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送禮居然有這麼多禁忌,送不好會得罪人?

2019-10-17     東瀛閒聊

在日常生活中,禮物往往是調節人際關係的潤滑劑,送禮可以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社交方式。我們誰都不可避免要與周圍的人進行禮物的交換。古人云,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日本是個崇尚禮儀的國家,送禮更是一件極為普遍和慎重的事情,這種看似簡單而普遍的"送禮」行為,卻隱藏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特點。那麼,日本人是怎麼送禮的呢?

前幾天,我收到了一個EMS的快遞,是東京分公司的池田様寄來的。池田是我們東京分公司新來的員工,二十七八歲,十分帥氣的一個小伙子。我拆開一看,是一封感謝信和一個包裝精美的盒子,盒子裡裝著一對精緻的高腳杯,仔細一看,上面還刻著名字。我馬上明白了是怎麼一回事。原來,上個月池田結婚時,我參加了他的婚禮並且送了禮,這次收到的是他的還禮。

在日本,新人結婚時,人們傳統上都會送錢,一般根據跟新人的關係程度去送多少錢,同輩之間基本上會商量好金額(比如同輩3萬日元、長輩和上司5萬日元),用寫在單子上的祝福形式會顯得很和諧。結婚的禮金和禮物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都是一項大支出。不過,如今的日本,除了閨蜜死黨,很少送實物。平輩之間的禮金基本上等於婚宴上的餐飲費用+婚禮後的還禮。

近幾年,我還知道新出來一種「商品目錄」也比較流行,是日本獨有的、更貼心的送禮方式。給新人送了禮金的人可以通過還禮的商品目錄,在上面選擇自己最需要的東西,填寫後郵寄給禮品公司。因為商品目錄上不僅有各地特產,名產,還涵蓋了各類生活用品,從香皂、餐具到背包,圍巾等一應俱全。怎麼都能選出一樣讓自己最滿意的商品。這真的很人性化了!讓新人不必為選擇還禮而費神、費時,也更讓收禮品的人滿意。因此,目前這種商品目錄式還禮越來越受歡迎,也改變了婚禮還禮的模式。

通過送禮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情誼,增進彼此間的交流,這不論在哪個國家都是相通的。但什麼禮物比較合適,則會因傳統習俗而大有不同。因此,別小看了送禮,送禮還禮其實還真是一門講究的學問。著名的文化人類學者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一書中就曾這樣寫到「日本人怕接受到別人的禮物,接受禮物是一種負擔,他會始終惦記著這件事而苦惱不堪!」

新搬到一處給左鄰右舍送禮是不需要還禮的。而有些場合收了禮要還。例如比較正式的出席婚喪儀式等。參加的人要送禮,主持方要準備還禮。日本講究奇數,參加婚禮時要根據與新人的交情遠近準備一萬日元、三萬日元或五萬日元等,包在規定樣式的信封里,寫好姓名交給接待處。一萬日元摺合人民幣約600多元,也就是說東京的結婚份子錢從600元到3000元不等。婚禮結束後會收到一份回禮,作為美好的紀念。出席喪儀時需要帶上「奠儀」,金額一般不用太多,大概有三千、五千日元左右,也就是人民幣200,300元就可以了。從喪禮回來時,辦喪事的人家會給你一包茶葉或毛巾等回禮,感謝你的列席,同時裡面還有一小包鹽,要在進自己家門之前把它灑在胸前背後和手上,用來除去晦氣。這些正式場合下的信封非常講究,需要根據不同儀式購買相應的信封,一般在文具店或便利店裡都可以買到,購買時最好仔細確認一下。

在日本最普遍的送禮,是在夏天的盂蘭盆節時期送上「中元」禮品,在年末時送上「歲暮」禮品。一直以來承蒙照顧的上司、親戚、朋友一定要送。通常到了這個時節,百貨公司和超市甚至便利店的禮品專櫃前人頭攢動熱鬧異常,各種商品,玲琅滿目,價格從兩千日元到上萬日元不等,一般3000到5000日元左右的居多。選作禮品的商品中,最受歡迎的據說是啤酒。其他還有咖啡等飲料、水果、點心、產地直接寄送的海鮮類等食品以及商品券等。總之,食品似乎最受歡迎,因為這類東西再多也不會浪費,讓對方徒增煩惱,而且吃掉了就不會留下「痕跡」。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網上訂貨的人也越來越多。有的講面子,有的圖實惠。講面子的大多選用著名百貨公司的宅急送服務,包裝靚麗體面。像這種大規模的送禮習俗已經成為日本人的一種固有習慣。收到禮物後,一般是打個電話或發個郵件表示一下感謝,日本人也很重視回禮。中國的習慣是回禮的價格與收到禮物的價格大體相同。但在日本回禮的價格一般為收禮價格的一半。例如,從對方收到了差不多5000日元的禮物時,回禮時送2500日元的就好。這也是中國和日本送禮的區別。

中日兩國間的送禮習慣還有一點不同。日本人如果很勉強的收到了對方的禮物時會增倍返還。即假設收到了大約5000日元的禮物會還給對方大約1萬日元的禮物,這個很可能會引起日本人看不起中國人的誤會,但其實日本人想表達的是「以後不用這麼客氣」的意思。這也是日本人委婉拒絕禮物的一個方式。

