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人必讀!2019年銀行業有哪些高光時刻?面臨哪些危機?

2019-12-26     普益標準

作者:黃大智

來源:蘇寧財富資訊

原標題:2019年,銀行業的高光時刻與危機反思

前段時間,招商銀行行長田惠宇的一篇《批評不自由 讚美無意義》的內部講話稿,引起銀行從業人員廣泛關注。

作為銀行業的「零售之王」,招商銀行零售業務的發展模式一直是中國銀行業的典範。其2019年上半年的財務數據也頗為亮眼:

「成為第一家資產規模突破7萬億的股份制銀行,利潤增長13.08%,不良率再次下降0.12%至1.24%。市值突破9000億,離「萬億市值」一步之遙。」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招商銀行內部平台熱帖《招行離冬天還有多遠》,對招商銀行面臨的危機做了深刻反思。

這種高光時刻與危機反思,代表的絕不僅僅是招商銀行本身;這種內外感受的冰火兩重天,或許是整個銀行業的真實寫照。

銀行的高光與至暗

最新發布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顯示,中國入榜129家公司(其中台灣10家),歷史上首次超過美國。其中,進入榜單的中國銀行業企業有11家,其利潤總額超過2000億美元,占全部上榜中國大陸(包括香港地區)企業利潤總額的近50%。如果不計算這11家銀行的利潤,其他108家上榜企業的平均利潤只有19.2億美元。

這可以說是中國銀行業前所未有的大勝利,以占比不足10%的企業數量,貢獻了近50%的利潤,稱其為「吸金機器」毫不為過。

然而,前所未有的風光背後,伴隨著前所未有的風險事件。

5月份,包商銀行被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接管,業務被建行託管。隨後有傳言稱,恆豐銀行也將被接管,建行已派駐人員前往摸底。雖然恆豐銀行隨後發表聲明稱傳言不屬實,但已兩年未發布財報的恆豐,市場擔憂也是與日俱增。

同時,停牌百餘天、年報至今難產的錦州銀行也在近日宣布引入工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簡稱「工銀投資」)、信達投資有限公司(簡稱「信達投資」)及中國長城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長城資管」)三家戰略投資者,其中工銀投資受讓占比普通股10.82%的股份,信達投資受讓占比普通股6.49%的股份,長城資管則尚未公布受讓股份數量。

可以說,除了1998年的海發行破產事件外,包商銀行、錦州銀行類似的事件已經是行業創歷史的風險性事件了。

連續的風險事件與傳言頻出,使很多銀行人驚呼「狼真的來了」,似乎銀行業真的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風險。但同時,我們又能夠清楚的看到,世界財富500強榜單顯示,中國的銀行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光時刻。

銀行業,到底怎麼了?

分化中的銀行

在經歷了「黃金十年」(2003-2013)的發展後,銀行普遍提出了轉型的口號,「以客戶為中心」成為行業轉型的發令槍。時至今日,轉型的效果暫且不提,但兩極分化的發展卻表明,銀行業確實來到了一個拐點。

對於銀行來說,過往的很多紅利已經消失——監管與制度的改革使制度紅利不再,「存款荒」使成本優勢不再,經濟的下行壓力又使得市場紅利消失,整個銀行業都面臨著「尋找新的增長動力」的困境。

然而,同樣是面臨困境,大中型銀行和中小銀行在轉型的過程中已經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分化趨勢。

以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例,大中型銀行和中小銀行出現了明顯的趨勢分化。以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為代表的大中型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保持著較為平穩的水平,並略有下降;以城商行、農商行為代表的中小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出現了明顯的上升趨勢(見圖1)。

而反映銀行風險抵禦能力的資本充足率,在今年同樣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分化趨勢。雖然在經濟下行壓力下,行業整體的資本充足率有所下降,但大中型銀行都保持著波動上升的趨勢,而中小銀行則呈現出一定的波動下降趨勢(見圖2)。

除了資產質量和風險抵禦方面,大銀行和小銀行在盈利能力、流動性、息差等方面都出現了一定的分化。這些指標都顯示在經濟下行壓力疊加去槓桿、強監管的背景下,整個銀行業的歷史累積風險開始逐漸暴露出來。大銀行由於風險管理較為嚴格,且傳統業務占比較大,受到的衝擊較小。而小銀行一來風險管理能力較弱,二來受到強監管影響的創新性業務較多,受到經濟因素及監管因素影響較大。

