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牛人譜寫的,牛人是普通婦女生的。
西漢有兩個婦女,很出名,但沒人知道她們的名字。司馬遷寫《史記》,只能以×媼(媼,意為老婦,也泛指婦女)來稱呼她們。
一個叫劉媼,即嫁入老劉家的婦女,或劉家老婦。沒名,也沒姓(用的是夫姓)。但劉媼不得了,因為她兒子劉邦,後來成了開國皇帝。
另一個叫衛媼。這個衛媼也了不得,女性逆襲者的榜樣。
她原是漢武帝姐姐平陽公主家的女僕,嫁給了一個同樣地位卑微的不知名的姓衛的男子,生了三女一子,分別是長子衛長君、長女衛君孺、次女衛少兒、三女衛子夫;後來還和一個姓鄭的小吏偷情,有了個私生子,叫衛青。
衛媼兩代為奴,她的子女基本都在平陽公主家做僕人。她家也有偷情的傳統,次女衛少兒後來與平陽縣小吏霍仲孺偷情,生了個兒子,叫霍去病。
整體來看,漢代及漢代以前的婚姻觀念還是相當開放的,導致偷情、私通、私生子遍地都是,很多人還因此左右了歷史進程。
衛媼這個神奇的婦女,後來有了很多身份標籤,比如漢武帝的丈母娘,霍去病的外婆等等。最有意思的是,因為平陽公主克夫,死了兩任老公,最後嫁給衛青,於是衛媼就從平陽公主的家僕,變成了平陽公主的家婆。
而衛青和漢武帝互娶對方的姐姐,一開始是漢武帝的小舅子,然後又成了漢武帝的姐夫。
那個亂啊,一張關係圖都很難捋得清。
總之,這一切權力關係的派生,都根源於衛媼的三女衛子夫,上位為漢武帝的皇后。
史學家將帝王的妻族(或母族),統稱為外戚。衛、霍兩家因此成為西漢武、昭、宣三朝最著名、最有權勢的外戚。
今天的故事,就從這裡講起。
漢武帝劉徹娶了青梅竹馬的表姐陳阿嬌,後立為皇后。在歷史上留下「金屋藏嬌」的成語,卻沒有留下一兒半女。
劉徹的姐姐平陽公主,比弟弟還焦急。她平時閒著沒事,特地選了十多名良家美女,百般調教,飾以盛裝,準備獻給他的弟弟。
按照宮斗劇的路數,女人都是心機婊。萬一哪一個美女被臨幸了,又萬一哪個生了個太子,那平陽公主的功勞,比天還大。
這一年,某日,劉徹順路到平陽公主家。
平陽公主趕緊獻出美人,可惜,劉徹一個也沒看中。
宴會上,有歌女獻唱。
劉徹反倒死盯著一名歌女,姐姐秒懂,立刻馬上趕緊安排這名歌女服侍皇帝更衣。用史書的寫法,兩個字——得幸。
這名意外被臨幸的歌女,正是平陽公主府上豢養的歌女衛子夫。
劉徹啟駕回宮,平陽公主命衛子夫隨行。據記載,臨上車時,平陽公主摸著衛子夫的背,說了「苟富貴勿相忘」之類的話。
後來,她由衛子夫的大姑子,又變成了衛子夫的弟媳。
事實上,衛子夫入宮後,待遇並不好,像進了冷宮,劉徹很快把她遺忘了。
直到很多個月以後,皇帝下令清理後宮,想把那些不入眼的女子放逐出宮。輪到衛子夫,她涕泣求去,一張哭臉又讓皇帝心生憐意。用史書的寫法,還是兩個字——復幸。
第二次得到臨幸後,衛子夫有了身孕,並生下一個女娃。這是劉徹的第一個孩子。
後宮說來說去,就是圍繞子嗣在作鬥爭。
衛子夫恩寵日隆。肚子不爭氣的皇后陳阿嬌,慢慢失寵。
陳阿嬌氣不過,她的母親更咽不下這口氣。她母親是漢武帝的姑媽、館陶公主劉嫖。
劉嫖派人去抓捕衛子夫的弟弟,當時還在建章宮當差的衛青,欲殺衛青,以恐嚇衛子夫。
但操辦的人太馬大哈了,竟然走漏了風聲。衛青的好友公孫敖趕緊帶領快騎,救出了他。
當時衛青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沒想到這次死裡逃生,竟讓他C位出道。
漢武帝聞知此事,不僅將陳阿嬌打入冷宮,還提拔衛青做建章宮衛總管,兼任皇帝的貼身侍從。衛子夫的哥哥衛長君,也因此顯貴,同樣當了皇帝的貼身侍從。
