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9則經典哲理寓言,教導後人要磨礪堅強的意志

2019-11-22     語文夢工廠

·不受嗟來之食·

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禮記·檀弓》

春秋時期,有一年,齊國發生了旱災,莊稼都枯死了,窮苦的百姓沒有糧食吃,一個個都餓得頭昏眼花,快要死了,而富人家的糧倉里卻堆滿了糧食。

有一個富人名叫黔敖,看著窮人一個個餓得東倒西歪的樣子,幸災樂禍,想戲弄一下這些災民。黔敖故意把窩窩頭擺在路邊。每當有饑民走來,他就傲慢地吆喝道:「叫花子,給你吃吧!」然後把窩頭扔在地上滾出去很遠,看著饑民們爬過去撿。自己便在一旁哈哈大笑。不一會兒,遠處走過來一個瘦骨嶙峋的饑民,只見他破衣爛衫,蓬頭垢面,十分狼狽。他已經好幾天沒吃東西了,走起路來搖搖晃晃的。

黔敖看見這個饑民的模樣,特意拿了兩個窩窩頭,還盛了一碗湯,對著這個饑民大聲叫道:「喂,過來吃!」饑民沒有理他。黔敖又叫道:「嗟,聽到沒有?給你吃的!」只見那饑民突然精神振作起來,瞪眼看著黔敖說:「收起你的食物!我寧願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

黔敖萬萬沒料到,在飢餓面前居然還有人能保持尊嚴。他滿面羞慚,一時說不出話來。

【名家典籍】

《禮》即《禮記》,是儒家五經《詩》《書》《禮》《易》《春秋》之一 。三禮是指《周禮》《儀禮》《禮記》。

【慧言箴語】

做人要有骨氣,人窮志不短。我們可以接受善意的幫助,但絕不能低三下四地接受別人的施捨。

·紀昌學射箭·

紀昌者,又學射于飛衛。飛衛曰:「爾先學不瞬,而後可言射矣。」二年後,雖錐末倒眥,而不瞬也。飛衛曰:「必學視而後可。視小如大,視微如著。」昌以氂懸虱於牖,南面而望之。飛衛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列子《列子·湯問》

甘蠅是古代著名的射箭高手。他只要一拉弓,將箭射向野獸,野獸就會應聲而倒;將箭射向天空飛翔著的飛鳥,飛鳥就會頃刻間從空中墜落下來。甘蠅的弟子飛衛勤學苦練,本領在師父之上。有個叫紀昌的人要拜飛衛為師。飛衛對紀昌說:「你先要練習在任何情況下都不眨眼,等你練好了這個本領再來跟我學射箭。」

紀昌回到家後,每當妻子織布的時候,他就躺在織布機下,兩眼一眨不眨地盯著穿來穿去的梭子看。苦練了兩年後,紀昌終於練好了這個功夫。

他去拜見飛衛時,飛衛說:「這還不行,除了有不眨眼的本領,還要有能看的本領,要能把小的東西看得很大、很清楚。等你學會了這個本領再來見我。」

紀昌回到家,用一根牛尾毛拴了一個虱子,掛在窗口,每天都盯著它看,從不間斷。三年過去了,他竟然能把一個虱子看得跟車輪一樣大。看其他物體時,也都能把它們看得很大。紀昌拿來一張弓,搭上箭,向虱子射去,箭正好從虱子正中間穿過去,而掛虱子的牛尾毛卻沒有斷。

紀昌連忙去找飛衛。飛衛高興地說:「你已經學會射箭了。」

【慧言箴語】

要學好本領,必須苦練基本功,並且持之以恆。只有堅持不懈地練習,才能學有所成。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列子·湯問》

古時候有個年近九十的老漢,平時不愛多說話,總是悶著頭做自己的事情,因此人們叫他愚公。

愚公生活的地方很閉塞,因為太行和王屋這兩座大山隔斷了交通,給人們帶來了很多不便。

有一天,愚公萌生了一個想法。他想把這兩座大山挖平,以方便鄉親們的出行。他召集全家說:「我想和你們一起挖平那兩座大山,你們願意嗎?」家人沒有反對,只有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把挖下來的土石放到哪裡去呢?」愚公說:「把它們扔到渤海的邊上。」

於是他率領三個兒孫,挑著擔子開始了他們的計劃。他們敲鑿石頭,挖掘泥土,用畚箕向渤海的邊上運去。

鄰居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也蹦蹦跳跳地來幫他們運土石。

因為距離渤海很遠,他們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往返一趟。

同村有個頭腦精明的老頭,人家都叫他智叟。智叟見愚公這麼賣力,不禁嘲笑說:「你太愚蠢了。都是快死的人了,何必浪費力氣挖土石呢?」愚公說:「你思想太頑固,連孤兒寡婦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一代代延續下去,是沒有窮盡的。而山卻一天天變小,還愁挖不平嗎?」智叟無言以對了。

