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路上「領頭羊」——平涼市以黨建引領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紀實

2019-11-20     大西北網

莊浪縣在農民合作社大力推廣矮化密植蘋果樹種植技術,讓更多的農民走上了致富道路。莊浪縣委宣傳部供圖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朱宇鯤

耕地牛、蘋果樹、玉米稈,這些在平涼農村最常見的農業資源,一經整合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結緣,不僅延伸了產業鏈,而且拓寬了發展之路。目前,平涼市共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5000多個,涉及種植、養殖、加工、商貿等各方面,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逐漸發展成為當地脫貧路上的「領頭羊」。

合作社的快速發展,得益於平涼市把抓黨建與抓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通過黨建引領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充分發揮黨支部和黨員的核心作用,有力推動了脫貧攻堅。

「村黨支部+合作社」:讓農民變股東富起來

「一個村子發展的好不好,關鍵要看有沒有能辦事的村黨支部。」55歲的李世成是莊浪縣農夢緣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一名受益者。說起村裡的發展,他不禁感慨道。

李世成所在的村子莊浪縣水洛鎮吊溝村是全縣14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413戶1785人,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49戶633人,貧困發生率為35.46%。

山大、溝深,底子薄、沒產業,是昔日吊溝村的真實寫照。如何通過發展產業,有效盤活農村土地、資金、勞力等閒置資源資產,讓農民早日脫貧?2016年,吊溝村黨支部、村委會重新改選,改選後的新班子上任乾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

李世成是村裡出了名的貧困戶,幾年前,老伴患腦溢血離世後欠了不少外債,雖說家裡有8畝土地,但勞累一年幾乎沒啥經濟收入,主要靠他和兒子外出打工。

「村裡建養牛場時,我的2畝地入股到養牛場的合作社,前三年每畝每年獲得保底分紅400元。」李世成說,以後每年根據合作社效益還能獲得相應的利潤性分紅。三年前,李世成將縣裡發放給貧困戶的一頭「扶貧牛」也入股到合作社,每年獲得投牛固定分紅700元。如今,李世成每個月抽出20天時間來養牛場清理圈舍、鍘飼草打打零工,每天收入60元,其餘時間忙家裡的農活。

水洛鎮黨委書記馬立強介紹,吊溝村按照「黨委政府主導、公司化運作、合作社經營、農戶入社入股分紅」的運營模式發展,目前已新建肉牛養殖場1處,修建牛舍10座、青貯池8座,存欄規模達到600頭。吊溝村92戶貧困戶全部納入合作社,貧困戶與合作社簽訂入股協議,牛場採取自繁自育和投牛入股的方式,生產優質高檔平涼紅牛,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全村現有未脫貧人口52戶185人,貧困發生率10.36%。

沿吊溝村順著硬化的水泥盤山路到山頂,站在朱店鎮楊灣村,放眼望去,一層層梯田地里長滿了矮化密植的蘋果樹,有的已進入掛果期,有的還處於育苗階段。

「眼前這一片都屬於吊溝流域,近幾年每個貧困村都有了農民自己的專業合作社,農民的錢包鼓了,村容村貌、道路狀況也隨之好起來了。」朱店鎮鎮長宋平江介紹,老人們傳說這裡之所以叫吊溝,是因為以前沒修梯田的時候,一捆麥草能從山頂滾到溝里去。

談話間,記者來到朱店鎮冠林園果品專業合作社新建的蘋果基地。

46歲的楊灣村一社村民馬芳華正在蘋果基地鋤草,每天能掙到60元。兩年前,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初,馬芳華將家裡的2.8畝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每年每畝保底分紅400元。「在合作社打工期間,我學會了拉枝、剪樹、施肥等務果技術。」世代靠種植洋芋、小麥的馬芳華已經嘗到種植蘋果樹的甜頭,她家的3畝蘋果樹已掛果,去年,每畝賣了2000元。5畝矮化密植新品種果樹苗正在成長,馬芳華一家脫貧有希望了。

像馬芳華這樣獨立經營果園的農戶,合作社還按照技術統一培訓、管理統一標準、農資統一供應、產品統一銷售的「四統一」模式,提供社會化服務,解決了農戶發展產業「沒錢干」「干不好」的問題。

「只有把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與黨支部建設融合起來,提升黨支部成員帶領群眾發展特色產業的能力,合作社才會越發展越好。」楊灣村黨支部書記楊懷平兼任朱店鎮冠林園果品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看到了黨支部和黨員的引領示範作用,近兩年,合作社著力培養黨員致富帶頭人、群眾致富帶頭人30名。合作社的12名黨員還建立了近300畝的示範園,每名黨員幫扶6戶勞力缺乏、還沒有完全掌握果園管理技術的貧困戶。

