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同事在某東上購置空調,事前做了份詳細的品牌產品優劣勢,及價格優惠等清單。
本來特激動想與朋友分享戰績,傳授經驗,結果換來的是不屑與暗諷。
「你花那麼多時間就為了省這點錢?不值得!」
她這個朋友是英語專業的,在一個輔導機構做小學英語老師,一個月收入也就1w多,前些日子我這邊有個翻譯的活兒在找人,同事推薦給這個朋友。
這個朋友立馬就拒絕了,說:「這種小錢,不值得賺,浪費時間」。
小錢不值得賺,也不值得省,其實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觀點。
他們鼓吹的就是這一件事情:錢是掙來的,不是省來的。更極端的會說: 「越省錢越窮,會花才會賺」、「掙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花錢」。
很多勵志書和營銷號都這麼說,所以你就這麼做了。
但其實沒有省錢的你,有變得更富有了嗎?
這裡面到底是什麼東西不對呢?
你究竟是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還是活成了營銷號想要你活成的樣子?
我朋友當中信這種觀點的人不少。
剛畢業時候,有個女閨蜜,一個月5000的工資,對那些小錢根本就不在意。用她的話說就是「我缺的是一套房的錢,又不是這點吃飯的錢。」
於是她隔三差五就來一頓大餐「撫慰自己的辛勤勞動」,動不動就打車,什麼衣服化妝品更是看上了就買,著實過了一陣舒坦日子。
可是生活並不會總是一帆風順。
某一日體檢過後,她接到了醫院的通知:她體檢時檢測到一個腫瘤,需要做一個小手術,費用大概在2萬左右。
她一下就慌了神,由於不太在意小錢,自己平時幾乎月月都是月光,哪兒還有錢做手術?
最後還是跟家裡要了這筆錢。
賺錢能力不足的時候,省錢就顯得特別重要,因為只有把不該花的錢省下來,才能把錢投資到該投資的地方。
省錢,就是一句話:不該花的不花。
很多人把省錢=浪費時間,覺得還不如拿這個時間去學習呢,問題是:
第一,他們節省下來的時間也不拿去學習。
第二,他們也沒錢去學習了。
第三,省錢跟浪費時間也沒什麼絕對關係。
之前有一個真人秀,叫《有樓萬事足》,裡面有一個男人叫Chris,他有個綽號叫「50元哥」。因為他給自己下了一條死命令,每天最多花50塊港幣。
聽起來很不可思議,每日三餐、公交地鐵、其他零用,加起來每天不超過50港幣。
他可是在香港。而他做到了,秘訣就是一個字——摳。
對自己摳,對別人摳,每一個環節能省則省。
早在上大學時,大家都在風花雪月,Chris就制定了「十年買房計劃」,為此他削減了所有非必需開支。
對外,絕不出去吃、絕不娛樂應酬,少交際也就花得少了。
對內,通信,4G時代用的還是2G手機;交通,能步行絕不坐車;唱歌,從不去KTV,就對著電腦自唱;洗澡,每天大學淋浴室伺候……
真是完全把一分錢掰成兩半來花。
那還有一位,和「50元哥」簡直不相上下。
她就是90後文員Macy。
她綽號是「105%姐」,意思就是她每個月存下來的錢,是她收入的105%。
所以「50元哥」八年才湊夠的首付,她三年就完成了(當然買房要求不同)。
他們倆的絕招也不一樣,Chris靠摳,Macy靠蹭。
蹭家裡,蹭男友的,所以基本每月只有凈收入,沒有支出。再加上閒暇時,炒下股,所以能做到每月凈增105%。
我們不鼓勵大家蹭,也不鼓勵大家摳。
舉這個例子其實只想說明,其實不要太過輕視每一筆小錢,小錢的力量積攢起來是難以想像的。
以後你未必會賺很多,但是現在,合理的消費原則,會讓你省不少。
第一, 投資自己一定不能省!
如果你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消費,每月能有固定結餘,對比之前的你來說,已經是從0資產或者負資產邁向正資產了,這非常棒。
但是,要是你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你銀行卡里餘額的增長速度可要比你光攢錢快多了。
第二, 彈性消費一定要省!
彈性消費其實說的就是一些買來能夠讓生活品質有所提高,但是不買其實也無妨的東西。
比如說一天喝一杯咖啡,一年下來就是一萬多。這種看似不起眼的零散花費累積下來也都是不小的財富呢。
第三, 衝動消費要謹慎
當你有購買衝動的時候,我建議先問問你自己三個問題:是不是剛需?會不會一直使用?家裡有沒有同類型產品?
如果實在理智抵不過衝動,那就先暫時等一個星期,然後一周之後再問問自己還想要麼。
說實話,以前我也是秉持這種觀念的人。
我會經常跟我媽:勤儉持家,不如能賺會花。
後來我就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能賺錢,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我們都會處於一個貧困狀態,所以把不該花的錢省下來,投資到該投資的地方,真的非常必要。
另外,持有這種觀念的話,你真的會放縱自己花很多不該花的錢,也就是形成了所謂的浪費。
錢是賺出來的,也是省出來的。
不會省錢的人,是完全沒有理財意識的人,絕對賺不到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