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中四才子,分別是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禎卿,他們出生在同一時期(明朝成化、正德年間),長期生活在江南(吳中),在明朝前七子之前,數他們四人最才華橫溢,因此人們將此四人合稱吳中四才子。四才子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人生(主要指仕途)都不怎麼順利。
唐伯虎
唐寅,字伯虎,出生在商人世家,他天資聰穎,16歲便以第一名的好成績中秀才,後又中解元,第二年進京參加會試,卻因捲入受賄案,遭到牽連,被貶浙江,唐伯虎覺得這是一種恥辱,於是辭官不就,整日借酒澆愁,成了一名桀驁不馴的風流才子。
後來依附於寧王門下,結果這寧王狼子野心,企圖謀反,聰明的唐伯虎發現了寧王的意圖,裝瘋賣傻逃過一劫。
心灰意冷的唐伯虎從此隱居在桃花塢,賣畫為生,他的仕女圖、山水畫名噪一時,晚年一心向佛,將桃花塢改名為桃花庵,寫下了《桃花庵歌》一詩,這是唐伯虎最出名、文學成就最高的詩作之一,詩中「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一句,也許正是唐伯虎心灰意冷後的自我寫照。
嘉靖二年去世,享年54歲。
被譽為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可能也是四大才子裡面命運最悲慘的一位了。
祝枝山
祝允明,號枝山,天生右手六指,自號「枝指生」。寫得一手狂草,深得懷素、米芾真傳,與唐伯虎的畫齊名,時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說。
他7歲中秀才、32歲中舉人,官至興寧知縣、應天府通判,但由於生性桀驁豁達,看不慣官場的腐敗之風,於是辭官回鄉,結交了許多朋友,借酒澆愁以發泄心中的惆悵,這一點與唐伯虎十分相似。
據一些民間野史傳聞,祝枝山這個人不僅才華橫溢,而且十分幽默、不拘小節,頗有名士之風,因此後世也有許多文學作品是根據他的趣聞改編而來,當然了,有他的地方必然有唐伯虎老哥。
文徵明
征明是字,以字行,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此人為人謙和而性情耿介,寧王曾經想請他輔佐自己,因文徵明看破了他的野心,故而託病不往。正德年間官至翰林待詔,也因為不願意屈身事權貴,不久便辭官還鄉。
文徵明擅詩文、擅書畫,可謂全才,他的詩文書畫時稱四絕,又是吳門畫派的創始人,一手小楷更是一絕,如今還有許多小楷愛好者學習文徵明。最了不起的事,文徵明是四大才子中最長壽的,活了89歲,而他在如此高齡,還能寫字,而且筆筆公工整,一點也看不出老態。
徐禎卿
四大才子中,徐禎卿的名氣最小,第一個因為他確實長得丑,想當年明明考中了進士,卻因為長相不過關,而被翰林拒之門外,只能當了個大理左寺副。而且這一路也不順暢,處處遭人排擠,最終在鬱鬱不樂中去世,年僅32歲——這個年紀祝枝山才中舉。
另一個原因是徐禎卿和其他三才子有些不一樣,他雖是吳中人,但中舉後長期在京城,吳中留下的痕跡很少。
第三個原因是,徐禎卿和其他三位相比,他是前七子之一,而且其他三位詩詞書畫都精通,但徐禎卿在書畫方面的造詣,相對較低。
大概也是由於徐禎卿的這些「格格不入」,所以後世在創作娛樂作品的時候,往往以徐禎卿為原型,塑造一個瀟洒帥氣的周文賓,來替代徐禎卿本人。畢竟風流才子,人們對風流的第一印象,肯定要長得帥才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J0nVS3IBd4Bm1__YYcw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