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思源
2019年11月15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學是什麼」系列講座第四講在考古樓A座101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董新林研究員以「遼上京城市考古的發掘理念與方法」進行了精彩講演。講座內容主要分為城市考古的概述、遼上京遺址考古發掘實踐和做好城市考古的幾點思考三個方面。
主講人董新林老師
一、國內城市考古研究概述
董新林研究員認為,城市考古概念存在提出、發展和確立的過程。徐苹芳先生於1988年撰寫《元大都樞密院址考》一文,該文首次明確提出了城市考古的概念。此後,徐苹芳先生和宿白先生從不同的角度對歷史時期城市考古進行了一些具有指導性的論述,完善了「古今重疊型城市考古」的研究方法。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研究生在他們的指導下,進行了為數可觀的「古今重疊型城市考古」研究。杭侃教授於2011年年底對宿白和徐苹芳先生的「古今重疊型城市考古」研究方法進行了初步的梳理,他的梳理對地方考古工作者起到了啟發和指導的作用。2016年11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辦了「城市考古與考古遺產保護學術研討會」,該會議標誌了城市考古概念的確立。國家文物局宋新潮副局長在會上做了題為《關於城市考古的幾個問題》的重要講話,對城市考古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標準。2017年,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內蒙古巴林左旗遼上京遺址舉辦「城市考古專題研修班」,該研修班在國內學術界產生了很好的反響。
在梳理了孫華教授、宋新潮副局長對城市考古的定義之後,董新林研究員提出了自己對城市考古的定義:城市考古是用考古學方法,對古代城市及其相關遺存等進行的考古發掘與研究。目的是搞清古代城市的布局和沿革,探討城市規劃理念,揭示古代城市的起源、發展和演變規律。
城市考古的定義
董新林研究員認為,中國古代城市有五個發展階段和兩個特點。五個階段分別是初期、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兩個特點指政治性和規劃性。
董新林研究員還闡述了城市考古的方法論問題。他認為,城市考古以考古地層學和類型學為主要理論,其基本方法是:在對古代城市進行全面考古調查和勘探的基礎上,圍繞古代城市的形制布局和歷史沿革,進行有計劃的考古發掘,對城市遺存中的關鍵節點或其局部進行重點解剖,並結合歷史文獻等資料,來研究古代人類規劃和營建城市的過程及其體現的社會史。城市考古按照古代城市沿革情況和保存狀態的不同,可分為「古今重疊型城址」和「荒野型城址」兩類,遼上京遺址屬於「荒野型城址」。
二、遼上京遺址考古發掘實踐
董新林研究員分工作背景和課題設置、工作目標和工作路徑、發掘前的工作準備、精耕細作的考古發掘、關鍵性解剖發掘、多維度的考古資料信息記錄、多學科合作的立體研究和大遺址保護這八個步驟,系統介紹了遼上京遺址城市考古工作的情況。
第一步是工作背景和課題設置。在工作背景部分,董新林研究員介紹了契丹遼帝國的主要時限和疆域範圍,認為契丹遼帝國開啟了中國的第二次南北朝時期。在課題設置上,遼上京遺址考古發掘是配合大遺址保護進行的。在此基礎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二工作隊和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建了遼上京考古隊。
第二步是工作目標和工作路徑。圍繞上述的課題設置,遼上京考古隊設立了摸清城市布局和沿革、探索都城制度和進行大遺址保護三個主要工作目標。工作路徑是,立足考古鑽探、試掘和發掘,將考古發現與歷史文獻相結合,並開展遼上京與漢唐宋元等都城的比較研究。
第三步是發掘前的工作準備。這包括人員準備、文獻準備和測量準備三個方面。人員準備上,遼上京考古隊組建了多學科團隊,隊伍由考古專業人員、古建築學者、遺產保護學者和其他相關學者構成。在文獻準備中,考古隊對文獻中上京城的興廢經歷、營建和布局,以及遼上京以往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工作進行了詳細梳理。測量準備包括製作矢量測繪圖,收集歷代地形圖和實測圖以及航空、衛星照片等部分。
遼上京的測量準備
第四步和第五步是進行精耕細作的考古發掘和關鍵性的解剖發掘。經過考古勘探、試掘、一般發掘和重點解剖的層層推進後,遼上京遺址考古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包括重要的考古發現和遼上京城市考古研究的新認識。歷年考古工作包括皇城西門遺址(2011),皇城西山坡佛寺遺址(2012),遼上京皇城遺址考古勘探和發掘(2013),宮城牆和宮城西門遺址考古發掘(2014),皇城東門、宮城東門、宮城一號院遺址考古發掘(2015),宮城南門遺址等的考古發掘(2016),宮城內建築基址考古發掘(2017),一號建築基址考古發掘(2018),宮城內建築基址考古發掘(2019)。董新林研究員對遼上京城址歷年的考古工作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並分城市的布局和沿革兩方面,概括了近年遼上京遺址考古工作的主要成果。城市布局方面的成果包括:對遼上京宮城的新認知、首次發現並確認東向軸線布局、遼上京皇城的朝向為東向、西山坡遺址的性質為佛寺塔基和確認主要路網和護城壕。城市沿革方面的成果包括:關於遼金兩代城址沿革、遼代早晚城址沿革的認識和遺物年代序列的初步建立。
第六步是多維度的考古資料信息記錄。遼上京考古的記錄手段包括全面收集遺物、詳細撰寫發掘日記和記錄、多角度科學真實的相機攝影資料、科學測量繪圖、飛機全景照片、三維影像記錄、攝像資料和各類特殊標本的採集等。
第七步是多學科合作的立體研究。董新林研究員強調,田野考古發掘是研究的根本,但同時還要以此為基礎,進行多學科合作的立體研究。例如,三維影像的重建、出土泥塑像的修復、環境考古研究等。
第八步是大遺址保護。我們在發掘大遺址的同時,要做好保護工作。這有利於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以及進一步工作的進行。
精耕細作的考古發掘(宮城東門遺址)
三、做好城市考古的幾點思考
董新林研究員認為,要做好城市考古,考古領隊的職業素養是非常重要的。他將考古領隊的職業素質概括為「七個要」和「六原則」。「七個要」包括:要有一個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要有宏觀視野和良好的課題意識,要有紮實的考古學基礎,過硬的考古發掘技能,要有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要有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要有吃苦耐勞、甘於寂寞、勇於奉獻的精神,要有大遺址保護、文物保護和社會責任感。「六原則」包括:考古領隊的「良心」、工作理念統領全局、態度決定工作質量、精耕細作和無愧我心、資料信息決定成敗、遺址保護高於一切。
除了領隊的素養外,做好城市考古還有以下要點:繼承優良傳統,不斷探索創新;精心組建團隊,促進交流合作;做好規劃計劃,確保工作有序推進;堅持城市考古在田野發掘中的「精耕細作」和「關鍵性解剖」;處理好傳統手段與新技術之間的關係;及時整理髮掘材料,秉持發掘和研究互相促進的理念;積極參與並推動地方政府加強對大遺址的保護;注重公眾考古和弘揚契丹遼文化的宣傳工作。
現場聽眾
最後,董新林研究員歡迎同學們去遼上京遺址參觀、學習,並期望更多的年輕學子能夠投身到城市考古的工作當中。(作者:陳思源 攝影:王正原)
(原文標題:考古學是什麼系列講座(四)丨 紀要:遼上京城市考古的發掘理念與方法 圖文轉自:「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公眾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JZnGDG8BMH2_cNUgTe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