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雲南省通海縣曾經是一個種煙草的小縣城,如今是雲南省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
上世紀90年代,通海蔬菜就開始暢銷國內,是雲南省「南菜北運」「西菜東運」的重要基地之一,銷往全國130多個大中城市。
近些年,通海蔬菜更是開始走出國門,出口到了泰國、越南、寮國、緬甸、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最遠甚至銷售到了位於中東的杜拜。
通海也被稱為蔬菜「國際港」。
」
煙農變菜農 這個縣農產品出口竟然占全省 1/3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視頻
清晨六點,雲南省通海縣杞麓湖畔的農田裡,李興雲一家人拔菜、打捆、挑菜、裝車,忙活三個多小時,收穫了800多公斤芹菜。
雲南省通海縣
這批芹菜交到冷庫後,12小時之內就會離開雲南,到達廣州市民的餐桌上。而與此同時,在通海縣萬家村的菜地里,菜農們正在拔的這些芹菜,將會走出國門銷往更遙遠的東南亞。
現代化農田
即將走出國門的芹菜每公斤3元,價格是國內市場的三倍。而出口到馬來西亞、越南等地的花椰菜,出口價格能達到每公斤3.6元。
出口的芹菜
越來越開闊的國內外市場,讓菜農的種植熱情不斷高漲。在通海,不僅是杞麓湖周邊的壩區,以前種植烤煙的山區鄉鎮,近些年也開始陸續轉型種植起蔬菜。
雲南省通海縣蔬菜種植大戶,馬占發過去是四街鎮一位做煙草育苗的大戶。兩年前,他在流轉來的200畝梯田裡種上蔬菜,並用上了先進的噴灌設備,再也不怕出現天旱缺水的情況。
噴灌設備
馬占發流轉土地來搞小規模種植在通海其實是個新鮮事,在通海,更多的菜農在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走出一條有當地特色的蔬菜產業「軟規模化」路子。
這條「軟規模化」路子是把農民組織起來,靠科技推廣應用、社會化服務和提高市場占有率來實現的,與通過土地流轉,把土地集中起來,一個種植大戶就種幾百畝、幾千畝地的「硬規模化」並不相同。
另一位從種煙草轉型種蔬菜的種植戶史麗華說,種蔬菜比種烤煙更掙錢。現在她種的甜脆玉米,如果長得好、長得多還可以出口,每公斤價格比國內高1-2元。
「公司+農戶+標準化」模式農戶
目前,通海縣有出口農產品種植基地備案企業65戶,備案種植基地14萬畝。這些龍頭公司帶動成千上萬的菜農。2018年,通海縣的蔬菜累計播種面積33.6萬畝,總產量132萬噸,產值19.8億元,實現農產品出口創匯10.9億美元,占雲南省農產品出口三分之一以上。
雲南省通海縣委書記 盧維江:種植蔬菜是強勢產業,同時,又是弱勢產業。
強勢是因為蔬菜季節性很強,同時每個人每天都要吃蔬菜。弱勢在於它的門檻太低,到處都可以種。
通海蔬菜種植,需要依靠農民自己的技術,政府的引導和支持,龍頭公司市場的拓展,最後把產業發展起來。
2018年他賣菜賣了8億元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視頻
經過近20年的發展,通海縣走出了一條「軟規模化」蔬菜產業發展之路,它最大的優勢是每家每戶種一兩畝蔬菜,船小好調頭。但蔬菜產業要做大做強,光能種出來可不行,通海蔬菜形成面向世界市場的格局,還離不開一幫會做生意的蔬菜經紀人和貿易商。
雲南省通海縣金山蔬菜批發市場
清晨六點,通海縣金山蔬菜批發市場車水馬龍,每天進入這個市場進行交易的大小車輛有將近1000輛,日均蔬菜交易量超過700多噸,這裡不光是一個蔬菜交易市場,同時也是一個信息集散地和價格形成地。
