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12月3日,新浪2019教育盛典在北京舉行。近千名教育工作者、行業權威人士、高校代表、跨境機構負責人齊聚一堂,圍繞"教育的力量"這一主題,開啟教育智慧的不平凡之旅。在"年度對話"中,另一個國家的兒童部主任、著名記者周軼君和樊登讀書創始人樊登站在同一個舞台上,一個是"讀書",一個是"看世界",他們用自己獨特的視角探索"全球視野下的教育升級"!
2019年,一部名為《他鄉的童年》的紀錄片在網際網路上走紅。總導演周軼君訪問了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和英國。最後,他回到中國,與成千上萬的觀眾一起完成了一次關於教育哲學的思考之旅。回顧六國的教育觀察,周軼君坦言:"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教育模式,但它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啟迪。"走在路上,她也逐漸放下了自己對孩子教育的擔憂。現在她看到了各國教育的魅力和教育的可能性。
如今,一些學校走商業化路線,滿足家長和孩子的需求,一些學校則迎合高考指標的需求。面對社會上的這些"教育誤區",讀過上千本書的樊登看到了"教育與商業的本質區別"。他認為,企業的本質是滿足和餐飲,教育的本質是改變。
周軼君行萬里路後——從來沒有完美的教育
中國人關注教育,不僅關注教育本身,更關注教育帶來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來自於人們對未知世界的確定感和控制感。如今,教育焦慮已成為兒童未來的擔憂。當教育領域有更多的提問者、思考者和分享者時,一切都不同了。
芬蘭的教育:
育跟中國所有的現狀截然相反。中國人多,芬蘭人少;中國的教育中有競爭,芬蘭不鼓勵競爭,小學到中學沒有考試,所有的孩子都一樣好;中國人多,芬蘭人少……所以,芬蘭最寶貴的資源就是人,每個人都很珍貴,國家將大部分教育資源投向了條件相對較差的孩子。
日本的教育:
強調秩序感,孩子從小都要接受非常嚴格的秩序教育,但同時它也有放養。如何在秩序和自由中建立一種平衡?是日本教育要探索的。
以色列的教育:
以色列的教育有一個最深入骨髓的想法,就是有一種強烈的民族危機感。"我們要生存下去,最重要的辦法是什麼?"實事求是,遇到問題解決問題。
印度的教育,公立教育並不是很好,但是很多個體在努力,學生在課堂上不停地辯論,他們覺得問題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人的能力就是在危機中創造一個新的解決辦法。
英國的教育:
一定是學科成績要好。英國的補課產業也達到了20億,但是當中絕大部分是由中國和中東的家長做貢獻。
中國的教育:
今天的教育改革出現了非常讓人驚喜的變化,全面考察學生的素質讓不少教育者為之鼓舞。有芬蘭的老師認為,中國教育最好的方面是可以在厚重的歷史探索中汲取營養、繼續前行。但縱觀全世界各個地方,焦慮感最強的是中國父母,可與之相比的是印度和英國。
就像在不同的教育模式之下,也有優劣之分。教育要想找到一種完美的模式也是極其困難的。
樊登讀萬卷書後——教育的本質是要改變
樊登認為,"我們總以為運用一套系統或體系就能把人打造出來,但這是一種妄念。"
他做了一個有趣的調查:"勤奮"是兒童成長的重要指標嗎?研究結果顯示,95%的中國父母同意,90%的美國父母同意,但北歐很少有父母認為勤奮是孩子成長的重要指標,他們認為多樣化和社會反饋是最重要的指標。它來自不同的經濟結構。
"我們不能說中國的教育不好,因為在激烈的全球競爭環境下,一個國家需要教育的壓力來保持創新。"范登認為,讓孩子不再是一台測試機的方法是幫助他成為一個知識淵博的人。
未來的教育升級關鍵在於教育觀念的升級
今年發布的全球學習者調查發現,網際網路一代的孩子(出生於1995年至2010年間)對傳統教育的信心不斷動搖。雖然有統計顯示,擁有大學學位的人終身掙的錢更多,但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有一半的網際網路一代學習者認為,沒有大學學位,他們可以"過上好日子"。
與網際網路一代的"前衛理念"相比,許多中國父母仍然選擇"堅守傳統"。他們會盡一切可能為不確定的未來尋找確定性:參加考試、上課報告、做作業。據周軼君介紹,直升機家長最大的問題是認知滯後。要把"人"還原為"人",就必須了解愛和教育的最根本特徵。
樊登說:"其實,家長們都願意發瘋,這是人們對簡單系統的依賴,教育是一個複雜的系統,而教育所面臨的環境也是一個複雜的系統。
因此,樊登認為:我們應該倡導所有的教育者,不要過多地考慮條件,要找出教育的本質,家庭教育可能是教育過程中最關鍵的因素。"
一個是"讀書",另一個是"看世界"。樊登看到,探索教育的最好辦法就是帶領家長學習。
"走萬里"的教育也許會激勵更多的教育工作者點燃孩子們寶貴的"火"。在未來,教育者不需要知道所有的知識,但他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知道如何點火。
心理學家尤·布朗芬布倫納在其生態系統理論中指出:個體的發展受到個體自身、家庭、幼兒園和社會等外部環境的影響。其中,家庭是影響兒童身心發展的首要因素。
家長對孩子素質的價值觀將體現在家庭教育活動中,影響家長對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和教育行為的選擇,進而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
同時家長對孩子素質的評價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為此,研究者採用問卷調查的方法,了解當前家長對兒童素質的價值觀,並提出以下建議,以促進兒童素質的全面發展。
以藝術為例,伊蓮指出,藝術是孩子們學習的另一種語言。"對於不識字的孩子來說,藝術具有向人傳遞信息、從人身上獲取自身信息的功能。創作藝術作品是兒童溝通和宣洩的需要。因此,孩子們普遍喜歡藝術。因此,家長不僅要注重對孩子道德素質和智力素質的培養,更要注重孩子在各個領域的全面發展。
在中國,兒童代際支持的情況比較普遍。一些研究表明,幫助孩子照顧孫子孫女的祖父母比例高達66.47%。研究人員認為,祖父母和其他父母、兄弟姐妹和同齡人在孩子的認知和社會發展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雖然祖父母的教育觀念存在一定的差異,但為了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祖父母也應該相互配合,與幼兒園教師合作,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承擔起教育責任。
我是奶果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LlVC424BMH2_cNUgOUU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