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D系TD線里,很少有能毀譽參半到如埃米爾一樣地步的車,有人捧它為神車,但更多人會認為它是一輛不折不扣的坑車,在白板期的仇恨值是相當高的。造成這種極端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於它近乎裸奔的裝甲、速度慢、載彈少,敞篷式設計也意味著它一旦被自行炮入魂就會被秒殺;另一方面在於它又往往能憑著自身極其變態的主炮俯角和視野在山地圖裡盡情偷炮,猥瑣至極,當然是在完全體的前提下。
其實在歷史上埃米爾雖然名聲不顯,數量也僅僅只有2輛,但也是取得了相當不俗的戰績的。1938年9月,德國亨舍爾公司被授權進行VK3001(H)中型坦克的研製工作,不過1940年時這個項目又被放棄了,於是有一批已經被生產出來的VK3001 (H)型底盤便處於無用武之地的尷尬境況,本著廢物利用的良好傳統,德軍決定將它們改造成自行火炮的底盤,不過直到1942年,也只改造成功了2輛,此後便再也沒有繼續下去,而這2輛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知曉的埃米爾自行火炮了。
埃米爾所使用的主要武器為128毫米 PaK40 L/61型反坦克炮,該炮是由FlaK 40型防空炮衍生而來的。FlaK 40型防空炮的生產數量不多,主要被安裝在防空堡之上。此炮可以發射穿甲彈和高爆彈兩種炮彈,炮彈在出膛時,可以達到880米/秒的初速。WOT中這門炮如果升到頂級,離鼠爺的128炮也沒差到哪去。同時這門炮的最大射程也很遠,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埃米爾在速度上的劣勢。每車備彈15發,其炮彈可以在1000米的距離上擊穿150毫米後的裝甲。
副武器則是一挺MG34機槍,同時車組人員也會配備一些用於自衛的單兵武器。
這門主炮有將近8噸的自重,為了能夠承載住它的重量,設計人員不得不對VK3001 (H)型底盤進行部分調整,他們把車體進行了加長處理,增設了一對負重輪,然後把主炮裝配在引擎室的前部,而VK3001 (H)型坦克原本要安裝炮塔的地方則被改造成了一個敞篷式的戰鬥室,最終就有了埃米爾這樣的開放式戰鬥布局。
埃米爾的總重量為35噸,全長9.7米,寬3.16米,高2.7米,前裝甲厚50mm,側後為30mm,共需要5個人來操縱。設計師們給它配備了一台邁巴赫HL116發動機,只有可憐的300馬力的動力,這也導致了埃米爾最大的不足——慢如蝸牛,最高時速只有25千米,這個速度連比它重一半還要多的獵虎都趕不上。
1942年初,兩輛剛剛改裝完成的埃米爾自行火炮便被火速送往東線戰場進行實戰測試,它們被發放給國防軍第521坦克殲擊營,可能是因為總是出故障的原因,部隊官兵們又送了它一個「倔強的埃米爾」的綽號。
不過雖然有著各個方面的不盡如人意,但據現有流傳下來的資料顯示,「倔強的埃米爾」的戰績還是頗為驚艷的,T-34和KV均曾成為它的炮下亡魂,這兩輛埃米爾隨521營一直戰鬥至史達林格勒戰役才以一輛被擊毀,一輛被繳獲的結局退出德軍戰鬥序列。
據說蘇軍在繳獲這輛埃米爾時發現它的炮管上印有22個擊殺環,對一輛還在測試階段的炮灰車來說這個戰績已經相當可以了,所以不得不感嘆一句:果然是沒有坑車,只有坑人,當年駕駛這輛埃米爾的車組成員們一定也是骨灰級高手的存在了。
雖然作為原型車能有著這樣一段傳奇的經歷著實不易,但埃米爾最終還是無緣量產,因為正好趕上了虎式的崛起,埃米爾不得不給虎哥讓路,所以其後續的改進及生產計劃便被取消。
如今,那輛被繳獲的埃米爾被存放在俄羅斯的庫賓卡坦克博物館裡,有趣的是你在它的炮管上一個環也看不到,這倒不是說它的戰績是編造的,只不過是被毛子刻意抹掉了而已,因為在庫賓卡坦克博物館裡,很多繳獲來的德國戰車上都找不到一絲的戰績標誌——沒錯,這很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