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隨著中國國力的飛速發展,飛機、高鐵等交通工具,已經成為了人們外出、回家時的常用途徑。尤其是在春運期間,這兩種快捷、舒適的交通工具,成為了很多人的首選。但是,如果在我國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社會,廣大的勞動人民,又是如何在更短的時間內,回到家裡和家人團聚呢?
我們都知道,春節對於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都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尤其是在我國的古代,人們特別看重「家」的意義。因此在春節的時候,家人一定是要團圓的。在個別朝代當中,遇上重大節日,甚至還會特赦犯人回家團聚。
不過,古代沒有高鐵和飛機,那麼遠方的遊子,又是如何趕著「春運」,回家過年的呢?根據我國有關書籍的記載,在夏朝時,「年」被稱為「歲」,商代稱為「祀」,周代稱為「年」。這也就是說,到了周朝的時候,才有了「過年」這一說法。
事實上,古代很多人,都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出遠門的幾率是很少的。如果真的有事情要遠行,過年之前,那肯定是要早早回到家中。其中官吏、商人、鏢師等,都屬於這一類人。那麼,這些人在沒有飛機和高鐵的年代,又是乘坐哪種交通工具,保證自己在年前回到家中的呢?我們現在就以秦朝為例,看看那時候人們是乘坐哪種交通工具回家過年的吧。
一、高速公路
對於交通工具的問題,秦國人表現的可謂足夠聰明了。雖然沒有現在這麼快捷,但放在當時,也算是了不起的成就了。根據《漢書》記載,「秦為馳道於天下,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這也就是說,秦代官方修建的「馳道」,寬足有五六十米,路的兩邊,還種植了大量的樹木。看來在那個時候,人們已經懂得了利用樹木來防塵降噪了。這種道路,有些類似於我們現在的高速公路。並且在那個時候,像這種公路已經四通八達了。
二、「鐵路」
最讓人稱讚的,是當時秦人修建的「鐵路」。那個時候,人們稱之為「軌路」。這種「鐵路」,當然和現在的鐵路不同。秦人所採用的「鐵軌」,都是經過加工的硬木,下面在墊上枕木製作而成。軌道的寬度,則是官方統一制定的,大致和古代馬車的軸距相同,這也就是秦國統一天下後,「車同軌」的由來。
當這種「鐵軌」建成之後,馬車可以沿著軌道馳騁,大大提高了馬車的速度,並且可以運動更多的物資和人員。當然這種「鐵路」造價極高,整個秦朝,也沒有修築幾條,也算是一種「黑科技」,可以說是火車的簡化版。而這種交通工具,也為秦國統一天下,立下了大功。當然了,這種用馬作為動力的「火車」,也是不燒煤的。
三、輦
除了寬敞的馳道和「鐵路」,「輦」也是秦國人可以選擇春運的交通工具。通常來說,「輦」是轎子的前身,比馬車要大,坐起來也更舒適。乘坐「輦」的話,要嚴格遵循等級制度,什麼身份坐什麼樣的輦,否則就是越級,要殺頭的。
四、船或者其他交通工具
如果家是在江南水鄉,河道較多,那麼選擇船作為回家的交通工具,是非常合適的選擇。除此之外,普通百姓也常常會把驢車、牛車、人力車,作為遠行的交通工具。
當然了,與現在一樣,官府也會動用一切資源,保證節日客流運輸。除官辦驛站外,還有商辦、民營等交通體系。看完秦朝春運時的交通工具,我們不禁要讚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這些都是我們的寶貴財富。
參考資料:《漢書·賈山傳》《古代交通地理叢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