦皺漏透。民間的言語由於受社會階層與思想境界的限制,是完全體會感受不到這一層的,只能用瘦皺漏透這種簡單易懂、朗朗上口的東西來表達了。
而單純的瘦皺漏透即便對於繪畫來說,也是不可取的,因為它只有形,而沒有神。繪畫也是一門藝術,藝術的生命力在於有思想內涵、有情感、有神韻,而不只是乾巴巴形式上的東西。這從蘇軾、米芾以及鄭板橋所畫的怪石、柱石圖中都能體現出來。所以,單純的工具化的、機械刻板的瘦皺漏透無論是對於繪畫還是賞石,都是不可取的,連形式美都談不上。能夠空間移動、變換角度地動態賞石,與繪畫利用平面來表達立體物體的效果,其觀察與表達的側重點是有很大區別的。由瘦皺漏透而畫出的那些病西施般的石頭形態——歪頭、含胸、扭腰、撅臀,機械構圖,千篇一律格式化,有美感嗎?
觀象博物館拍賣會拍品(已成交)
科學哲學認為,人類對於自然美的理解可能是錯誤的,對於古代經典的解釋也常常是偏狹的,這是一個不斷探索、更新、提高的過程。因此,瘦皺漏透不僅不適合一般意義上的賞石審美,且由於其簡單的格式化和工法化,也使得人們產生了嚴重的審美疲勞,現代賞石不能拘困於傳統賞石低水平重複、模仿,現代賞石應該在傳統的基礎上向前發展,創新、升級,包括靈璧石的特質所應該體現的內涵及其表現方式。如果擴展運用西方及現代美學理論,如對稱與均衡、對比與和諧、留白與簡約等,又會有不一樣的體驗發現和審美感受。在這方面的美學研究成果,我推薦《中國賞石美學》一書供大家閱讀學習。
當然,對於一部分石頭尤其是大型園林石,皺還是有著一定的審美意義,對於廳堂石,尤其是案頭石,皺的審美功能就退化了,而石頭表面的「皴」——石皴,則具有更現實、更重要的美學意義和研究價值。石皴是指石皮表面相對於皺來說比較細膩的石花節理與紋路,如同繪畫所表達的「皴」,是與皺有關聯而又不同的現象和概念。石皴於石頭外表凹凸起伏,參差錯落,疏密有致,濃淡相間,寬窄有序,粗細得當,璣珠琅玕,為氤為氳,極好地展示了石頭的節奏美、韻律美,又體現了石頭的立體感、層次感和肌理美,其傳遞給人們的視覺美感以及通過視覺所獲得的遊目騁懷、由眼入心的味象美,是很高的精神享受,這是人類的繪畫作品各種皴法所遠遠達不到的,是大自然獨特專有的、無法模仿的美——自然之美。
觀象博物館拍賣會拍品(已成交)
最後,我要說的是,以觀象賞石美學理論體系建設以及《中國賞石美學》標誌,以往的那種胡編亂造、弄虛作假、張冠李戴、指鹿為馬的時代結束了,石界將告別無專業、無誠信、無理論的蒙昧的三無舊時代,開啟公開、透明、誠信,有素質、有水準、有良知的賞石三有新時代,這是歷史的進步。在此,我想引用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的一句話:「所有的開始都擁有神奇的力量,護衛和幫助我們的生活。」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我相信,今後會有越來越多高素質、懂藝術的賞石愛好者加入進來,共同建設觀象這一理論高地、收藏高地、高端賞石藝術高地,同時以悅納的姿態面向國際,以現代理念來創新發展賞石產業,再塑輝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