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蘭:這個城裡女娃,用這三招智斗「窮魔」

2019-12-05     湘妹子



文、圖: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張秋盈

視頻: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李超

城裡姑娘張桂蘭如今在城裡待不住,好不容易放假和丈夫到深圳玩,卻鬧著要回村,回到郴州市安仁縣龍市鄉雙泉村——她是那裡的駐村扶貧隊長。

  雙泉村是個典型的貧困村,人均耕地少,產業模式單一,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90戶,貧困人口329人,其中不少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和殘障人士。

  2017年,張桂蘭開始擔任雙泉村的駐村扶貧隊長,一開始,她只是想著不能給縣裡拖後腿,不能給村裡拖後腿,可村民們信任她的樣子,讓她下決心要把事情做好。如今,雙泉村發展了多項特色產業,早已脫貧。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她的「扶貧三招」。

第一招 與假貧困戶較真

  2017年5月11日,張桂蘭到雙泉村走馬上任,人才剛到村口,就被幾十名村民給了個下馬威——他們都想當貧困戶。

  張桂蘭只好先擺明態度:「你們不能鑽牛角尖,爭當貧困戶可不光榮呀!」說了半天,現場還是鬧哄哄一團糟。她意識到:「這塊骨頭不好啃。」

  她和村幹部商量後決定走家串戶,做到心中有本帳。

  第二天,走訪正要開始,張桂蘭前腳剛出門,後腳就被村裡一對60多歲的夫婦攔住。兩人邊纏邊罵,堅決要當貧困戶。

  張桂蘭一聽,連忙向村幹部、鄉親們了解情況,得知這家老漢腿腳雖有些毛病,但家裡條件不錯,女兒是代課教師。

  於是,張桂蘭拿出政策文件,一條一條擺出他們家不能當貧困戶的理由。

  沒想到,老漢突然就地一躺,鞋子蹬了、襪子脫了,撒潑打滾起來。一時間,大家全圍過來,張桂蘭也有些害羞。

  眼看著天下起了雨,老漢越滾越髒,張桂蘭顧不上周圍人的眼光,忙走過去蹲下身子,一邊撿起老漢的鞋襪,幫他穿好,又扶他站起來,一邊說道:「老叔,你年紀大了,別凍了身子,身體好總比當貧困戶好呀。」

  這個舉動,讓老漢心生愧疚,他對張桂蘭說:「我看你是個女的,又是隊長,想著鬧你幾天,看你給不給我當貧困戶!沒想到,你這個妹子蠻好!」老漢很不好意思地帶著老伴離開了。

  幾天後,張桂蘭決定以村民小組為單位召開群眾民主評議大會,一家一代表無記名投票,選出誰該進檔、誰該退檔。

  會前,有人罵:「呷了死的,有關係就當貧困戶,我們沒關係再窮也當不上,有這樣的道理嗎?」但當扶貧隊把投票紙發下後,大家覺得可以作主了,當場就有人嘀咕:「看來這批幹部搞明的不搞暗的。」

  最終,全村貧困戶經過出檔和進檔,由原來的135戶下調到90戶;低保戶經過清退,由原來的109戶降為25戶。

 

第二招 就業產業相結合

  貧困戶里,有一對小夫妻,丈夫孫金良30多歲,駝背,妻子有智力障礙,已生了一個孩子,又懷了二胎,家裡全靠年邁父母支撐。

  張桂蘭到他家一看,雞窩就在門邊上,幾隻雞和大人、孩子住在一起,亂成一團。

  張桂蘭決定和他家結對幫扶。

  雙泉村離縣城不遠,張桂蘭替孫金良找到份洗車的工作,包吃包住,每月工資1600元。但孫金良卻不肯去,理由是:「沒出門見過世面,不敢去。」

  張桂蘭只好一次次上門去勸。一天晚上,張桂蘭又來到孫金良家,磨了半晌嘴皮子,對方仍不鬆口。張桂蘭正準備離開,就在起身的瞬間,腰部一陣刺痛,一時有些站不穩。原來因為久坐,腰痛病犯了。見狀,孫金良連忙把她扶住。也就在這一刻,孫金良心裡動搖了,決定去上班。

