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毅品文團體(文定),無授權禁轉!
1127年,趙構繼位後不久,便起用威望頗高的主戰派李綱為相。李綱曾經指揮過開封保衛戰,雖然開封后來一度失守,但卻證明了李綱抗金策略的正確性。
金軍攻破北宋都城開封的時候,河北、河東兩路只有部分州縣被金人占領,像河北西路的懷、衛、濬三州及真定府等。其餘州縣或者是由北宋官軍把守,或者是被地方民兵所占。李綱在認真總結北宋亡國的教訓之後,清楚地認識到,高宗能順利地在應天府榮登大統,和這兩路人民的抗金鬥爭是有密切關係的。換句話說,正是因為他們對金軍的殊死抵抗,才換來了南宋朝廷的開局之際。
(李綱像)
因此,李綱一上台,便提出了河北、河東兩路的經營理念。首先,接納張愨等人的建議,號召全國民眾組成「忠義巡社」,抗擊金人。其次,舉薦張所擔任河北西路招撫使,傅亮擔任河東路經制副使,職掌兩路失地收復事宜,同時團結各地的「忠義巡社」,對兩地的民間抗金力量進行統一組織領導,防止其被金軍各個擊破,有效鞏固已有的抗金成果;舉薦宗澤出任東京留守兼開封知府,負責東京開封的防守工作,並與河北、河東兩路的忠義之師互為犄角、相互呼應,共同抗擊金人南下。
河北西路招撫使張所力主抗金,將河北、河東之地看作是宋朝發展的根本,在河北地區享有很高的聲望。因此,在開封被圍時,張所曾倡導招募河北民間力量解朝廷之急;南宋朝廷建立後,他又竭力反對南渡,甚至上書彈劾主張南遷的黃潛善和汪伯言為「姦邪」,要求迴鑾東京,鞏固河北,以利京師。張所的這些主張「得罪」了宋高宗的兩位紅人,很快便被貶黜了,直到李綱反覆力薦,南宋朝廷才重新起用了這位抗金名士。
(宋金時局圖)
八月間,報國無門的岳飛聽說了張所在大名府的河北招撫使司內招募抗金勇士的消息後,星夜兼程趕了過去。接待岳飛的招撫使司幹辦公事趙九齡,是他的舊相識。早年間,趙九齡曾任「御營機宜」,因軍中事務,兩人有過多次接觸。趙九齡很賞識岳飛,遂將這個「天下奇才」推薦給了張所。
張所在初步了解了岳飛的從軍經歷和抱負後,有意試上一試,便問道:「聽說你當年跟從宗澤宗留守的時候,勇冠三軍,你覺得你一個人能抵擋住幾個敵人?」岳飛不慌不忙地回答道:「帶兵打仗不能光靠匹夫之勇,關鍵在於謀略。智謀,是一場戰爭勝負的緊要之機。所以,對一個帶兵打仗的將領而言,不怕他沒有勇力,就怕他沒有謀略。」接著,他又結合古代具體戰例,將《孫子兵法》中「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謀攻理論闡述了一遍。張所聽後,甚為驚訝,說道:「把您這樣的人才埋沒在行伍之中,實在是太屈才了。」隨後,張所又和岳飛聊起了天下的局勢。河北既是岳飛的家鄉,也是其曾經親臨前線的抗金一線,因而對於河朔地區的重要性,岳飛一針見血地指出,河北和都城開封,就好比人的四肢和心臟,如果河北失守,不僅京城無法保全,甚至連江淮地區也會跟著遭殃。岳飛感念金軍多年騷擾,國讎家恨,民不聊生,不由愴然涕下,闡明了自己願追隨張所收復河北、以死報國的決心。
(岳飛的恩師~張所)
此次談話給文人出身的張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清楚地意識到岳飛確實是一個可堪大用的將才,假以時日,必定能成就一番抗金偉業。很快,張所便破格將岳飛從白身提拔為修武郎、閣門宣贊舍人,並充中軍統領。不久後,岳飛又被升為統制,歸都統制王彥指揮。
都統制王彥同岳飛一樣,也是張所從行伍之間擢升起來的戰將。王彥,河內人,幼時喜讀兵法,愛好習武,成人之後更是投身行伍,曾隨老將种師道兩入西夏,多次立有戰功。金軍攻破京城後,他更是傾盡一家之財,全力抗金。張所欣賞他的才幹,河北招撫使司成立後不久,就任命其為都統制。可以說,張所在識人善用方面還是比較慧眼識珠的。在民族大義面前,他沒有拘泥於傳統的用人方式,不拘一格地提拔了像王彥、岳飛一樣的智勇才俊,為南宋王朝抵禦外辱儲備了一批舉足輕重的將帥之才。
