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娃就醫時,父母要做好3件事,可以幫助醫生診斷更準確!

2020-08-18     育兒小香

原標題:帶娃就醫時,父母要做好3件事,可以幫助醫生診斷更準確!

本期分享的內容是:帶娃就醫時,父母要做好這3件事,可以幫助醫生診斷更準確!

周末的兒科門診,永遠那麼的人滿為患,診室里的小病人一個接一個,看診就這麼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你可能也會對下面這樣的對話感到熟悉 :

醫生,我家寶寶發熱了,您快給看看怎麼了?」

哦,什麼時候開始發熱的啊?

哎喲,我也不記得了。估計2天了吧!

體溫最高到過多少度啊?有沒有吃過什麼藥呢?

不好意思啊,醫生,我這幾天不在家,都是孩子外婆帶的。

然後你一臉茫然!

醫生,我家寶寶咳嗽了,您給看看吃什麼藥比較好?

咳嗽呀,那時間有多久啦?之前有沒有感冒啊?

好像有過吧,具體也不記得了。

小寶寶是怎麼咳嗽的啊?比如每次大概幾聲,白天厲害還是晚上厲害!

醫生,平時都是她奶奶帶的,其實我也不是很清楚。

再次一臉茫然!

這在平時的看診過程中,非常常見的。總是有很多人如此高看醫生,總覺得只要醫生聽一聽,看一看,再順帶查個血什麼的,就馬上能診斷出個所以然來。

其實,在看病過程中,病史提供的越詳細,越能幫助醫生更好地判斷病情。所以,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帶娃看病,一份帶娃就醫指南,做好了,醫生診斷更準確!

1、準備好詳細的病史

在兒科就診時,病史主要會涉及到「既往病史」和「現病史」。

既往病史呢,就是寶寶以前有沒有生過什麼病。醫生會根據以前生病的情況對這一次的生病情況做出一個判斷,看看兩次之間是不是存在什麼聯繫。

現病史,就是這一次生病時候的情況。包括疾病開始出現的時間、持續的時間、症狀的變化、是否用過藥物和經過其他醫生的治療等等。在看病之前,這些都要做到心裡有數,有些比較複雜的可以用紙條記下來。比如發熱,家長們就可以按照這個模式來進行記錄:

孩子什麼時候出現的發熱

孩子多久測量一次體溫

體溫是多少度

做了什麼處理

這樣,在就診的時候,醫生就會根據發熱的熱勢、熱度做出一個更好的判斷。

同時,如果家裡有好幾撥人在照顧,比如這幾天奶奶、過幾天外婆、白天爺爺帶、晚上媽媽帶,一定要做好交班,至少帶來看病的那位得知道詳細的過程。不然的話,如果病情都交代不清楚,醫生也是兩眼一抹黑啊!

2、辦一張醫保卡

這一點真的很重要啊!孩子一出生,家長們一定要記得先給寶寶辦好醫保卡啊!可以跟著父母在單位辦,也可以在戶口所在地鄉鎮或者街道辦。這樣,孩子就有一張固定的就診卡了!而就診卡,會帶來兩個好處。

首先,現在很多醫院實行電子病歷,認卡不認人。很多人沒有醫保卡,就只能在看病的時候臨時辦一張「診療卡」,看完之後呢,診療卡隨手一扔,下次就診的時候又得再重新辦理一張。這樣一來,所有既往的診療記錄全都沒了!而醫保卡,可以將你這一輩子所有的記錄都保留著。

其次,就是節省時間。很多醫院都推出了自助挂號窗口,相對於排成長龍的人工窗口,自助挂號機那叫一個快啊!但是,問題來了,自助挂號機的挂號的時候,只能用醫保卡!

3、不要恐嚇小朋友

在看診的時候,同樣的檢查,小朋友的配合程度可是天差地別的。有些小朋友從頭到尾非常配合,簡直毫不費力!而有些孩子一看到白大褂的醫生就開始哭,一直到出門還在哭。這樣醫生也很難能夠診斷。

這是為什麼呢?

很簡單啊,很多家長都在給小朋友灌輸一個概念:

你不聽話就會生病 生病了就要看醫生 看醫生就要打針吃藥 吃藥很苦 打針很痛

你這麼一說,誰還高興來看醫生啊!在小朋友眼裡,醫生叔叔、護士阿姨,簡直是妖魔猛獸啊!

所以,在看病之前,我們一方面可以告訴小朋友來醫院是做什麼;但同時,也要鼓勵小朋友,即便抽血、打針會有點疼,但是我們是勇敢的寶寶。而且,只要打完針,病就好啦!

記住,千萬別騙小朋友一點不疼,吃藥也別告訴他一點也不苦。哄騙只能成功一次,沒有人會上當2次,小朋友也不傻。

所以,帶娃就醫時,父母要做好這3件事,可以幫助醫生診斷更準確!也只有這樣,就醫才能夠事半功倍!希望父母都能夠明白!

好了,本期分享的內容就到這裡了,歡迎關注、留言,陪你一起成長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IvMoBHQBd8y1i3sJ2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