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閩南地區在二次葬的撿骨中,遇到」蔭屍「該怎麼辦?

2019-08-17     阿傑傳承閩南文化

閩南也像四川、貴州、湖南、廣東、廣西等地一樣,多有撿骨葬的習俗,俗稱「撿金」或「撿風水」、「拾骨葬」、「洗骨葬」、「吉葬」。通常在葬後五至八年,估計死者的屍體已經腐爛完畢,請來地理先生擇吉日打開墳墓,拾洗遺骨,再裝到高約1米、直徑0.3米的俗稱「金瓮」、「皇金瓮」、「黃金瓮」或「金斗」的陶罐或瓷罐中,再另擇吉日而葬之。

一、為什麼要撿骨?


風水的關係。死者葬後,該家不順利或其家屬中有凶事發生等。

地理位置不理想,如原葬地地勢低洼而潮濕,或正當風口、山邊等,或葬後數年墓地浸水或受蟲害、塌陷等。

閩南人的祖先均來自中原,自稱「下南人」,歷史上經常遷徙,一旦遷徙,也要把上輩人的墳墓遷到新的居地,返回祖籍地時,也要帶骨遷回,從而形成這種拾骨二次葬的習俗。實際上,就目前的情況看,多數的二次拾骨葬最重要的原因還是風水問題即是因為葬後家中不順才改葬。如若葬後家中沒有出什麼大事情,一般就不會撿骨再葬。不過,在閩南人聚居的台灣,由於漢人的移民史只有400年左右,所以拾骨葬的現象多些,並形成一些規矩,如:

十六歲以下未成年亡者的墳墓,不拾骨。

三十歲以下亡者之墓,於埋葬後五年拾骨。

四五十歲的亡者之墓,於埋葬後六年拾骨。

六十歲以上死者之墓,於埋葬後六年、八年、十年或十二年撿骨。


二、撿骨的程序


當決定撿骨再葬後,閩南人通常需請風水先生擇日挖墓開棺,並請風水先生或土公仔(專門處理喪事的人)來撿骨。先把骨殖按人形排在鋪於墓埕上的草蓆中,用硃筆點過,以串其「神」。而後從腳部開始,依人骨順序把骨骼一一放進「金瓮」中,並在瓮蓋內寫上該死者的生卒年月等,或在瓮外寫上死者的姓名等。而後再擇日選地,重新埋葬。而且,在未找到風水寶地安葬前,往往把「皇金瓮」寄於他處。

其次是撿骨。撿骨的時日需事先請擇日師選定,但一般都選在清晨卯時前後,這與農業社會的作息習性以及選擇適當的陽光暴曬遺骨有關。撿骨的當天,家屬必須在場,同時,還需要請村落的境主神到場坐鎮,驅邪逐魔。

在時辰將到之前,應先由家屬點香燒金,簡單祭拜墓地的后土神,以感謝神靈多年來的守護。時辰一到,土公和助手將青布放在墓頭念咒,令青布化成青龍,然後燒壽金請土地公、孟姜女、姜太公、九天玄女等前來幫助鎮邪,使撿骨順利。接著,土公高聲念了「天無忌,地無忌,土公要挖墓」的咒語後開始破土。他們先除草、砍伐雜物,然後掘墳,直到棺材的「天蓋」出現為止,如果是老墓棺朽,見到木屑,就暫時停手。

在掀開棺材的「天蓋」時,眾人一定要立於上風處,以防萬一碰上所謂的「蔭身」(即屍體未腐爛的現象)。其實,行家一見「天蓋」就知道棺材裡面的情況如何了,根本不用等揭開天蓋。通常如果碰上所謂的「蔭身」,那麼處理方法就比較複雜,當然工錢也就需要相應增加了。

棺木的天蓋一開,正常的是看見一副白骨。這時,腳穿雨靴、手戴塑膠手套的土公仔,拿著小鏟子開始下場工作。其拾骨的順序通常從腳部開始,由下而上。先腳骨、腿骨(小腿骨、大腿骨)、手骨(外節、內節)、恥骨(俗稱「生門骨」,女性才有)、脊椎骨(俗稱「龍骨」,24目)、肋骨(左右各12根)、頭骨(如有牙齒,必須拔除,閩南人認為,這樣才不會吃掉子孫)、後頸骨。後頸骨是撿骨時最後撿的一塊,其狀似土地公,所以俗稱「土地公仔」或「觀音佛仔」。撿完以後,還需要用大鏟子把墳中的土挖出來,放在篩子上篩選,找出碎骨,使其「完身」。


到底要撿多少塊骨頭才算「完身」,不會因撿不凈而引起禍害。土公都認為,一副人骨女有179塊男有178塊。撿骨完畢,接著要把墓碑敲壞,表示死者已遷走,這裡的墳墓是空戶了。吉葬時再重新立墓碑。