數日之內,衛子夫的家人,得到賞金累計達千金之多。
衛子夫的肚子也越來越給力。在生下三個公主後,為漢武帝生下第一個皇子——劉據。衛家藉此從世代為仆的卑微家族,一下子躍升為帝國的顯貴家族。
衛子夫的大姐衛君孺,嫁給太僕公孫賀為妻。太僕是「三公九卿」之一,而公孫賀因娶了衛家長女,更受皇帝親信。
二姐衛少兒,很有其母風韻,偷情成性。與小吏霍仲孺偷情,生了霍去病,後又與西漢開國功臣陳平的後人陳掌有一腿。漢武帝得知後,找來陳掌,使他顯貴。陳掌心想,偷個情還能沾衛家的光,乾脆就把衛少兒娶了。
就連與衛家親近的公孫敖,也得到升官加爵。
漢武帝的態度很直白,誰跟衛家好,我就提拔誰。
只能說,衛家的女人真的不一般。
2
現在回看衛家崛起的歷史,真的不得不感慨:歷史就是一切機緣巧合的產物。
你想,要不是衛家的女人厲害,根本就不會有衛青、霍去病舅甥兩個天才戰神私生子的降生,也根本不會有漢武帝對衛家的拚命垂青和眷顧。
但是,要不是衛家的男人也厲害,縱有漢武帝的青睞和加持,不過是一群扶不起的阿斗罷了。
最重要的是,時代也剛剛好。
要是早一些,文景兩帝時期,韜光養晦,衛青、霍去病縱有大才,也沒機會打匈奴。要是晚一些,開始講學問了,這兩個沒啥文化、連兵書都不看的戰神,恐怕也難得有機會當上大將軍。
歷史,就是這麼巧。
漢武帝不愧是一代雄主,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在他之前,中原民族飽受匈奴欺凌,漢高祖劉邦當年迎擊匈奴,被圍白登山七天七夜,後來只能定下國策,以和親政策換和平。到漢武帝繼位時,漢匈關係已有了重新調整的基礎和條件。
簡單說,漢朝經過休養生息,儲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而且,從漢初以來,馬政備受重視,在邊郡養馬幾十萬匹,建立起一支可與匈奴相抗衡的騎兵部隊。這是改和親為戰爭的王牌所在。
公元前133年的馬邑之謀,標誌著漢武帝放棄漢朝貫徹了60多年的和親政策,開啟了對匈戰爭的模式。
雖然這次計謀失敗了,但那或許是因為,衛青還沒出場。
4年後,公元前129年,漢武帝派出四路大軍,意欲直搗匈奴的政治中心——龍城,史稱「龍城之戰」。
四路大軍,各由一名將軍率一萬騎兵攻打匈奴,具體安排如下:李廣由雁門關發兵;公孫敖從代郡出師;公孫賀從雲中開拔;衛青從上谷進發。
歸來時,作戰結果,讓人大跌眼鏡:名將李廣全軍覆滅,本人被俘,僥倖逃生;公孫敖損兵折將,大敗而歸;公孫賀平安返回,沒大戰績;只有首次帶兵出征的衛青,打到了長城以外,直搗匈奴龍城,一直衝殺到單于祭天的地方,斬殺700多人,凱歌還朝。
漢武帝大喜過望,還是小舅子靠譜。
從此,衛青成為抗擊匈奴的主將。
如果說衛子夫靠子嗣上位,那麼,她的弟弟衛青,最終是靠軍功上位。
衛青連戰連勝,一舉逆轉了西漢對匈奴屢戰屢敗的局勢。最牛的一次,他直搗匈奴老巢,包圍了右賢王,如神兵天降,打了右賢王個措手不及,俘虜15000多人。
漢武帝欣喜若狂,提拔衛青為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連他三個兒子都封了侯。一人得道,全家升天。
人生沒有定數,如果有,也只有歷史上那些神奇的相面術士看得清。
衛青早年很慘,他是母親衛媼與小吏鄭季偷情的結晶(與姐姐衛子夫同母異父,本應姓鄭),最初跟父親回了家,負責放羊。因為他是私生子,兄弟們都看不起他,把他當奴僕使喚。
只有一個類似江湖術士的閒人看到他,竟對他說,你是貴人呀,將來一定封侯。
衛青當時的反應,去去去,沒閒錢打發你,不挨打挨罵我就知足了,還封侯呢!