每天通海蔬菜的交易量有將近3000噸,除了在縣城的幾個大型批發市場進行交易,活躍在田間地頭的蔬菜經紀人一頭連著菜農、一頭接著蔬菜貿易商,是通海千家萬戶的蔬菜進入市場的「巧紅娘」。
能說會道的阿蓮在銷售最高峰時,一天裡經她手收購給出口貿易商的蔬菜就超過了上百噸。而像她這樣的地頭蔬菜經紀人在通海有2000多名。
阿蓮預定蔬菜
從東南亞趕來的海外經紀人也活躍在通海的各大蔬菜倉儲交易市場。唐宇從十六歲就到新加坡留學,他發現,在新加坡這個島國,土地資源十分有限,因此蔬菜供應一直依賴進口,並且蔬菜還不夠新鮮。
而另一邊,在自己的老家雲南,卻有一個天然的蔬菜種植溫室,可以常年提供新鮮的蔬菜。瞅准這個商機,畢業之後,學計算機的唐宇就成為了海外蔬菜經紀人,短短几年時間,唐宇已經將蔬菜賣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杜拜等國家,遠一點的可能會到加拿大,每年可以做3000萬美元左右的生意。
海外蔬菜經紀人唐宇
某農產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衛,做蔬菜貿易已經20多年,日本每年從中國進口的蘿蔔乾,楊衛公司可以占到30%。韓國從中國進口的,楊衛公司可以達到70%,台灣蘿蔔條業務可以占到90%的份額。
眼下,楊衛的蔬菜生意早已不僅僅是脫水蘿蔔。楊衛每天起碼要成交十幾個蔬菜訂單,成交額平均都是三、四百萬人民幣。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訂單,90%只需要動動手指,在微信上就可以成交了。
蘿蔔乾
二十多年前,還在地里耕作的楊衛做夢也沒有想到,如今他的公司,不僅脫水蘿蔔在日本、韓國、台灣深受青睞,目前的主營業務鮮蔬出口也已經到達了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寮國、柬埔寨、杜拜等國家和地區,成為了當地出口創匯的明星企業。
2017年,楊衛農產品公司總銷售額是5.12億元,2018年達到了8億元,在2019年預計能突破10億元的銷售額。從現在所接到的訂單來測算,基本可以做到50%的增長。
楊衛農產品公司
楊衛坦言,自己公司的發展歷程,其實只是通海蔬菜通江達海的一個簡單縮影。2018年,通海縣63戶蔬菜加工外貿企業,出口34個國家。而目前,如何利用「一帶一路」的大好機遇,實現通海蔬菜進一步蛻變已經成為了菜農、企業、政府共同關心的一個話題。
雲南省通海縣委書記 盧維江:國家推動「一帶一路」,再加上現在省里提出要打造三張牌,最重要的就是綠色食品牌。緊緊圍繞這個進一步地提升我們的蔬菜產業水平,用實際行動把種植業、加工業還有服務業配套起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所以,進一步做好蔬菜產業的產前、產中、產後的標準化,提高蔬菜產業的品質,實現高質量的發展。
半小時觀察
商機其實一直都在自己身邊,「一帶一路」的倡議並不是一句空話,只有親身走進中國經濟的一線,站在產業發展,群眾增收的產業集群里,才會真正感受到中國經濟的潛力和全新的動力。
三十多年前,通海還只靠煙草種植,在人多地少,生存空間有限的環境里。窮才會思變,如今的通海縣,已經轉型成為了蔬菜的「國際港」。從種植、加工再到國際貿易,一個蔬菜的產業集群,就這樣奇蹟般地出現了原本不可能出現的地方。
「一帶一路」的機遇,自我的轉型升級、通海蔬菜產業不服輸的韌勁和衝勁兒,正是眼下中國經濟踏浪前行的一個最好的註腳。
這就是中國經濟的活力。
「
小蔬菜闖出大市場!
來源:央視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