三、洗骨過程


這些撿出來的骨頭,由土公的助手用木棍剔出,或用刷子刷乾淨骨頭上的殘土,依人形各部位的順序排列在草蓆上,暴曬陽光,以除濕氣。然後,土公用裝有酒精(傳統的做法則用米酒或茶葉水)的噴水器,噴洒骨頭,此即為洗骨,其作用是使骨頭乾得快,顏色比較漂亮(以略紅為佳),並殺菌。

接下來則是點紅,土公和助手以銀硃筆蘸紅粉水,逐一點捺骨頭,俗稱「翻新點紅」,以表示其筋絡通暢,子孫全紅。點紅畢,則開始用紅絲線綁紮骨頭。綁骨時,左右手骨、腿骨和肋骨各綁1束,共6束;然後碎骨裝袋,左右腳趾骨、手指骨各裝1袋,共4袋;其他雜碎骨頭則集中放於金斗內,最後用柳枝(其象徵劍,可以驅邪納福)貫穿24目「龍骨」。

如果頭骨已碎,就需要「做頭殼」。其用三四束金紙彎成弧形,繫上紅絲線固定,外包以白色絲棉,再用紅絲線綁緊打結。如果是女性,則必須多系上一條黑頭巾,並在右側插上一朵「春仔花」。最後,土公用銀硃筆為其「開面」,畫出五官,但暫時不「開光點眼」。

四、裝骨過程


一切工作就緒後,就開始「裝金」,即裝骨人壇。此時,土公先用銀硃筆將骨罈前後的中心點畫出來,確定好安置「龍骨」的位置。「龍骨」安置好後,其前端左右各放l袋腳趾骨,1束左右腿骨;剩餘的中間部位,左右各放1袋手指骨、1束手骨;俗稱「下八卦」。用木炭固定好「下八卦」的骨頭位置後,上置未裝袋的零碎骨頭,其上覆一紅紙,再放「頂Jk圭-b」的骨頭,先依左右放置肋骨,最後再放頭骨,此時應注意使鼻子對準中心線。在頭骨放進骨罈前,先要進行「開光點眼」的儀式。「開光點眼」時,要用黑布陽傘遮日,以趨避穢氣。土公左手拿著頭骨,右手執銀硃筆,一邊開光點眼,一邊念好話,如點眼時念:「孔子賜我銀硃筆,點天天清,日月光明,點左眼清,點右眼明,點人人長生。」念完一段即問:「有無喔?」或「有啊無?」在旁的家屬就得應:「有喔!」然後,把頭骨放進骨罈時也得念:「頭殼落金斗,保庇子孫代代千萬口。」待全部骨頭都裝妥以後,再用木炭將金斗中的所有空隙塞緊,以便在搖動金斗時,各骨頭不會發生移位。人壇畢,馬上封壇,用膠布粘貼壇口,以防蟲蟻之害。然後,進行「點瓮」。

五、點瓮


「點瓮」即在金瓮的五個方位點紅,邊點也要邊念好話,如「一點東方甲乙木,保庇子孫代代受福祿;二點南方丙丁火,保庇子孫代代有傢伙(財產);三點西方庚辛金,保庇子孫代代富萬金;四點北方壬癸水,保庇子孫代代得富貴;五點中央戊己土,保庇子孫代代如彭祖。」接著,還需要「點魂」,即在金瓮的上下點紅。點紅時也需要念好話,如「點你亡魂頂,輕鬆下弄鬆」等。

點瓮完,有的還舉行引魂、謝土儀式。先由主人點三炷香祭拜金斗,然後,土公點香祭拜,引魂並謝土,拜畢燒壽金,在金斗四周搖晃,同時口裡喊道:「好命仙魂(指死者),日師看好時好日,叫師傅(土公自稱)來動土洗骨,頂八卦左右卅六,下八卦左右廿四,師傅頂八卦撿齊否?請山神幫忙來撿,下八卦師傅撿齊否?仙魂自己要撿齊。」然後,祝亡魂「仙魂靈位舒適,三魂七魄護在骨骸,好時好日開土埋葬」。最後,將請來鎮邪的神送走,「山神土地,九天玄女,姜太公,孟姜女,現將金銀財寶火化,請各自得之,各歸本位。」

祭祀畢,土公開始收拾工具,邊收拾,也需要邊念好話,如收草蓆時念:「草蓆收起來,保庇子孫富貴添丁大發財。」收黑傘時念:「黑傘收離離,保庇子孫得財利。」收米篩時念:「黑傘米篩擲上高(念完把黑傘、米篩高拋),保庇子孫代代出狀元。」至此,土公的拾骨工作宣告結束,接了主家給的紅包後就返回。餘下的再葬主要由主家負責。

六、什麼是蔭屍?