張所在河北路的抗金準備可謂盡心盡力,從他上任伊始,就把自己的招撫使司安置在了河北路中心之地——大名府,間接地向世人宣示了朝廷捍衛國土的決心。然後,他廣為搜羅各地武學能人、招募兵士,同時,開始積極備戰,準備西渡黃河,收復衛州等地。衛州位於河北西路的最南端,地理形勢十分緊要,是金軍攻入中原的關鍵,同時也威脅著東京開封府和西京河南府的安全。要想收復失地,必先從這裡入手。9月,都統制王彥按照張所早已做好的戰略部署,率領岳飛、白安民、張翼等11部將向衛州轄縣新鄉出發。為鼓舞士氣,張所親自為將士們餞行,送他們出征。此刻的岳飛怎麼也不會想到,此一別,竟成了他跟張所之間的永別。
(岳飛是張所的一個小將)
世事難料,正當河北人民信心滿滿地同仇敵愾,準備恢復宋朝大好河山的時候,南宋朝中的政治局面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即位之初,趙構雖然起用主戰派李綱為宰相,在很多方面上也採納了主戰派的意見、建議,但他本人從骨子裡就未曾真正將抗金雪恨、收復失地當作自己追求的目標,他更多的想法是如何保全自己的性命、保住自己當下的榮華富貴,至於收復失地,接回在那邊受苦的父兄,那是無關緊要的事情;再者,如果真的抗金成功,接回了父兄,那自己這個皇帝又該何去何從。綜合比較下來,在趙構的心中,還是認為遷都南下比較安全。
揣測到了趙構不願與金人發生正面衝突的「聖意」,同為宰輔的中書侍郎黃潛善、樞密院長官汪伯彥在高宗的默許下,堅決與金人乞和,南下遷都,竭力排斥主戰派的主張。首先受到衝擊的便是河北西路招撫使張所。張所早在朝中擔任監察御史的時候就曾「得罪」過此二人,這次他又到河北主持抗金,自然首當其衝地成為黃、汪攻擊的對象。當張所還在各地招募將佐的時候,他們便上書,大名府是本朝的京都,招撫使司設在那裡不合適,一旦調動大名府中囤儲的兵器、甲冑,勢必會造成當地居民的恐慌,不利於穩定局勢;而且,自河北西路招撫使司成立以來,整個河北地區的盜賊越來越多,已經嚴重影響到河北人民正常的生活秩序,所以,還不如及早撤銷了為好。如此一來,所有存放在大名府中的軍需物資,張所都沒有權力調動,他好不容易招募來了士兵,卻出現了缺乏裝備供給的窘境。對於正在河東路招兵買馬的經制副使傅亮,則被黃、汪二人描繪成了做事拖沓、故意拖延的主,以至於傅亮的部隊還沒來得及渡河,就被趙構下令廢除了河東經制司。
(患有恐金症的趙構)
河北、河東抗金前線還未出師,就已經接連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在朝中,李綱為了激勵大宋子民共同抵禦外辱的士氣,先後懲辦了背叛本朝的張邦昌,斬殺了偽官宋齊愈。但這一行為卻遭到殿中侍御史張浚的彈劾。張浚在黃、汪的授意下,奏報了李綱的十幾條罪狀,最終使得李綱的75天宰相路畫上了一個悲情的句號。為了配合通問使傅雱赴金營的議和活動,向金人表示大宋談和的誠意,趙構在將李綱罷相的同時,下詔廢除了李綱之前所有抗金措施;甚至斬首了上書痛斥黃、汪,挽留李綱的進士歐陽澈、太學生陳東。接著河東經制副使傅亮以母親生病為由解甲歸田,河北招撫使張所則直接被貶謫到嶺南。南宋初年第一次大規模的官方抗金活動就此完結。
張所本是一位忠君愛國的正義官員,一片赤誠最終卻換來了被貶嶺南的重罰,世人為之心寒。屋漏偏逢連夜雨,命運多舛的張所後來留居潭州時,不幸被土匪劉忠所殺。一代忠臣良將,未能使自己一身的抱負得以施展,遺恨而歿。
張所對岳飛的欣賞和知遇之恩,使得前後三次從軍受挫的岳飛感念在心。危難時的恩光渥澤、共同的抗金志向,使岳飛對張所這位在自己軍旅途中的「伯樂」沒齒難忘。岳飛不是忘本的人,多年後,已經成為統軍大將的他,多方打聽,最終找到了張所的兒子張宗本,悉心傳授其學業,視如己出。後來,岳飛又上奏朝廷,「追復」了張所的官職、榮譽,將張宗本以門蔭補為官,回報了張所當年對他的知遇之恩。參考資料:《宋史》《岳飛新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