不知道封侯之後的衛青,是否會想起這段雲淡煙輕的往事,想起這名四處遊蕩的先知?
3
可以肯定的是,衛青顯貴後,想起了他的外甥霍去病。
年僅十七八歲的霍去病,隨即以皇后姐子的身份,擔任皇帝的貼身侍衛。後來加入衛青的軍隊,逐步釋放他的軍事天才。
公元前123年,大將軍衛青率六將軍出擊匈奴。在這場戰爭中,名不見經傳的霍去病,自己率800輕騎脫離大軍,孤軍深入敵區,尋找戰機,發動突襲。
此戰,別人均表現平平,唯有霍去病功冠全軍,斬敵首級2028顆,活捉了單于的親戚、高官等一堆人,給予匈奴沉重一擊。
漢武帝對18歲的霍去病,刮目相看,封為「冠軍侯」。
之後,霍去病就跟開了掛一樣,打仗比他舅舅衛青還兇悍勇猛。
他經常率領精兵深入敵陣,離開自己的主力大軍數百里,仍然縱深切入。有人勸他回師,孤軍深入,遭遇敵人,無人接應。
霍去病卻從不放在心上,堅信兩軍相遇勇者勝。
一見到匈奴騎兵,他第一個揚鞭策馬衝殺過去。底下士兵哪敢怠慢,一個個奮勇爭先,匈奴將士沒反應過來,已經死傷慘重。
20歲那年,霍去病率軍出隴西遠征,掃蕩了匈奴六個部落,衝過焉支山,縱深千餘里,殺死匈奴兩個王,為漢朝拿下河西四郡。
歷來驍勇的匈奴人,想不到有一天,也會慘兮兮地唱: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最大的一次勝利,在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舅甥兩人各率5萬騎兵,追擊漠北的匈奴主力。衛青在漫天風沙中與匈奴大戰,雙方均損失慘重。霍去病則出塞2000餘里,直打到狼居胥山(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對匈奴東部地區實行了一次大掃蕩,俘斬匈奴官兵7萬餘人。
為了慶賀這次大勝,霍去病在狼居胥山主峰上建立高台,並在姑衍山舉行儀式,祭奠為國捐軀的將士。後來的2000餘年,中國人仍以「封狼居胥」,來表達無比巨大的軍功。
史書上說,經此一戰,從此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建立蓋世功勳的霍去病,年僅22歲。但他就像大漢王朝最璀璨的一顆流星,迅速划過天際,像上天賜予漢家王朝的一名戰神,完成任務就歸位了。
去世時,他才24歲。
漢武帝曾專門為霍去病修造了一座豪宅,以表彰他的戰功。沒想到,霍去病婉言謝絕了,他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也!」
一句話,擲地有聲,成為後世無數英豪自我激勵的經典口頭禪。
4
衛青和霍去病建功立業的背後,表面是基於皇后衛子夫的裙帶關係,實際上是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以及國策調整。
漢武帝曾對衛青吐露帝王心聲: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
意思是說,變更制度和出師征伐是他在位亟需完成的兩大任務,二者均指向帝國大一統。
在樹立絕對皇權,構建大一統帝國的政治攻略中,皇帝雖然稱孤道寡,但不可能真的是孤家寡人。縱觀歷史,皇權不可能獨立存在,勢必依存於以下四種勢力的一種或多種:
宗室;外戚;宦官;臣僚。
漢武帝時期,是皇權調整與擴張的關鍵期。在他之前,有跟高祖劉邦打江山的軍功勳貴集團,有呂后為首的外戚秉權,有分封郡國引發的七國之亂,所有這些,都是皇權極易受到挑戰的表現。
漢武帝強化皇權,從軍隊入手,將軍權從軍功勳貴集團往外戚這邊集中。這個過渡過程,恰好在衛青、霍去病身上體現出來。
衛青、霍去病的崛起,一方面是有外戚身份,另一方面戰功卓著,是典型的軍功新貴。
但他們都很清楚地意識到,對軍權的分享,必須以支持與服從皇權為前提。喪失了這個前提,呂后及諸呂的命運就是外戚的下場,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則是開國軍功勳貴的結局。
