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濰坊8月12日訊 受第9號颱風「利奇馬」影響,8月10日至11日,濰坊普降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超過了去年「溫比亞」颱風帶來的降雨極值,遭遇了1952年有水文紀錄以來場次最大值降雨。全市大部分縣市區不同程度受災,去年受災嚴重的壽光再次經受考驗。
「利奇馬」帶來最強降雨
據濰坊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通報,8月10日6時至8月11日13時,全市平均降雨量217.5毫米,摺合降水量33.49億立方,分別比去年「溫比亞」全市平均降雨量、摺合降水量多42.8毫米和5.78億立方,本次降雨歷時短、範圍廣、強度大,是1952年有水文紀錄以來場次降雨最大值。
從雨量分布來看,全市252個監測點,超過100毫米的201個,其中,超過400毫米的6個,300—400毫米的54個,200—300毫米的66個,最大點降雨量臨朐曾家溝478.8毫米。從區域分布看,臨朐縣338.6毫米,昌樂縣318.3毫米,青州市331.8毫米,壽光市263.3毫米,安丘市229毫米,濰坊市區198.4毫米,峽山區178.2毫米,諸城市132.6毫米。根據降水等級規定,24小時內降水量超過100毫米以上就是大暴雨,超過250毫米就是特大暴雨。
專家解釋壽光受災原因
在本次強降雨過程中,壽光部分低洼易澇區1.8萬個大棚進水,13萬畝農田受災。對此,記者採訪了正在壽光進行抗洪搶險技術指導的資深水利專家張在發,他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超標準洪水。
張在發分析稱,濰坊普降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尤其是處於彌河上游的臨朐、青州、昌樂平均降雨量均達到特大暴雨級別,且多為山區、丘陵,匯流速度快。壽光為平原區,河道落差小,雖然經過上游水庫最大限度的調蓄、削峰、錯峰,但上游來水流量仍然很大,加之壽光本身降雨量也達到特大暴雨級別,已經大大超過河道行洪標準。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壽光市地處彌河下游,發生超標準洪水時,彌河等河道水位較高,壽光稻田、紀台、洛城等地勢低洼區域蔬菜大棚的積水不易排出。另外,下游彌河河道比降僅為1/10000,流速緩慢,且受風暴潮位頂托影響,洪水不易下泄,泄洪入海速度較慢。這三個原因同時作用,導致壽光再次發生洪災內澇。
災後重建水利設施發揮重要作用
去年遭受「溫比亞」颱風災害後,濰坊市迅速組織實施了彌河、丹河等河道治理和青州東部、壽光南部、昌樂北部三縣交界低洼易澇地區農田排澇工程,這些工程在本次洪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記者了解到,壽光市上口鎮口子村處的彌河河道,在本次超強降雨行洪中,水位比去年低了一米半。
目前,濰坊市正按照山東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動員全社會力量,齊心協力抗災救災,最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通訊員 紀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