在商務交往中,與日本商人初次見面,他會送你一件事先準備好的禮物,每次拜訪你的公司,也會預先購買一份禮物。一般是日本當地的特產,點心,巧克力等。在與他們的交往中,你也必須要在收禮後拿出來回贈。所以,在每次出差拜訪日本公司時,我也都會精心準備好禮物。商務交往中的禮物一般是日本人喜歡的茶葉,咖啡,點心,中國的工藝品等。另外,日本人固有的體察文化,導致他們在送禮時都帶有一種自謙自黑的模式,日本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會給別人添麻煩。正如送禮時所講的客套話,「つまらないですが」「粗品ですが」(不是什麼好東西,不是什麼值錢的東西)。剛跟日本客戶有商務上交往那會,彼此之間有很多送禮的場合,我對對方贈禮時說的話不喜歡也不理解,總覺得「不是好東西你還給我做什麼?」有些彆扭。後來發現這只是句口頭上的客套,東西可真是好東西呢。他們這麼說,為的是在儘可能地弱化送禮時,自己給別人帶去的受恩惠的心理負擔。這一點和中國人送禮大不相同。一般中國人認為東西少了拿不出手,比較講究體面。送禮時經常還會說:「這是特意為你準備的」等等,表示自己的一片心意。我感覺中國人送禮自然真誠大氣,同時也覺得日本人的做法含蓄卻體貼到位,各有各的特色。


日本人每逢過年過節都要給上司,政界人物,醫生和親朋好友送禮,對過去的關照表示感謝,同時又希望得到新的幫助。從保育園小朋友過生日,全班小朋友把手工製作的生日卡和幾塊糖果送給小壽星開始,到退休時,辦公室的同事們在一張卡片上分別寫下各自的祝福送給退休老同事,送禮的事隨時都在身邊發生。每到三月底四月初新舊年度更迭時,大街上可以看到手捧鮮花的人。可能是升學也可能是調動。日本人還有一個習慣,無論去哪裡。即使僅僅外出一天,回家時,總要有外地捎回來些禮品贈送給親朋好友。回鄉探親、出差、旅遊等去外地的人,回到辦公室的時候都要帶上一盒當地的特產糕點,當作午茶點心和同事們一起享用。或帶些有特色的小禮物分給大家。幾乎所有的日本溫泉休閒地,都有「溫泉饅頭」出售。小小的豆餡兒饅頭,一個一個小包裝,甜甜的與日本茶非常般配。估計是跟日本人接觸久了的緣故,現在的我也養成了每次出差回來給同事帶上禮物和點心的習慣。

日本人在送禮上,非常講究包裝。一件禮品不管價值如何,往往包裝都很精美。在選擇禮物時人們首先會挑選與人喜愛的包裝紙盒,然後再系上一條漂亮的緞帶和紙繩,讓友人第一眼看到就會喜歡。同時,在所有禮品的包裝上,必定會正式的寫上送禮的事由,如果不便寫的時候也會寫上個祝字。除了在喪禮,受災,生病等情況以外。這裡要說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禮品包裝紙的顏色一定不能用白色和色彩明亮的包裝紙,因為白色在日本象徵著死亡,明亮的顏色則會顯得過分花哨不夠莊重,所以經常會選用花色紙包裝禮品。日本送禮的禮品盒一般是用硬紙繩捆綁的,這種硬紙繩有5根一組,也有7根、9根的。為什麼一定要這樣?日本人認為奇數是陽數,象徵吉祥,偶數是陰數,象徵凶事。因此,一般都用單數。不過像「9「發音類似」苦「4」類似「」死「,也是基本不用的。使用雙數的硬紙繩打點禮品盒也是一忌。

除了婚喪場合,一般來講,送禮是不送錢的。我覺得,日本社會的行賄風氣少,與日本人之間不贈送貴重禮品的習俗有關。金錢授受會涉及到稅務問題,會給收禮的人添麻煩。代替金錢,可以送購物券,其中百貨公司出售的「全國百貨店統一購物券」比較好用。比如我朋友家孩子的鋼琴老師靠教鋼琴為生,學生們如果都送點心的話,老師就會比較為難。所以,學生們在彙報表演成功後,會送禮以示謝意。這時我朋友就在一袋茶葉下面放了百貨店的商品券,再附上一張感謝卡。這種做法既比較體面,又包含了支援老師教學的捐款這層意義。

日本人在送禮時還會有這種情況,跟我們中國不太一樣,中國人喜歡投其所好,挖空心思送些對方需要的體面的禮物,可有時候日本人送禮時,會送一些包裝很精美卻對收禮的人沒多大用處的東西,雖然沒有用處,但是可以轉送給他人,這也是另一種送禮的訣竅吧!

此外,在日本,送禮時還有很多禁忌的地方要注意。比如:

1.對年長的人,不能送鐘錶、書包,因為那樣做意味看不起人家,暗示人家應該多學習。

2.給對方送禮不能送拖鞋、襪子,因為這存在著要把對方「踩在腳下」的寓意。

3.在日本送人領帶,就是讓對方去自殺。不僅領帶不能送,項鍊也不能送。估計日本許多男人因為民俗里有這一忌而節省了不少錢。

4.據說,日本還有這樣的習俗,把蔬菜、魚、雞以及鮮花等作為禮品贈送的時候,只能送到主人的家門口。

5.如果是送現金,一般都要裝在信封裡面,最忌諱直接用手遞錢。而裝錢的信封也都是有正反面的。為喜慶的事情送錢,要把紙幣有人物的一面與信封正面相吻合,如果是為喪事送錢,就要把紙幣有人物的一面面對信封的背面。等等。

所謂禮輕情意重,日本是受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的國家,通過對日本人獨特的送禮習慣和心理因素的了解,我們可以透過表象看實質,在國際化日深的今天能更好的與日本人進行交流和溝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K62b3W0BMH2_cNUgPJl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