因此,儘管戰功赫赫,衛青卻以「柔和媚上」受到史家詬病。
衛青的部將曾勸他廣招賓客,衛青嚴詞拒絕,說親附士大夫是「人主之柄」。握在皇帝手裡的把柄,到時怎麼被弄死都不知道。
他以專心征戰、迴避政治、遠離朝政的姿態,表示絕對服從皇權。在他姐姐衛子夫的皇后地位動搖後,他甚至拿出自己用戰功換來的獎賞,去討好皇帝的新寵。
但此時,已經沒有先知替他卜算出身後的家族命運了。
衛青死後15年,一場巫蠱之獄籠罩帝國。
當時,帝都長安城內盛行巫蠱邪術。在廟堂和宮中,也有很多人妄圖用此術加害政敵。這加重了晚年漢武帝的多疑、冷酷和昏聵。
先是衛青的大姐夫、丞相公孫賀遭人誣告,用巫蠱詛咒漢武帝。漢武帝一怒之下,將公孫賀全家滅族。這一下子拉開了衛家覆滅的序幕。
漢武帝使用一個名叫江充的佞臣查辦巫蠱之案。
江充等人的目標很明確,矛頭直指衛氏家族及其聯姻或親信。
繼公孫賀被滅族後,公孫敖也被滅族,隨後,衛子夫所生的兩個公主,以及衛青的兒子,都被殺掉。
江充連連得逞,好不得意,進一步將矛頭直指皇后衛子夫、太子劉據。他自稱「於太子宮得木人尤多,又有帛書,所言不道」,把這當做太子搶班奪權的鐵證。
結果逼反太子,激起巨變。
太子惶恐無計,遂殺了江充,矯皇帝之命起兵自衛。
京城哄傳太子已反,漢武帝大怒,親自回京平叛。在雙方斗殺中,京城十多萬兵民死於溝壑。
後,太子兵敗逃匿,皇后衛子夫自殺。衛氏家族幾乎滅門。
漢武帝又下令,搜捕誅殺太子全家。太子劉據走投無路,自縊身死。太子妃以及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全部遇害,只有太子的孫子劉詢尚在襁褓中,得到大臣的保護,僥倖逃生。
平息巫蠱之禍後,漢武帝才回過神來,但已無可挽回。他為太子劉據平反昭雪。自此,皇權與軍功新貴兩敗俱傷,高層權力出現真空。
一個真正的外戚專權時代,來臨了。
5
漢武帝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幾乎否定了自己一生的事業和政策。在頒布輪台罪己詔的同時,他著手尋找能夠貫徹他新政策的輔佐大臣。
放眼望去,帝國人才經歷巫蠱之禍的洗劫,所剩無幾。他一眼就看到了老臣霍光。
霍光也是個傳奇。
他是霍去病的同父異母弟弟。
當年,小吏霍仲孺在平陽公主府中與衛少兒私通,有了私生子霍去病之後就離去了,並未帶走衛氏母子;而是在老家另娶了一名女子,婚後二人生下一個男娃,取名霍光。
日子一年年過去。等到霍去病封侯拜將,他已查訪到自己的親生父親是誰。出征漠北之前,途經河東平陽,他特地去探望了素未謀面的親生父親霍仲孺。
霍仲孺看見自己的私生子,做到了帝國的頂樑柱,撲通就跪到地上,連說「我命好啊」。
打完勝仗回來,霍去病想請父親一起到長安居住。霍仲孺不願意,年紀大了無所作為,但希望哥哥帶上弟弟去歷練。
霍去病於是將弟弟霍光帶走了。
霍光做夢都沒想到,自己一夜之間因為霍去病,成了皇帝身邊的人。他在漢武帝身邊服侍近30年,一向以「資性端正」著稱,遇大事則「靜定凝重」,十分靠譜。史書說他「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甚見親信」。
有官員偷偷觀察,霍光每次進出宮殿,邁出的步子都一樣大,步數總是一樣多。漢武帝知道這一細節後,暗記於心,趁著上朝給霍光數步子,果然如此。
霍光的幸運還在於,他雖因外戚衛氏的關係而顯貴,卻與衛氏沒有血緣關係。因而,在巫蠱之禍衛氏滅族的劫難中,並未受波及。
反而因為漢朝人才凋零,而更顯突出。
漢武帝臨終前,曾命宮廷畫師畫周公像,賜給霍光。意思是要年幼的劉弗陵繼位後,霍光行周公輔政之事。
這樣,霍光成為漢武帝託孤的最核心人選,肩負起代理幼小皇帝攝行政務的職責。一同成為顧命大臣的,還有車騎將軍金日磾、左將軍上官桀和御史大夫桑弘羊。
但史書記載,漢昭帝劉弗陵繼位後,「政事一決於(霍)光」。
