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是冬季的第二個節氣。
如果說立冬是冬天的預備號,到了小雪,這寒冷的冬天才算真正地到來。
古籍《群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其意思是,「小雪」節氣由於天氣寒冷,但大地尚未冰凍,雖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稱小雪。
片片雪花墜落無聲,雪後之境,只剩下了黑白灰三色,像極了一幅古色古香的水墨畫。
中國畫的精妙,在於恰到好處的水墨和留白。
人生應該如這樣一幅畫卷:既有濃墨重彩,也要有所留白。
1
飛鴻踏雪泥,澡雪而精神
古人將「小雪」列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
在古人看來,彩虹是陰陽之氣交接的結果,小雪之時陰陽之氣不再交接,故彩虹不再出現;5天之後,陽氣回到天上,陰氣降到地下;再過5天,天地之氣閉塞,真正的冬天就要來了。
老子講「萬物負陰而抱陽」,萬物背負於陰而擁抱著陽,互相調合才得以生生不息。
小雪時節,天地不通,陰陽不交,所以萬物失去生機。
節氣的變化,是自然的道理,也是人生的啟迪。
對於人生,蘇軾曾做過一個精妙的比喻:「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人的一生到處忙碌奔波像什麼呢?應該像飛鴻踏在雪地吧。
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機會,留下了腳爪的痕跡,可是鴻還得繼續飛行,哪還記得這痕跡留在何方?
人生就是起起落落的旅途,你我都是匆匆過客,既有展翅翱翔,也要在地面短暫修整,最終都要離開。
一個人在旅途中能夠走多遠,其實並不是單純由個人能力所決定的。
運勢、時機等等,都是影響因素。外界因素不成熟時,就不要盲動,盲動只會落得被動,保存實力,待時而動。時機一到,則順勢而發,動如脫兔。
人在低谷時,要不斷豐富自己的層次,提升自己的境界。
所以,莊子講:「澡雪而精神。」
小雪時節,藏好來年的種子,孕育來年新生的希望。
扛得住逼人的寒氣,才能在生活里穩步前行。
2
雪「未盛」為美,人「未盛」是慧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
小雪與大雪不同。「未盛」的小雪,既點綴了世界,又化成水,滋潤了世界,然後蒸發成氣,了無痕跡。
大雪過後,積雪成水,水又成冰,阻礙出行,反而惹人厭惡。
「未盛」之中,也蘊含著以天道指引人道的大智慧。
中國自古就講一個「度」,忌諱太盛、太過,水滿則溢、月圓則虧、物極必反,圓滿和極致並不是一種吉祥和吉利的狀態。
李密庵在《半半歌》中言:「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
花全開,就開始凋謝;月全圓,就開始殘缺。酒至微醺,花開半朵,反而是最好的狀態。
老子曰:「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做人做到恰如其分,做事做到恰到好處,知進知退,才是一個人的大境界。
凡事有度,話不可以說盡,要把握分寸;事不可以做絕,要留有餘地。
曾國藩寫給弟弟的家書中說: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開月未圓」七字,以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於此。
《菜根譚》中也說:「花看半開,酒飲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爛漫酕醄,便成惡境矣。」
聰明中難得糊塗,深情中恰到好處,剛強中不卑不亢。
「未盛」,這是一種含苞待放的人生狀態,滿滿的從容和美好。
3
虛室能生白,人生要留白
「梅須遜雪三分白」。皚皚白雪,自古就是潔凈與智慧的象徵。
莊子說:「虛室生白,吉祥止止。」
空的房間才顯得敞亮,如果房間堆滿了東西,有光亮也透不出來。
人心如果清除了雜物和垃圾,把蒙蔽心靈的塵埃掃空,那麼心中就會充滿陽光,結果當然是一派吉祥。
虛寂生智慧,空曠生明朗,這就是「虛室生白」,換一種說法,就是「留白」。
「留白」,是繪畫中的一種技法,在構圖時有意識地留出「空白」,這「空白」並非沒有東西,而在於求其空靈,虛中求實,從而達到「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境界。
人生同樣需要留白,要懂得放下繁華,放棄無意義的忙碌,靜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有限的生命里,不能只是被名利填滿,而忽視了健康、快樂、家庭等等,不管如何匆忙,還是要找空隙放慢匆匆的腳步,給心靈留一點屬於自己的時間。
疲憊的心靈需要一段留白給心靈放假,以保持一份清凈和淡定,不迷失自己,才能遊刃有餘、退去浮躁。
人與人的相處也需要留白,再親密的關係,也必須給別人留下空間,不要試圖走入對方太過私密的領地,擁有留白的關係才會輕鬆和愜意。
人隨著漸漸年長,就會懂得節制、自省,也懂得了留白之美。
留白處,自有生活,自有草長鶯飛、光芒萬丈。
※ 本文系京博國學原創,作者耕農
※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LO8FlW4BMH2_cNUgdhO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