「合作社吸納常年用工80多人,其中貧困勞動力22人,季節性用工達200多人。蘋果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樹齡的增長,今後幾年的用工量會成倍增加。」朱店鎮鎮長宋平江介紹,至目前,村社黨組織聯手,共動員281戶群眾以土地和果園入股合作社,集中連片建成蘋果基地2600畝;而在群眾入股合作社前,這些地大多是群眾閒置的撂荒地。在合作社的帶動下,目前全村果園面積累計達到3800畝,人均2畝,其中掛果園達到600畝。

莊浪縣朱店鎮赤坡果品合作社的蘋果喜獲豐收。

「黨員能人+合作社」:讓貧困戶「牛」起來

北張村地處靈台縣最北端,是上良鎮4個貧困村之一,全村位於塬上的平地面積僅占總耕地面積的12%左右,2014年建檔立卡時貧困發生率為46%,屬於靈台縣貧困發生率較高的村子。長期以來,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以種植業和勞務輸出為主,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北張村素有養牛的傳統,加上當地得天獨厚的飼草資源,村黨支部書記姚軍福決定帶領村民們從父輩傳承下來的養牛行當做起。10年前,當他多次和村民們溝通擴大規模化養殖的想法後,村民們積極性並不高,認為養牛隻是為了耕地,養一兩頭牛也賣不了幾個錢。

村民不認可,咋辦?姚軍福覺著自己先把養牛規模搞上去,引導村民改變觀念。2011年,他租賃流轉本村的18畝塬地建了牛場,流轉了500畝山荒地種了紫花苜蓿,第二年牛場就產出效益達20多萬元。在他的示範影響下,村民們開始嘗試增加養牛的數量,一年間,全村養牛凈增100多頭。

「對於一個村來說,黨支部就是主心骨,群眾能不能實現脫貧、能不能致富,關鍵就看村黨支部書記引領得好不好。」上良鎮有關負責人介紹,首先要把村黨支部書記選好、配好、扶持好,姚軍福是鎮里乃至縣裡的致富帶頭人,養牛已經二十多年,有技術、有門路,最重要的是他有經營頭腦,群眾信服他。

隨著時間的推移,姚軍福的牛場越做越大,成為遠近聞名的「牛人」,寧夏、西安的客商紛紛上門來收購。但隨之而來的難題擺在姚軍福面前:上門收購肉牛的客商來了一兩次後,發現肉牛出欄的數量少,裝不滿車。咋辦?為了進一步擴大養牛規模,2013年7月,在姚軍福的帶領下,靈台縣北張盛豐肉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了。

「加入合作社養牛後,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39歲的姚義平是村裡的貧困戶,6年前,家裡養著兩頭耕牛,家庭收入主要靠農閒時外出打工。2013年,村裡成立養牛農民專業合作社,看著別人依靠養牛致了富,姚義平萌生了養牛的想法,但卻沒有資金。姚軍福得知後,採用借犢還牛的方式,賒給姚義平兩頭母牛犢,第三年就產下兩頭牛犢,每頭牛犢賣了6000多元。2017年,他就還清了欠帳。如今,姚義平家牛棚里養著12頭牛,按照市場價格計算約13萬元,今年下半年,又有兩頭母牛將要生產。

但對於村裡84歲的貧困戶曹步文來說,養牛幾乎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對此,農民專業合作社將村裡無產業、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以投牛入股的形式將他們吸收加入合作社,採取「基礎分紅+效益分紅」的模式,讓貧困戶穩定得到分紅收益。2018年,曹步文老人得到分紅收益4120元。

在姚軍福的帶動下,全村分散養牛戶達到了90%以上,牛飼養量達到900多頭,消除了「空殼牛棚」,形成了「黨組織+合作社+貧困戶」的牛產業發展模式。

如今,合作社在縣鎮兩級黨組織的幫助下,總投資650萬元,新建500頭標準化肉牛養殖場1處,建成雙列式溫棚牛舍4棟2552平方米,配套修建單個容積1500立方米青貯窖3座,年實現收入50萬元。

姚軍福說,當初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到去年底,貧困戶分紅達67.9萬元。」他欣喜地告訴記者,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北張村已培育產業大戶9戶、養牛586頭,帶動全村農戶分散養殖肉牛380頭。

