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寺、廟、觀、庵,有什麼區別?

2020-06-28     也可自話

原標題:俗語「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寺、廟、觀、庵,有什麼區別?

寺、廟、觀、庵到底有什麼區別?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這種說法準確嗎?

寺、廟、觀、庵差別挺大的,雖然我們常把「寺廟」連著說,現在也經常以寺廟指和尚居住的地方,但在最初,寺廟根本是兩個概念,所以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嚴格來說是不準確的。

我們分別解釋一下,寺、廟、觀、庵的意思吧。

我們看古裝電視劇,經常會出現鴻臚寺、大理寺之類的名稱,但你會發現,鴻臚寺、大理寺,都是古代的官署名,而非現在意義上的寺廟,不是和尚居住的場所,也非供養佛爺的地方,為什麼呢?

「廷也,有法度者也。」——《說文解字》

廷,是古代帝王接受朝見和辦理事務的地方,法度,是有法令制度、有秩序的意思。所以,寺的本意,是對古代官署的總稱。

古代的政府機構,有三省六部九寺,其中九寺都是官署名,我們最熟悉的大理寺,就是古代掌管刑獄的官署。

寺從官署名,變成僧人居住的地方,是從東漢明帝時期逐步變化的,當時,天竺僧人用白馬馱經到漢朝,住在鴻臚寺——接待賓客的官署。

這些僧人受到了漢明帝的高級待遇,在洛陽城為他們修建了僧院,為了紀念白馬馱經,故而起名白馬寺——在梵語中,寺是伽藍之意,專指僧人居住的園林,此後,寺就成了中國伽藍院的泛稱。

廟,是古人供奉祖宗的地方,但廟的制度和規模都有相當嚴格的限制,並不是任何人都有資格建廟的:

「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禮記》

我們知道,古代皇帝死後,都會立廟,並有廟號,如漢太祖、唐太宗等,可見,廟是一個非常高規格、非常尊貴的場所。

廟是一個形聲字,在金文中是由「廣(yǎn)」和「朝」組成的,從廣朝聲(古音和現代不一樣),後來在《說文解字》中,廟是一個會意字,其中「朝」字,有朝廷之意,「謂居之與朝廷同尊者」——與帝王一樣受到尊重的人,比如那些對國家有巨大貢獻的人,死後能配享太廟,就是與皇帝一起受後世煙火,再如祭祀孔子的孔廟、祭祀關帝的關廟等,都是這個意思。

隨著fo教的傳入,在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人們也把寺院稱作廟,漸漸地,寺廟就成了一個固定的詞。

觀作建築講,讀四聲。

觀最初的意思,就是觀望,古代觀察星象天文的地方,叫做「天文觀察台」,自古以來,人類對天文的了解就充滿了局限性,認為天文形象都是深不可測的,道jiao認為,通過觀察天文星象的變化,可以悟道,因此把悟道場所稱為「道觀」,取觀星望月之意,有道觀觀道之說。

根據晉朝葛洪的說法,道觀起源於周穆王,他在老子西出函谷關的地方,修建了祭祀老子的祠堂,稱為「樓觀」:

「今陝州靈寶縣太初觀 ,乃古函谷關候見老子處,終南宗聖宮乃關尹故宅,周穆王修其草樓,改號樓觀,建老子祠 。道觀之興,實祖於此。」《關尹子序》

另有說法,漢武帝好道,建造了「延壽觀」,上行下效,建「觀」成為一時風尚,後來一個名叫汪仲都的老道,治好了漢武帝的頑疾,於是就被迎入皇家道觀「昆明觀」,從此,觀就成了道jiao建築的專稱。

庵從廣從閹,閹的本意是關門,廣指房屋,古代凡是廣字頭的字,基本都與建築有關,因此,庵的本意就是指,關起門來的小屋,也就是不對外開放,一般是圓頂的草屋,故有結草為庵之說:

「草圓屋謂之庵。」――《釋名·釋宮室》

古代文人的書房也可以叫庵,比如唐伯虎作《桃花庵歌》,其中的桃花庵,就是唐伯虎居住的地方,他在這裡生活,畫畫寫字。

前面說了,漢朝明帝時期,佛jiao傳入中國,漢明帝為天竺來的僧人建造了「寺」,但是男女有別,寺乃清修之地,男女僧人不能居住在一起修行,於是乎,為女性僧人修建的修行場所,就被稱為「庵」了。

以上就是寺、廟、觀、庵的區別,文字是不斷發展的,文字的含義也會不斷演變,我們大可不必拘泥於古意,我們只需要了解其起源就行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LwjX-nIBnkjnB-0zDzr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