天帝被愚公的誠心和毅力感動了,派了兩個神仙背走了那兩座大山——愚公的願望成真了。

【名家典籍】

列子主張擺脫人世間貴賤、名利的羈絆,順應大道,淡泊名利,清靜修道。

【慧言箴語】

愚公面對困難毫不退縮、堅持不懈的精神啟發我們,無論多麼困難的事情,只要有恆心、有毅力,就有可能成功。

知識連結

五嶽是華夏名山之首,是遠古山神崇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封禪相結合的產物,以象徵中華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聞天下。五嶽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分別以雄、險、奇、峻、秀聞名。其中,東嶽泰山被尊為五嶽之首,號稱「天下第一山」,被視為崇高、神聖的象徵,有「五嶽獨尊」之說。

·子罕不受玉·

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後使復其所。

——左丘明《左傳·襄公十五年》

春秋時期,一個鄉民獲得了一塊璞玉,拿去獻給宋國的大夫子罕。子罕拒不接受。鄉民說:「這可是一件寶玉呀,我是請玉工鑑定過,才敢進獻給您的!」子罕說:「你把美玉當作寶物,我卻把不貪婪當作寶物。如果你把玉給了我,我們兩人就都喪失了寶物,不如各自保留寶物吧。」

【慧言箴語】

璞玉雖寶貴,但一個人高尚廉潔的品質、抵制財富誘惑的意志更寶貴。

·和氏璧·

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

——韓非《韓非子·和氏》

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人。一次,他在山中得到了一塊尚未雕琢的璞玉,便拿著這塊璞玉去進獻給楚厲王。楚厲王叫玉匠鑑定這塊璞玉。玉匠看了以後對厲王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聽完,勃然大怒,以為卞和故意欺騙他,就下令砍掉了他的左腳。卞和忍痛含冤離去。

厲王死了以後,武王繼位。卞和又帶著那塊璞玉去獻給武王。武王也找來玉匠鑑定那塊璞玉。可玉匠仍說它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武王也很氣憤,下令砍掉了卞和的右腳。

武王死了以後,文王繼位。卞和來到楚山腳下,抱著那塊璞玉痛哭起來。他一連哭了三天三夜,淚水都哭乾了,眼裡流出了血。文王知道了這件事後,派了一個差官去了解情況。差官問卞和:「天下受砍腳之刑的人很多,為什麼唯獨你長期悲痛不已呢?」卞和說:「我傷心並不是因為腳被砍斷。我痛心的是寶玉被人說成是普通石頭;我忠心耿耿卻被當成騙子。」

文王聽了差官的彙報以後,又找玉匠來鑑定那塊璞玉。這一次,玉匠用鑿子敲掉了璞的表層,得到了一塊潔白無瑕的美玉。文王便命玉匠把這個稀世罕見的玉石雕琢成璧,並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和氏璧」,用以昭示卞和的膽識與忠貞。

【慧言箴語】

卞和赤膽忠心,忠貞不渝。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的意志堅強如鋼,從不輕言放棄。

·列子家貧·

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聞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樂,今有飢色。君過而遺先生食,先生不受,豈不命邪!」子列子笑謂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莊子《莊子·雜篇》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列子,生活很貧困,家中經常缺衣少食。

有一次,列子家又沒有糧食吃了,便帶著妻子上山挖野菜充飢。夫妻二人都面黃肌瘦,走起路來身體都搖晃了。

有人聽說了這件事,就對鄭國的上卿子陽說:「列子是一位很有品德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國家卻遭受了貧困,一定是你不喜歡賢達的士人吧?」子陽很想得到一個重視賢士的名聲,就立即派官吏給列子送去了一車的糧食。

列子見到送糧的官吏,問明了原因後,再三辭謝,卻沒有接受子陽的饋贈。送糧的官吏只得把糧食又帶了回去。

官吏走後,列子的妻子埋怨他道:「我聽說給有道義的人當妻子,都能夠享盡逸樂,可是如今我卻面有飢色。子陽瞧得起你,才會贈送糧食給你,你為什麼不接受呢,難道是命里註定要忍飢挨餓嗎!」

列子說:「鄭相子陽並不是真正了解我。他是聽到別人的談論,才派人贈送我糧食的。如果有一天,他想加罪於我,也一定會憑藉別人的言論。況且,接受別人的東西後,在人家有難時袖手旁觀,那是不道義的;如果以死報效一個沒有道義的人,更是不道義啊。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

【慧言箴語】

即使身處逆境,也要遵守自己的原則和立場,不可貪圖不義之人的不義之財,失掉做人的道義和操守。

·岑鼎·

昔齊攻魯,求其岑鼎。魯侯偽獻他鼎而請盟焉。齊侯不信,曰:「若柳季雲是,則請受之。」魯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為國,信者亦臣之國,今欲破臣之國,全君之國,臣所難。」魯侯乃獻岑鼎。

——左丘明《國語》

春秋時,魯國有個寶貝,叫岑鼎。這隻岑鼎形體巨大,氣勢宏偉雄壯,鼎身上鑄有精緻絕美的花紋,堪稱鬼斧神工之作。看到它的人沒有一個不讚不絕口的。魯國的國君更是非常珍愛岑鼎,把它看作鎮國之寶。