2018年底,祖祖輩輩貧窮的北張村終於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龍頭企業+合作社」:讓農民腰杆「硬」起來

「燒柴的玉米稈能賣錢?這是不可能的,哪有那麼多好事輪到咱們老百姓身上。」兩年前,68歲的靜寧縣界石鋪鎮水魚村貧困戶王世忠對此半信半疑。

水魚村位於界石鋪鎮南山,是一個深度貧困村,全村共有7個社178戶786人,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128戶520人,貧困發生率66.2%。兩年前,水魚村搶抓脫貧攻堅產業扶貧政策,由村兩委牽頭組建成立了水魚村民運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貧困戶抱團發展訂單飼草玉米種植產業,有效增加貧困戶及村集體收入,走出了一條「村社一體、企社聯合、幫貧帶貧、抱團發展」的路子。

「今年種了6畝地玉米飼草,每畝地能收割4噸多,合作社按每噸300元收購了,今年收入了7000多元。」王世忠一算帳,要比種莊稼划算多了。

「脫貧路上,最難做的是思想工作。」兩年前,水魚村兩委班子成了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動員村民們種植飼草玉米,卻遭到村民的一致反對。

「去年我試種了4畝玉米,到了收割季節,賣了5000多元。」嘗到甜頭的村民李生成,今年一口氣種了18畝玉米。地膜、化肥、籽種都是合作社協調來的項目扶貧資金,農戶只管搶抓農時和墒情、種好玉米。李生成還多次參加合作社舉辦的各類實用技術培訓,掌握了「豆禾混播」新技術,他家的玉米地里套種了拉巴豆,用以改良土壤,助力增產增收。

短短一年間,通過合作社示範帶動,水魚村種植金凱5號優質飼草玉米達到了3560畝,其中訂單種植面積2300畝,農戶自用800畝,合作社流轉撂荒地集約化種植460畝。

「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能達到4萬元。」合作社負責人王世科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實行統種統收、推廣良種良法、發放補貼農資、打通銷售渠道、減少種植成本,可帶動貧困戶較種植傳統籽實玉米畝均增收300元,戶均增收3000多元,正常吸納20戶貧困戶到基地就近務工,人均勞務收入2100元。

如今,水魚村初步形成了以草興畜、以畜帶草、草畜並進的發展路子,發展肉牛養殖113戶267頭,構建了草畜產業扶貧體系。全村現有脫貧戶21戶52人,貧困發生率降到6.62%。

「今年春播期間,我們白天在地里督促種植,晚上入戶做思想工作。」界石鋪鎮駐水魚村包村幹部介紹,如今,按照「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模式,在界石鋪鎮南山水魚流域集中建成了一處2萬畝優質飼草玉米種植基地,涉及水魚、朱山、邢岔等7個村60個社720戶農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44戶,採取訂單種植方式,帶動農業增產、農戶增收、企業增效,探索了引進龍頭企業、構建產業體系、助推脫貧攻堅新路子。

今秋,水魚村的飼草玉米按照簽訂的生產合同全部由甘肅隴上草牧業公司收購。

甘肅隴上草牧業公司負責人趙鑫告訴記者,眼前引進的揉絲機、裹包機、灌裝機,採用國際先進的生物發酵技術,將全珠玉米粉碎成青貯飼草後,裹包經過充分發酵後的成品飼草質地柔軟,營養豐富,主要銷往蒙牛、莊園、新希望等乳品企業。按照每畝平均產量4.5噸計算,每畝飼草玉米銷售收入可達到1400元,較種植傳統玉米每畝增收500元,促進了農產品提質增效,讓貧困群眾共享了產業扶貧紅利,加快了貧困村和貧困戶的脫貧步伐。

記者手記

實現黨建與富民相融互動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朱宇鯤

長期以來,一些農村基層黨支部軟弱渙散,制約著脫貧攻堅的步伐。平涼市抓住基層黨組織建設這個「牛鼻子」,以蓬勃興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平台,融合推進基層黨支部建設與合作社發展,形成了「黨支部+農民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以黨建工作質量的大提升促進農村經濟的大發展,真正把黨建統領效應體現到脫貧一線,實現了黨建與富民的相融互動。

農民專業合作社代表了未來農村經濟組織發展的方向,基層黨組織支持並引導合作社發展,既是把握農村工作規律的具體體現,也是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實現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希望更多的基層黨組織主動發揮優勢,引領和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更好發展,真正成為農村發展的「領頭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K9ogiW4BMH2_cNUg7e9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