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古代出現了非常多的能人異士,他們運用匠人智慧做出了非常多的發明創造,最有名的就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了。不只是那四大發明,我國還有很多其他的精巧發明,例如木匠之祖魯班所發明的魯班鎖,看似非常簡單實則蘊藏了無數奧妙,因此魯班鎖也被稱為「難人木」、「莫奈何」。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也是我國古代優秀的發明創造之一,根據《後漢書》中的記載,地動儀成功檢測到了京師數百公里之外的隴西地區發生的一次地震因此聞名於天下。地動儀也表示我國在東漢時期就已經有探測地震的能力,要比西方國家(1856年義大利人發明了一台地震儀)早一千七百多年。
在以前的歷史課本上地動儀也經常露面,可是最近新編的歷史課本中卻沒有了地動儀的蹤跡,這是為什麼呢?地動儀不是代表著我國古人的智慧嗎?考古的持續推進,考古專家對地動儀的作用產生了質疑,甚至是否真的出現過地動儀都是一個未知數。這樣有爭議的物件自然不再適合出現在教科書中,編纂者便將地動儀刪除了。
原來老歷史課本中出現的地動儀並不是張衡所製造的地動儀,而是1951年王振鐸教授根據《後漢書》等古籍中所記載的有關地動儀的記載仿造的。在《後漢書·張衡傳》中有一則短篇便是記錄的地動儀的故事。
東漢時期地震頻率很高,33年一共就震了26次,科學家張衡便立志要造出地震儀。陽嘉元年(132年),張衡終於成功,他造的地動儀像是喝酒的器皿,周邊有八條口中叼著球的龍,若是有一個方向發生了地震。銅球就會從龍口中掉落,被下面的銅蟾蜍接住。
地動儀製成後沒多久,西南方向的龍口中的銅球就掉了下去,可是之後並沒有發生地震,世人都嘲笑張衡。沒想到幾天後驛館便傳來了消息,說隴西地區發生了地震,所有人都開始稱讚張衡和地動儀。
聽上去似乎非常有道理的樣子,但是東漢時期畢竟離現在太過遙遠,地動儀早就已經不見了蹤影。1951年王振鐸教授按照《後漢書》中記錄的地動儀的尺寸仿造出來一台地動儀,可是他發現地動儀的實際價值實在是很低,中科院院士傅承義還說:「在房樑上吊塊肉都比地震儀準確。」
此後考古隊員一直在尋找地動儀或是與地動儀有關的古籍,但是直到現在都沒能發現任何地動儀的蹤跡,而記錄地動儀相關事跡的史書只有魏晉時期所著的《續漢書》、《後漢紀》、《後漢書》三處,關於地動儀的記載幾乎一致,而南北朝之後任何古籍都沒有發現地動儀或是類似記載。
按理說地動儀這種利國利民的儀器皇帝應該不會讓它失傳才對,可是事實卻非常古怪,所以很多專家都懷疑張衡是否真的創造了地動儀。當然也可能是張衡的地動儀還有其他的機關後世人並不知道,畢竟我國古代還是有很多未解之謎的,相信在未來我們能夠解開地動儀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