當時,與魯國相鄰的齊國國力強盛,經濟和軍事力量都在魯國之上。齊國為擴張領土,向魯國發起了聲勢浩大的進攻。魯國剛一發兵抵擋,就被打敗。魯國國君只得派出使者,向齊國求和,但是齊國的條件是:魯國必須獻上岑鼎以示誠意,否則就不退兵。

魯國國君捨不得把珍貴的岑鼎獻出去,可是又不敢不答應。正在左右為難之際,一個大臣出了個主意,說:「齊國人並沒有親眼見過岑鼎,我們何不獻一個假鼎,矇混過關呢?這樣既能使齊國退兵,又會不失掉寶貝,難道不是個兩全之策嗎?」「妙啊!」魯國國君聽後頓時眉開眼笑,拍手稱是,說:「就照你說的辦!」

於是,魯國國君命人暗中做了一隻假岑鼎,獻給了齊國。

齊國國君得了鼎,左看右看,自言自語道:「這鼎雖稱得上巧奪天工,但並不如傳說中那樣精美。我雖早就耳聞這隻鼎的美妙絕倫,卻不曾親眼見過。魯國會不會拿假鼎來騙我呢?」於是齊國國君把臣子們叫來,說:「用什麼方法才能鑑別鼎的真偽呢?如果這是假鼎,不僅我受到了愚弄,整個齊國的國威都會大大受損。你們可有什麼好辦法嗎?」有個大臣說:「我聽說魯國有個叫柳季的人。他為人很誠實,生平從未說過假話,一直以講信用而被人稱道。我們就讓魯國國君把柳季派來,問問他這鼎是真是假。若他說這隻鼎是真的,那我們就不用再懷疑了。」齊國國君同意了,派人把這個信息傳達給了魯國國君。

魯國國君把柳季請來,把事情告訴了他,並對他說:「請你破一回例,說一次假話,以保全我們魯國的寶物。如果你肯這麼做的話,我一定會重賞你。」柳季沉思了半晌,嚴肅地回答道:「您把岑鼎當作最重要的東西,而我則把信用看得比寶物還重要。它是我立身處世的根本,是我做人必須堅持的原則。現在您讓我失去做人的品質,來換取您的寶物,我做不到!」魯國國君聽了他這一番義正詞嚴的話,雖然很生氣,但也無可奈何,最終把真岑鼎獻給了齊國。

【名家典籍】

《國語》是雜記西周以及春秋時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的人物、事跡、言論的國別史。

【慧言箴語】

誠實守信是無價的,任何珍寶都不能和它相比。做人一定要以誠信為本,即便在強權面前,也不能放棄原則。

·不食盜食·

東方有士焉,曰爰旌目。將有適也,而餓於道,狐父之盜曰丘,見而下壺餐以哺之。爰旌目曰:「嘻!汝非盜邪?胡為而食我!吾義不食子之食也!」兩手據地而吐之,不出,喀喀然伏地而死。

——呂不韋《呂氏春秋·介立》

東方有一個名叫爰旌目的人。一次他要到遠方去,可在趕路途中卻餓倒了,只有一息尚存。狐父有一個叫丘的強盜,見爰旌目餓倒在地上,就拿來了一些湯水喂他吃。

爰旌目吃了幾口後,慢慢睜開眼睛,問:「你是誰?」

丘說:「我是狐父人,名字叫丘。」

愛旌目說:「你不就是那個人人憎惡的強盜嗎?我是個遵守道義的人,不吃強盜之食!」說罷,他兩手撐在地上用力嘔吐。嘔吐不出來,他便急促地咳了幾聲就栽倒在地上,死了。

【慧言箴語】

爰旌目寧願餓死也不吃強盜的食物。他在飢餓面前仍能堅守道義的做法,令人尊敬。其實,守住精神就是守住生命。

·孟賁不易勇·

人謂孟賁曰:「生乎?勇乎?」曰:「勇。」「貴乎?勇乎?」曰:「勇。」 「富乎?勇乎?」曰:「勇。」

——屍佼《屍子校正》

孟賁是戰國時代的一位驍勇之士。他在戰場上總是勇往直前,所向披靡,令敵人聞風喪膽。

有人問孟賁:「生命與勇敢相比,您認為哪一個更重要呢?」

孟賁不假思索地回答說:「當然是勇敢!」

「那麼,顯赫的官位與勇敢作比較,你認為哪一個重要呢?」

「還是勇敢!」孟賁的回答斬釘截鐵。

「若用萬貫家財與勇敢相比,你選擇什麼呢?」

孟賁毫不遲疑地回答:「勇敢!」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生命、官職、財富是極其寶貴而又難以得到的東西;可是在孟賁眼中,它們都不能跟人的勇敢相比。孟賁面對各種誘惑,還能堅持自己的原則,這種精神是多麼可貴啊!

【慧言箴語】

一個人的生命中最寶貴的是人格、品行,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應該堅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J-m7kW4BMH2_cNUg_6fw.html





名家構思拾趣

2020-01-31










楹聯趣話8則

2020-01-19



勵志語錄100句

2020-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