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德,一個「拆」出來的都市神話

2019-05-27     廣州直通車

老話說得好

嫁個獵德佬,日日數錢數到老

曾經,廣州的獵德村是廣州天河最窮的城中村,然而到了現在,在獵德村隨便找個保安,也許都可能是個千萬富翁。這並不是笑話,它真實發生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它來自於廣州。

曾經天河最窮村

在舊時的獵德,那一片片密不透風的「握手樓」和又黑又臭的河涌基本是其對外人的印象。早期的獵德居民對村其實並不滿意,抱怨這條村窮里吧唧,並且縮在江邊位置不好。像石牌村、冼村靠著黃埔大道,交通便利經濟發展好。

對於當時的本地人來說,大部分的想法都是,努力掙錢,然後攢夠錢了,去外面買間房,就再也不用住在這裡。

華麗的逆襲

轉機出現在1992年,當時廣州開始為珠江新城徵用土地,在當時土地利用價值不高的獵德村被提上了改造議程。魚塘、林地、菜地等生產用地被先後徵用,而村民每人能獲得5萬元征地補償款。

到了2007年5月獵德村宣布啟動城中村改造,成為廣州市首個整體改造的城中村。之後便建起了如今廣州最重要的CBD珠江新城地區,高樓大廈在這裡如春筍般建起,就連廣州地鐵也在這裡建立了獵德站。

在此次的改造中,許多村民在珠江新城分得多套回遷房,一夜間身家翻倍。當然具體有多少,無人透露,不過也有人算過一筆帳:獵德村村民大部分都有10套房以上,最好的有20多套,除了留一套自住,基本一年可以光收租金就差不多幾十萬元了。而對於那些有二三十套的大戶來說,一年租金收入甚至可近百萬元,是名副其實的真「富豪」。

拆遷造就的「拆一代」和「拆二代」們

獵德村的「拆一代」的年紀大概是四五十歲以上,相比較同齡人,他們已經提前進入退休生活。對於這些村民來說,其平時每日除了打理出租屋外,大部分時間都打發在喝茶聊天打麻將上。

而對於對於年輕力壯的「拆二代」,因為沒有的經濟壓力,大部分人更希望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對於他們來說,薪酬並不是他們需要考慮的,他們更加在意工作是否加班,離家否是夠近。

曾經有個段子,說有個在事業單位上班的小伙子 每天開一輛奔馳上班,領導說他太張揚了。他換了一輛奧迪,領導還是覺得他太高調了,跟他談。後來他換了一輛寶馬,領導說他總是豪車出入對單位形象影響不好的。他說:這是我家最便宜的一輛車了。。。。後來他離職了,他上班的原因純粹是因為他家人覺得他太閒,給他找了一份事業單位的活,朝九晚五簽到打卡就好。

不過對於上進打拚的拆二代來說,獵德村民的身份有時候反而會成為他們抹不掉的一個標籤,就像他在面對媒體採訪時自己說的:面對外人詢問自己是哪人時,我都會刻意忽略獵德這兩個字。

這就是廣州這座城市的神話,並且這個神話還在繼續,為了推進本地城市化進程,目前已經有很多的城中村改造被提上了日程,下一個神話又是誰呢?

是冼村?楊箕村?林和村?還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J9bzM2wB8g2yegNDdOo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