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00萬「空巢青年」:你的房間裡裝著孤獨還是自由?

2019-08-27     通仙兒

你一個人住的房間裡,裝著孤獨還是自由?


​01

前兩天有一組數據上了微博熱搜:中國有超過2億單身成年人,其中包括7700萬獨居成年人。

中國新聞網有一篇文章列舉了一些數據:

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18》,在2017年全國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樣本數據中,一人戶占比為15.6%,而在十年前,這一數據僅有8.9%。其中,廣東一人戶占比最高,為26.6%,大約每四戶里就有一戶。緊隨其後的是浙江、上海和北京。

這些獨居成年人,他們年齡大多在20歲至40歲之間,遠離家鄉,在大城市中打拚,單身且獨自租房,過著「冷暖自知」的生活。

早在前幾年,獨居青年現象就引起熱議。

2016年,著名社會學家李銀河在知乎回答了「現在選擇獨居生活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這是個人選擇還是社會造成的?」這個問題。

她提到,幾十年前,在美國只有三分之一的人選擇獨居,而今已超過人口半數。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截至2015年8月,16歲以上的美國人當中,有50.2%的人是單身,即1.246億。

我們可以知道,選擇獨居的社會潮流最早出現於北歐國家,不僅很早就達到人口半數,如今還在繼續增加。

那麼,第一批獨居青年產生的原因是什麼,你是其中一員嗎,是覺得孤獨還是自由?

02

針對「獨居青年」這一現象,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單身社會》一書中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正代表著自嬰兒潮以來最重大的社會變革。

另外一種看法則認為,獨居並非是好事,無論是對社會還是對個人而言。

先不探究獨居對社會產生的影響,而是在獨居的趨勢之下,作為獨居主力軍的他們又過得怎麼樣?

獨居一年的泉州青年女性:

感覺沒有什麼區別,和別人一樣,每一天按部就班。上班,下班,擠公交,煮飯,吃飯,看電影,追星。唯一不同的,做這些事的是一個人。

平時也沒有什麼興趣愛好,整天捧著手機玩,有時晚餐不吃,有時午餐不吃,周末就躺一天,也不想出門玩。

你說自由吧我覺得挺孤獨的,你說孤獨吧我又享受這種生活。大概是,心情好的時候是自由,心情不好的時候是孤獨。

獨居三年的深圳青年男性:

想幹嘛就幹嘛,不用考慮影響到別人,要感受煙火氣息就去人多的地方逛逛,周末可以自己出遊或者約朋友,平時跟家人保持聯繫,對其他事情順其自然。

當然有時候肯定會覺得孤獨,但是要是跟合不來的人一起生活,那才叫折磨。

女性獨居怕的是壞人,男性獨居可能是怕家務,但也還好,平時稍微打掃下就行。

獨居成年人都怕的是生病,生病的時候一個人打點滴住院,那時候是最孤獨的時刻。

獨居七年的廈門青年男性:

33歲,男,一個人在廈門生活第七年。一室一廳一廚一衛一人生活。

剛開始那幾年,下班還會和朋友一起喝酒吃飯,這兩年他們都結婚了,要麼在家帶孩子要麼陪老婆,也就剩我一個「空巢青年」了。

現在下班就是打打遊戲,其實挺孤獨的,今年想養只貓陪陪我。

一個人住的房間裡,一半裝著孤獨一半裝著自由。

03

有人說,獨居是一個人最舒服的狀態,穿衣可以隨便,早起晚睡還是晚睡晚起,音樂開再大聲,都不用在意。也有人說,一個人的孤寂無法排解。

其實,過得開心充實就是自由,過得煩心空虛就是孤獨。

作為獨居青年大軍中的一員。

我一個人上班下班,下雨沒人送傘,一個人淋雨在下班的路上;一個人一個逛超市,大包小包拎來拎去;一個煮飯吃飯,吃撐了動不了,碗筷還放在水池裡沒洗;一個人睡覺,害怕黑暗,常年開著小檯燈入眠。

但獨居也沒有那麼可怕,我也學會了烹飪,學會了靜心看書,學會了收拾房間,學會了種花。

借用美國學者梭羅一段話:

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不也只是宇宙中的一葉小舟嗎?我為什麼會感到孤獨呢?我們的地球不是在銀河系中嗎?我覺得經常獨處使人身心健康。與人為伴,即使是與最優秀的人相處也會使人厭倦。我好獨處,至今我尚未找到一個夥伴能有獨處那樣令我感到親切。當我們來到異國他鄉,雖置身於滾滾人群中,卻常常比獨處家中更覺孤獨。孤獨,不能以人與人的空間距離來度量。

一個人住的房間裡,自由大於孤獨。

END

文|小連

美工|婭霓

圖|來自網絡侵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LvnR42wBJleJMoPMY9D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