同時,在銀行轉型與新業務的布局上,大、小銀行由於資源稟賦的不同,同樣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在新興金融科技業務上,已經有十家大中型銀行成立自己的子公司,除了個別網際網路系的銀行,其他小銀行受制於資本實力和技術實力,根本難以與之競爭。在理財業務上,超過十家銀行獲批理財子公司的籌建,中農工建交五大行更是齊齊開業,在銀行資管領域已經領先一步,中小銀行受制於理財業務規模和自身實力,一步落後,步步落後。

那麼這種行業的分化會愈演愈烈麼?大、小銀行會走向平均主義麼?我們不妨以美國銀行業歷史,探究其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商業銀行的變化情況。

美國銀行業的路徑演化

從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1971)至今,美國銀行業可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1971-2008年,是金融自由化階段,在此期間,1980年實施《解除存款機構管制與貨幣管理法案》,標誌著利率市場化的開始,1999年實施《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標誌著銀行混業經營時代的開始。

2009年至今,是金融危機後的金融管制階段,以2010年《多德-弗蘭克法案》為標誌,對混業經營進行限制。

需要指出的是,自1980年開始實施利率市場化後,美國銀行業的銀行數量一直保持下降趨勢,並且在利率市場化進程(1980-1995)和2008年經濟危機中有兩次大幅度的快速下降(見圖3)。

美國在1929-1933年大蕭條之後開始實施Q條例(美聯儲禁止會員銀行向活期儲戶支付利息,同時規定定期存款支付利息的最高限額的條例),1980年《解除存款機構管制與貨幣管理法案》則標誌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開始。

利率市場化過程是商業銀行市場地位削弱的過程,也是商業銀行重組兼并的過程。相關數據顯示,在1980年利率市場化開始時,美國商業銀行在金融機構中的資產占比超過2/3,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深入和混業經營的放開,投資渠道和金融工具創新的增多,商業銀行的市場地位也被逐漸削弱,到1990年,商業銀行在金融機構中的資產占比已經下降到1/2左右。而同時伴隨的是養老基金、投資公司、財務公司等的崛起。

此外,利率市場化極大的加劇了銀行間的市場競爭,小銀行的生存日益艱難,銀行間的兼并重組不斷出現,行業整體不良率不斷提高。FDIC統計數據顯示,美國的銀行數量從1980年的14434家降至2000年的8317家,這一期間是美國歷史上商業銀行倒閉、兼并重組最集中的時段,遠超「大蕭條」和「次貸危機」時期(見圖4)。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誕生了一批實力強大的銀行,如美國銀行、花旗集團、富國銀行等。

而在「次貸危機」後,《多德-弗蘭克法案》讓銀行重回傳統的信貸業務,相關的投行業務則有所縮減。在後危機時代,前四大銀行中,富國銀行優於摩根大通、美國銀行、花旗銀行的表現,使富國銀行的轉型經驗被無數國家和銀行奉為圭臬。

不同的路徑同樣的轉型

在利率市場化方面,我國目前已經實現了形式上的利率市場化,但距離實質上的利率市場化仍然有一定距離,加上政治制度、經濟水平等因素,我們並不會走上美國銀行業當年的發展路徑,但通過與當下我國銀行業分化格局的對比,仍會有模糊的發展路徑展現。

行業分化加劇是必然之路,銀行的破產兼并重組或許是未來趨勢。在過去的多年間,銀行一直處在較為寬鬆的監管環境下,雖然高呼轉型,但仍未擺脫固有思維和發展方向,用監管、市場等各方面的紅利,掩蓋發展中的壞帳和風險事件,在經濟下行和嚴監管的新環境下,轉型的效果帶來的就是巨大的分化。

目前銀行的託管與接管雖然是個例,但是目前數量眾多的中小銀行,未來仍然面臨兼并重組的可能。

新業態、新政策的出現使小銀行有了更多的可能。利率市場化的進行必然伴隨著存貸利差的縮小,這就考驗銀行對於非利息收入的掌控能力。銀行理財業務作為非息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是重要的主角,「金融開放11條」對於理財子公司外資進入的開放,給了中小銀行藉助成熟國外資管經驗實現彎道超車的可能。

分化與改革仍將是銀行未來的主線,可以預見的是,我國並不會出現美國歷史中上千家銀行因倒閉而退出的情況,但是我們也無法預見分化最終走向何方。

壓力仍舊持續:外部經濟的不確定性,經濟的持續下行,持續的強監管,政府有意退出的銀行「隱性兜底」……

機遇撲面而來:5G等新技術帶來的金融科技變革,十萬億級的資管大幕,小微金融的大力扶持、全面的金融對外開放……

商業銀行將在前進中分化,分化中求發展。

正如招商銀行行長所說:

「我們無法預測未來還會發生什麼,但發生什麼我們都不會意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Lf5_QW8BMH2_cNUgeN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