  幾個月後,孫金良家來了個大變樣。不僅孫金良有了收入,他的妻子也被安排到村裡的公益崗位,每月工資500元。原本人、雞混住的局面也在張桂蘭的敦促下有了改變。孫家父母每次見到張桂蘭,都感激不盡。

  利用在縣城擔任工商聯副主席的資源,張桂蘭替村裡121名貧困人口找到了合適的工作。

  不過,要想增加村裡的收入,只靠勞務輸出可不行,得引進產業。「引進產業無非是兩條路,把村裡走出去的老闆招回來,把好的項目引進來。」張桂蘭說,2018至2019年,雙泉村正好完成了這「一回一進」。

  本地人譚政,長年在株洲攸縣包田種,是鄉親們心目中的大老闆。張桂蘭找譚政談話。「想是想回來發展,但土地流轉太麻煩了。」譚政說,「向他們租田土要麼漫天要價,要麼東一塊西一丘,把我都談怕了。」

  但話說回來,村民也不是完全沒道理——要是譚政虧了,那他們的土地不是白租了,到哪裡拿錢去?

  這些,張桂蘭也明白。夜裡,她翻來覆去地想:「不如,先把拋荒的山、土、田、水全部流轉給村裡?」隊員同意,第二天,村幹部一通討論下來,也覺得可行。這樣一來,想租土地的人只需和村裡簽合同,所有矛盾糾紛村裡擔著。群眾放心了,想搞產業的人也安心了。

  就這樣,2018年,村裡拋荒的沼澤地變成了龍蝦養殖基地,譚政還拉來了養蝦專家。15戶貧困戶在此拿到了工資。

  沼澤地有了新產業,山頭也飛來了金鳳凰。2018年,一家台商到安仁縣找項目,被縣工商聯介紹到了雙泉村。不久,一座包含雞、鴨、豬在內的大型養殖場和59畝太陽樹種植基地在原本的荒山上建成。「不僅周邊的4個組有土地分紅,留在村裡的貧困戶也都在那裡上班。」張桂蘭說,工人每人每年能拿兩三萬元。

  「說實話,我們扶貧隊真沒什麼錢直接給他們,都是在想辦法找致富路子,實現『內在造血』。」張桂蘭說。

 


第三招 「鄉村夜話」防返貧

  在雙泉村,夜晚有一道特色風景「鄉村夜話」——由扶貧隊和村幹部向村民講解衛生健康知識等等。

  「你們別小看了衛生、健康問題。」今年11月的一個夜晚,張桂蘭在村委會開講「鄉村夜話」,向圍著她的村民講起了一個身邊的故事。

  原來,村裡有一對蔡姓老人,子女在外打工,把小孫子放在家裡。小孫子從小就有皮膚病,身上抓得紅通通,每周都要去縣城醫院看,好了又復發,不僅費錢,二老也累。

  張桂蘭第一次進他家的門,一股異味便撲鼻而來,原來,蔡家幾十隻雞都養在一樓,臥室、廚房也在一樓,她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

  蔡奶奶把孩子叫來給張桂蘭看,張桂蘭勸道:「奶奶,你把雞放在屋外頭養。」蔡奶奶哪肯:「那會被全偷光。」沒法子,張桂蘭撥通了蔡家兒媳的電話。

  兒媳心疼孩子,趕了回來,在屋後建了個小房養雞,晚上鎖上門,再把家裡衛生重新打掃了一遍,還消了毒。不出幾個月,孩子的皮膚病好了。

  分享完這則故事,張桂蘭說:「大家只要多注意衛生問題,就會少生病。你們想啊,老得病,咱哪有那麼多錢看?」村民們聽了,不住點頭。

  現在,村裡人見了她,就叫「老張」,貧困戶常送來紅薯片、小菜、雞蛋……一位從龍市鄉來考察的幹部驚訝地對張桂蘭說:「怎麼每個人能都叫得出你的名字,喊你吃飯,又叫你吃粥?」

  張桂蘭笑笑,有了鄉親們的信任和認可,兩年的辛勞,值了!   張桂蘭

  46歲,郴州市安仁縣工商聯黨組成員、副主席,郴州市安仁縣龍市鄉雙泉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獲2018年湖南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2019年郴州市「巾幗建功標兵」榮譽稱號。

編輯:依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Kky82W4BMH2_cNUgJZQ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