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交易為生:把交易當生意做

2019-09-09   期貨交易員

佩里·考夫曼在其著作《交易系統與方法》一書中,有一個表述:Trading is a business,not one to be taken casually。這句話對我影響很深,把交易比作生意,而不是以賭博隨意的態度去對待。

金融交易雖然披著高大上的外衣,但往深了想想,其實也和我們做點小買賣沒什麼本質區別。

很多金融交易者,都想有一天能夠以交易為生。以交易為生,其實和創業當老闆,做個小買賣差不多。但是一說到以交易為生,就覺得不得了,覺得難度大,那是因為總想短期暴利,被行情的波動蒙蔽了雙眼,左右了情緒。

菜場小販,不看什麼國際新聞,不看什麼K線,就按自己的模式做,本質上卻和做期貨相似。

賣菜的每天會上幾樣新鮮的菜回來,好賣的明天就會多上點,不好賣的,到了時候就會低價甩賣掉,每天都會如此。這不就和交易中的止損持贏一個道理嗎?菜販會猶豫不決,幻想今天賣的不好的菜,明天價格大漲嗎?不會的,這樣看來,菜販的執行力可比市場上絕大多數的金融交易者要高。

還有就是小販不會頻繁去上菜,通常一天上一次,儲存期長的可能一周才上一次。然後隨行就市,行情不好,就低價拋售,快速回籠資金,騰出攤位,遇到天氣等因素,價格就漲,多賺差價。金融交易者呢,簡直不要太方便,動動滑鼠,一買一賣就完成了,價格上下跳動,不斷的撥弄著報價螢幕前交易者的神經,於是管不住自己的手,不斷的亂點,幻想多空通吃,不知不覺的承擔了大量的風險,於是神經緊繃,情緒激動。這就是金融交易者容易把自己置身於市場的另一個時空——賭場,把交易做成了一個很casually的事情。

反之,如果你將交易做成一門business,像菜場小販一樣,又何至於因為某些菜不好賣,而急得面紅耳赤呢?



把交易當生意做,以交易為生,自然會有人問,那收益預期是多少呢?

這個預期很難人為的主觀去定,至少我自己是沒有預期的。

這兩年二級市場是特別的難做,各種私募產品哀鴻遍野。股市不必說了,商品在經歷了15-16的大行情之後,也是陷入了令人絕望的震盪。交易是個強周期性的東西,好的時候,極端的好,好到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怎麼賺的錢;壞的時候,極端的壞,壞到你不知道還能不能更糟。

也是經歷了這樣的市場之後,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倉位控制的重要性。

要賺錢,就要應對市場,怎麼應對市場?就是跟著市場的節奏走。

談預期,就離不開風險。能承擔多大風險,就能換取多大收益。很多人承擔了自己不該承擔的風險,還沒收益。一些要以交易為生的人,做了幾年後就會明白,為不為生不是你說了算的,運氣不好,上來就是沒行情,真準備餓死?

交易就是這個樣子,都是跟著市場在走,預期這種東西除了妨礙自己客觀判斷沒任何好處。不受個人能力控制的東西太多了,看淡點,反而走的更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