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青貯方法獨特,蘭山這家養殖合作社火了

2019-12-03     農村大眾

農村大眾報臨沂訊 (通訊員李霞霞)「來這兒學習的很多,幾天一批,真是沒有想到啊。」11月24日,在蘭山區方城鎮彥春奶牛養殖合作社,理事長王彥春樂呵呵地告訴筆者,從各地趕來的養殖大戶,都是來學習玉米「青貯經」的。

玉米青貯飼料營養含量高,生產成本低,是世界公認的草食牲畜優質粗飼料,被譽為「飼料之王」。山東省大力推廣「糧改飼」,種植結構由「糧食—經濟作物」二元結構,逐步轉向「糧食—經濟作物—飼料作物」三元結構。但是,對養殖戶來說青貯製作一直是個不大不小的難題。

「控制養殖成本重點在料上。青貯做得好,每頭奶牛35公斤青貯加5公斤精料,每天產30公斤奶。青貯做不好,需要40公斤青貯加6公斤精料。青貯做不好,秸稈大面積長毛,造成的浪費更大。」王彥春說。他從2012年開始青貯,經過多年摸索,多方學習,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製作方法。

走進朱滿村王彥春的養殖基地,十幾個青貯池連成一片,蔚為壯觀。「我採用地上存儲的模式,每個高4米、寬18米、長50米,方便取用,還能有效節省空間。」王彥春說。

筆者看到,每個青貯池頂部都用薄膜密封,看起來就像一個暖冬蔬菜種植大棚。其中一個已經用了三分之二,露出了一個18米長、3米多高的整齊橫切面。通過橫切面看到,秸稈粉碎到只有2厘米左右,細而均勻。橫切面平整,壓得非常實,仿佛一面「牆」。用腳踢上去,「牆」紋絲不動。

「我去考察過省內省外很多地方,很少有像我做得這麼好的。」王彥春臉上泛起笑意。據王彥春介紹,在整個青貯過程中,「壓實」是非常關鍵的一環。壓不實留有空氣,在發酵中就會產生熱量,或產生強烈的酒糟味,嚴重的會長毛腐爛。想要壓實,就要儘量切碎,最多鋪到30厘米高就用裝載機完全壓擠出空氣。30厘米一層加發酵水,厭氧發酵,這樣基本不會產生熱量。正在取用的這個青貯池是去年製作的,但仍非常新鮮,即便站在「牆」前,也聞不出多少異味。

在「牆」上,筆者發現不少打碎的玉米粒,這是青貯飼料的營養精華所在。「牛吃全株青貯玉米比吃秸稈飼料每天多產3公斤奶。」王彥春說。全株玉米收割也有竅門,收割太早,玉米粒固化不全,營養成分低,收割太晚秸稈發黃。「我摸索了幾年,專門請教了青貯製作專家楊健教授,發現玉米粒乾物質到30%以上收割最好。用肉眼看,就是玉米粒「乳線」到中間就抓緊收割。」王彥春說。

要想青貯效果好,還必須儘量縮短青貯時間。今年秋天,為了青貯,王彥春花276萬元購置一台德國進口克拉斯,割幅6米,一天一夜能收割1000畝地。快收、快運、快切、快壓、快封,今年合作社收穫1萬多畝玉米,2萬多噸料,十幾天就能全部青貯完,能儲存三四年。

青貯讓大量秸稈變廢為寶,環保經濟帳可觀。近年來,蘭山區大力推廣秸稈青貯技術,實現秸稈飼料化。經常組織養殖戶外出學習培訓,目前「糧改飼」項目每噸政府補貼60元,蘭山區已連續推廣四年,今年共發放160萬元的補貼資金。同時,蘭山區還大力推廣畜牧糞便處理系統,形成了「飼草生產+畜牧養殖+糞污製作成有機肥還田」種養結合封閉循環模式,飼料不外購、糞污不外排,生態循環農業效益可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LT7Fy24BMH2_cNUgDoj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