從此時起,到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為止,整整20年,霍光雖無皇帝之名,卻是帝國最有權勢的人。
他還與另一名顧命大臣上官桀進行政治聯姻,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上官桀的兒子上官安;隨後將上官安的女兒、自己的外孫女嫁給漢昭帝當皇后。
霍光由此成為正牌外戚。
後來,上官父子與霍光爭權,串通漢武帝的另一個兒子、燕王劉旦謀反。事泄,霍光果斷殺掉了上官父子一家,以及支持上官父子的桑弘羊。而另一個顧命大臣金日磾,早已故去。至此,輔政四人組,真正成了霍光的獨角戲。
客觀地說,霍光當政時期,不遺餘力地貫徹了漢武帝晚年罪己詔的思想,使得被掏空的國力得到恢復,人民得以喘息,造就了歷史上有名的「昭宣中興」。他本人也無奪權自立的想法,而是守住一個輔政大臣的底線,所以史家常以「伊(尹)霍(光)」並稱。
但是,他沒有當年衛青、霍去病風光時的政治自覺性了。不是用自己的能力去維護和加強皇權,而是相反,強化了「君弱臣強」的政治格局。
秉政期間,他廢立皇帝不在話下。昌邑王劉賀在漢昭帝早逝後,被立為帝,不到一個月,就因為不聽話、過早暴露了剷除霍光勢力的計劃,而隨即被廢。
到廢太子劉據的孫子劉詢(即漢宣帝)被立為帝時,霍家勢力已經登峰造極,嚴重擠壓了皇權空間。
以下是部分霍家成員及其所任要職:
霍光—大司馬、大將軍
霍禹—中郎將
霍山—奉車都尉侍中
霍雲—中郎將
霍光女婿鄧廣漢—長樂衛尉
霍光女婿金賞—奉車都尉
霍光女婿趙平—騎都尉、光祿大夫
霍光女婿范明友—度遼將軍、未央衛尉
霍光女婿任勝—諸吏中郎將、羽林監
霍光姊婿張朔—給事中光祿大夫
霍光孫婿王漢—中郎將
霍光外孫女—皇太后
不僅如此,朝廷中許多重臣,或出自霍光門下,或與霍家關係密切,形成「黨親連體,根據於朝廷」的局面。
漢宣帝繼位後,見到霍光總是「如芒刺在背」,一直小心翼翼,生怕重蹈昌邑王劉賀被廢的命運。
人臣做到讓人君害怕,家族危機已經在此埋伏下來了。
更何況,霍光一家,盡出恃權放縱之人。
霍光的老婆霍顯,一心想讓小女兒霍成君成為漢宣帝的皇后,便買通御醫,毒死已懷孕的許皇后。
霍光知道此事,但為了家族安全,把蓋子捂住了。
漢宣帝應該也知道幕後黑手,但攝於霍家權勢,不敢追責。
6
公元前68年,春,霍光病重去世。
漢宣帝為霍光舉行了最高規格的葬禮,並給霍光的兄孫霍山、霍雲封侯。但在一系列禮遇的背後,一張清算霍家的大網,悄悄布下。
用了3年時間,漢宣帝或調任,或削黜,逐漸清理了朝廷內外的霍家勢力。然後,許皇后被毒死一案,適時地以告密的形式爆發。
可以收網了。
霍家被徹底滅族。罪名是密謀「廢天子而立霍禹(霍光之子)」。
但事實上,霍家謀不謀反已不重要,皇帝需要一個大大的罪名,足以鎮攝天下,他們家就只能「被謀反」了。
北宋司馬光寫《資治通鑑》,這樣說:
霍光之輔漢室,可謂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執之,久而不歸,鮮不及矣……(霍)光久專大柄,不知避去,多置親黨,充塞朝廷,使人主蓄憤於上,吏民積怨於下,切齒側目,待時而發,其得免於身幸矣,況子孫以驕侈趣之哉!
意思是,霍光秉權太久,而不知歸還權柄,被滅族只是遲早的事。
權力之劍,果報不爽。
這一段長長的歷史,講到這裡,我們看到衛、霍兩個家族的崛起、極盛與覆滅。作為西漢中期,武昭宣三朝最典型的外戚家族,衛、霍兩家的命運,實際上是王朝歷史循環中,一個小小的縮影。
帝王將相的歷史,永遠逃不脫權力得失的過程。
只不過,衛、霍兩家出過影響歷史走向、重塑民族自信的文臣武將,所以我們復盤這個過程,會更加痛惋,於心不忍而已。
從公元前138年衛子夫懷孕專寵,衛家顯貴開始,到公元前68年,一代權臣霍光去世為止,這兩個家族,整整影響歷史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