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時音準比較差怎麼辦?

2019-11-02   自學唱歌

歌唱的音準主要是指音高的準確與否,它是學好聲樂的首要問題。一般來說歌唱的音高不準確,大致有兩方面的因素:

其一,由於耳音的聽辨能力較差,沒有正確的音高概念,唱走調了自己也沒有感覺到,這樣的訓練的難度很大;

其二,是在歌唱過程中偶爾出現音的偏高或偏低現象,而且大多是在半音以內,往往給聽眾帶來不舒服的感覺。

這樣的現象在聲樂初學者身上較易出現。我認為這種情況主要是由於歌唱的技巧掌握得不夠好,以及生理和心理的狀態等因素的影響所造成的。下面我就針對這種情況做詳細的分析。

一、歌唱技巧是造成音準問題的關鍵歌唱是以人的身體為樂器,以氣息為動力源泉,經身體各部協調地工作,振動共鳴腔體而產生的。歌唱技巧掌握運用得不自如,會直接造成音準問題。其中,氣息是影響歌唱音準的關鍵所在。聲音的延續、流動,靠的是氣息的支持。在歌唱的吸氣、氣息支持、呼氣等一系列動作的過程中,如果處理得不恰當,就會直接影響到音準。如:唱得過響,而氣息支持得不夠,就會使音偏低;氣息吸得過滿,給氣過猛,氣僵,流動性不好,也會使唱音偏高,音色尖亮,無法靈活地控制音準。這樣由於求知心切,對語言理解有偏差,動作做得不到位或誇張,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習的效果。

歌唱不同於平常的講話,歌唱狀態的形成靠的是正確的、恰當的吸氣動作,要比平常的講話吸氣稍誇張一些、通過吸氣打開鼻腔、胸腔、頭腔,改變了原來的身體狀態,形成良好的共鳴腔體。但不能過於今張地吸氣,這樣會使多餘的氣吸進胸腔,使胸填實低化從而束縛了發聲器官,使歌者不能準確地控制音準。也不能吸氣不足,使聲音得不到氣息有利地控制,從而出現聲音偏低或聲音不穩定的現象。

相比較吸氣而言,氣息的支持與控制難度就大得多了,吸氣只是具備歌唱的基本狀態,而產生的音色、力度控制、情感表現等方面,就完全依賴於氣息的運行。歌唱時要把氣息想像成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大樹的根要很深,源源不斷地呼出,支撐著歌唱所需要的氣流,同時也支撐著胸腔的擴張由於氣息支撐不足而導致氣根上跑,胸腔出現下塌、偶化,就會使發聲器官變形,產生音不準的現象。氣息的支持是靠橫膈膜和腹壁的肌肉力量,平時要多加強這方面的訓練,養成良好的歌唱習慣。教師在教學中應著重加強學生的氣息控制能力的訓練,適當地選擇演唱曲目。

另外,在唱高音時,會有音偏高,或起音準確,在聲音延長時便會逐漸偏高,這是由於用力不恰當,使聲帶振動頻率加快,致使喉部肌肉用力過大,喉位也無法控制隨之上移,就必然產生音偏高的現象。對於這個問題,歌唱者一定要有耐心,細細地體會其中的細微變化,通過練習培養喉頭的穩定性,在音的高低變化時喉位儘量保持不動,依靠氣息和共鳴腔體的調節掌握歌曲的音高變化,使聲音平穩流暢。

除氣息以外,音準問題與歌者共鳴腔體的調節也有很大的關係,過分尖細的或缺乏低泛音的嗓音可能使音感偏高。反之,缺乏高泛音空洞的嗓音也可能給人以音偏低的感覺。

在歌唱中還有一些朋友,常在換聲點附近出現偏高或偏低的現象。這主要由於歌者還不能自如地調節聲區,沒能熟練地掌握轉換換聲區的技巧。總之,在還沒有自如地掌握和運用氣息、共鳴腔體、振源體,並把它們恰當地協調成一個整體之前,出現音準問題不足為奇,在經過認真刻苦的訓練後,這些問題會迎刃而解。

二、生理和心理的因素也可以影響音準,歌者的身體狀況和情緒也會直接影響到音準。人的任何活動都是在心理調節下進行的,心理活動直接關係到人的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歌者不但要掌握良好的歌唱技術,還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準備。有些朋友在舞台下面演唱得很自如,但是站到舞台上就會大打折扣,在聲音上判若兩人,甚至出現音準問題。這是由於心理過於緊張,心跳加快,氣息也浮上來,很難控制身體的各器官和諧地運動,易造成聲音偏高的現象。相反在情緒壓抑、低落的時候,歌唱的各發聲器官不夠積極,處於消極狀態,而使音產生偏低的現象。

一個好的演唱者除應較好地掌握髮聲訓練的技巧外、還需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只有兩者較好地結合統一時,才能做到在演唱上大方得體、自然流暢,才能達到歌唱的完美境界,把聽眾帶入歌曲的情境中。在聲樂中要注重歌唱慾望的培養,在輕鬆、自信、愉快的狀態下學習,我認為通過表演技巧與藝術修養的不斷提高,舞台經驗的逐步積累,大家會對自己的演唱充滿信心,那麼音準問題也將不再成為我們聲樂學習中的困惑了。

參考文獻

李維渤.聲樂訓練中有關音樂修養的幾個問題,中央音樂學學報.1990年第一期.

樂雁.歌唱的音準.音樂教育.1999年第四期

關注公眾號:wyxcg8 每天送你一篇實用、有效的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