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董明珠由於三次直播的成交數額差距過大,被懷疑讓經銷商替其刷單,一時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
關於董小姐究竟有沒有刷單,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不好下定論。但這場輿論風波,讓刷單這一行為再次進入了公眾視線,並與當下最熱門的直播聯繫了起來。
刷單,其實從電子商務誕生的那一刻起就相伴而生。更誇張一點說,線下門店自古有之的「託兒」都可以看做是刷手的前身。十多年前電商圈流行一句話:「十個賣家九個刷,還有一個做批發」,足以說明賣家刷單行為之普遍。
近年來,隨著法律法規的完善,各大電商平台加大了對刷單的「圍剿」力度,但依舊屢禁不止。而漸漸流行開來的電商直播,則為刷手們提供了新的生存土壤。
電商直播的刷單分為兩種:刷人氣和刷銷量。
刷人氣,就是刷觀看人數。觀看人數不像成交量一樣藏在後台里,它是任何人都能看到的、實時更新的數據,因此也最能反映直播間的人氣。電視劇里賣藝的常喊「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他們就是專門捧人場的。
由於每個平台統計人數的機制和防範措施不同,刷人氣的價格也不一樣。從某刷單機構客服處得知,某新興直播平台的觀眾價格為40元/100個左右,而某老牌電商平台則為120元10000個左右。與能得到的回報相比,這筆投入不算太貴。
如果說刷人氣只是充充門面,刷銷量就是實打實的刷單了。平台一般不會幫主播造假,因此最後統計出來的成交量還要靠刷單來實現,而成交量則是主播帶貨能力最有力的證明。
比如,近期某獨角獸企業聯合某網紅主播組織了一場扶貧公益直播,幫助銷售當地農產品等,交易額約為45萬。但據知情人士透露,其真實銷售額僅10萬元,剩餘35萬是為了「面子工程」,刷單占比達78%。
你所看到的電商直播「盛世」,就是這麼被千千萬萬刷手造出來的。
電影《讓子彈飛》中,湯師爺給張麻子介紹鵝城的財富密碼:募集資金剿匪,先讓豪紳捐錢,百姓才跟著捐錢。錢到手後,豪紳的錢如數奉還,百姓的錢三七分帳。
刷單的致富原理,正與電影中所說的如出一轍。增加信任,是刷單的首要目的。消費者往往有從眾心理,覺得買的人多的一定是好東西,客流量大的一定是好的店。因此有了刷單的銷量基礎,跟風者便會蜂擁而入,爆款商品也就此產生。
一旦一個門類里有一家店鋪刷了單,其他店鋪也就被迫跟著刷單。你不刷,你的排名就沒別人高,消費者就看不到,銷量就會越來越差,所以你要麼舉報,要麼跟著刷。可以說,刷單這種惡性競爭方式拉高了整個行業的經營成本,也拉低了道德的下限。
以上就一般電商的刷單行為而言的,直播電商又有所不同。由於MCN機構和商品賣家是各自獨立的,因此會出現MCN刷單欺騙商家的情況。等到商家交付了佣金,MCN便安排刷手退貨,到頭來商家賠得一塌糊塗,MCN賺得盆滿缽滿。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大品牌的供應商直接從線上提貨,事後再找品牌方補足差價,算是一種變相刷單。
可能你會有疑問,這些電商直播給的價格都已經這麼低了,就算不刷單也能賣得很好,為什麼還要打腫臉充胖子呢?
這是因為,刷單還有製造噱頭、打廣告的作用。每場大型直播過後,都會有媒體爭相報道,而那一個個耀眼的數字,就是品牌影響力的象徵。品牌與品牌的「軍備競賽」,可謂滋生刷單的溫床。
那麼,刷單究竟是怎麼刷的呢?
一般來說,刷單分為兩種,機器刷單和人工刷單。
機器刷單就是由專業技術人員編寫刷單軟體,可以設置訪問直播間的人數和頻次,高級一點的還能發言甚至下單。
因為多數直播平台只統計人次不統計在線人數,同一個帳號可以重複登錄多次,所以機器刷單是提高訪問量的高效手段,一個人就能完成大量的任務。
不過,不要以為機器刷單的成本不高。由於平台會對IP位址進行篩查,並有多種驗證手段,刷手開發軟體、租用伺服器都是不小的成本。甚至有的刷手不惜買來多部手機,排成一排批量操作,以躲避系統的追蹤。
機器刷單銷量雖高,卻有個致命的缺陷——不能和主播進行互動,因此人工刷單對於他們來說也是必要的。
人工刷單,是指通過社交軟體,招募真人手動下單。通常組織者會拉一個群,發布各種刷單任務,群里誰有空閒誰就接單,交易完成後退回費用。由於用的是一般消費者的帳號,所以機器也無從識別。
像這樣的群,一般都是需要推薦人才能加入的,刷單機構不會找「來歷不明」的人,以此減少被「一窩端」的可能性。而法律只懲罰組織者而不懲罰參與者,使得他們能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難以根絕。
除了這些刷單群以外,還有一些真正的騙子打著刷單旗號,騙取想靠「刷單兼職」賺錢的人的錢,可謂「黑吃黑」。網上隨便一搜,上過這個當的人比比皆是。
總之,不管從個人還是從行業的角度而言,刷單是一種完全不值得提倡的行為,這裡揭露一部分內幕是為了讓大家「知己知彼」,千萬不要明知故犯,以身試法。
自2018年電商直播爆發以來,不知多少人趨之若鶩,以為找到了又一個商業風口。
殊不知,被吹得有多高,摔得就有多痛。這行業雖然看上去光鮮亮麗,但內部的艱難險阻卻往往不為人知。
誠然,電商直播為消費者提供了發現好物的方式,增添了購物的樂趣,也為線上線下商家增加了曝光率,擴寬了銷售的渠道。怎麼看都是一場雙方的共贏。
但要注意的是,直播電商沒有創造任何需求,它最多就是讓那部分有意願下單的觀眾按下了確認支付的按鈕。至於那些本就無意購買的消費群體,可能連直播間都不會打開。
在總需求不變的情況下,某個直播間銷量的增加,必然導致其他地方銷量的減少,可能是線下的某個店鋪,也可能是另一個直播間。反正一個正常的消費者不會在兩個地方買兩次同樣的商品。
所以,不要被那些虛假的數字迷惑了,直播電商並不是那麼好做的,人們往往只樂於分享成功的喜悅,卻鮮有人願意傾訴失敗的痛苦。多少人投入了全部身家,到頭來卻是為直播平台和銷量刷手打工。
一將功成萬骨枯。在入局之前,好好想想你更有可能成為統帥,還是被踩在腳下的炮灰。
作者:趙雲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