上述的程序是屍肉已腐爛後的撿骨過程。有時候,也會遇到開棺時屍體還基本完好無損,沒有腐爛掉的濕屍或成為皮包骨頭的乾屍。這種情況,閩南人都稱「蔭身」或「蔭屍」,前者為「惡性八煞」,後者則為「良性八煞」,並認為這種「蔭屍」會「自蔭亡魂」而危害子孫,使家人多災,家運乖蹇,所以必須馬上處理,重新撿骨,再予以遷葬。有的風水先生認為,這是墳墓所立的方向為「八煞向」,或者是墳墓的來水為「八煞水」導致的。有的土公則解釋為:

近年來人們吃了太多含有化學藥劑的食品和保健品,導致人的身體中含有不少防腐劑。

棺木質量太好,氣孔沒打好導緻密封,因此不易腐爛。

有的墳墓用三合土、水泥密封,使墳內空氣不流通,也容易造成「蔭身」。

葬地的土質太硬,如黏土,或者有的土質太乾燥,都可能造成「蔭身」。

棺木葬得過深,或葬於低洼地,容易引起地下水注入,而形成密封狀,並導致濕屍。但不管是如何形成的,遇到「蔭身」都必須立即處理,否則對家屬不利。

七、遇到「蔭屍」怎麼處理


處理的方法通常有徙、水、刻、燒、化等數種:

徙,即移葬法。即把棺材開蓋掩埋,或掘出棺材來重新鑽氣孔,再掩埋。這期間用帆布或稻草遮蓋,或用土淺埋,此俗稱「寄山」。待過了一些日子後再重新撿骨,擇日遷葬。這種方法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同時,也害怕野狗、野貓等侵擾,現已基本不用。

水,即灌水法。掘開棺材後,灌水或灌米酒等,讓它浸腐,過了十幾、二十幾天後,爛得差不多了,再來撿骨重葬。這種方法比較不衛生,現也罕用。

刻,即刻肉法。打開棺木,先消毒殺菌,再抬出遺體,用刀等割開衣服,然後開始刮肉,直到肉盡骨現,屍肉予以土埋,遺骨則清洗入壇。這種方法也不太衛生,現已少用。

燒,即火化法。先開棺消毒後,抬出屍體,平放在預先堆好的柴堆上,蓋上紅布以遮天避穢,上面再鋪些銀紙給死者當路費,然後,由死者的家屬點火焚燒。燒完,俟溫度降低後才撿骨。但由於是火化屍骨,通常只能象徵性地撿一些遺骨和骨灰。那些準備將骨灰「進塔」寄居在佛寺的人,常用這種方法來處理「蔭身」。而要撿骨重葬的人則少用,因為這種方法得不到「完身」。

化,即化肉法。即用化學方法迅速去掉屍肉,然後就馬上可以進行撿骨,所以,這種方法是目前用得最多的一種。其具體過程大體如下:

當發現是「蔭屍」,先把棺蓋半掀開,用「復方煤溜油醇液」灌上十來瓶消毒。灌畢,倒進數桶清水,使消毒液能夠浸透全棺。消毒後,用鉤子等把棺材中用來塞緊遺體並給死者做路費的銀紙鉤出來,只剩下屍身。然後往棺內倒剛出爐的石灰石,一般50公斤左右,再灌水,直到灌滿為止,並馬上蓋緊棺材的天蓋。

石灰石遇到水立即溶化,並產生高溫,冒煙,然後慢慢冷卻凝固,這段物理變化期間,也正是化肉過程。這種化肉法要準確掌握時間,大約25~30分鐘便要重新開棺,超過半小時就有可能連遺骨也化掉了,頭髮和衣物卻不受影響。

開棺的一剎那,白煙直冒,熱氣騰騰,此時必須趕快用大鏟子把骨頭挖出來,否則等到完全冷卻變成硬塊後就難挖了。然後,連衣帶骨(此時肉已化掉)抬出來,先用剪刀剪開衣物,再撒上石灰粉吸水並消毒,接著開始撿骨。其後的程序就與一般的撿骨相同。

八、最後的程序


撿骨完成以後,由家屬在新選擇的地點做墓穴,馬上安葬;或者擇日、擇時、擇地再重新安葬金斗,其禮儀和出殯的「入壙」相同,只是不用再興師動眾,也不再哀哭罷了,並認為哭喪反而對喪家不利。而且,葬金斗時,不燒銀紙,而是燒金紙。這種埋葬金斗的過程俗稱「進金」,或也稱「吉葬」、「金葬」和「骨葬」,其墳墓的形式與所謂的「凶葬」(第一次葬)相比,也有所不同,其墓龜不再是橢圓形的,而是圓形的,而且墓碑上的字也有所改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KLSJuWwBJleJMoPMIWb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