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朱藝琳、耿馨寧、白麗萍
僅僅一頓午飯的時間,張文博的手機就響個不停。每一通電話都讓他笑開了花。「都是加購『爐盔子』的訂單。」他笑著解釋道。
張文博在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五和鎮經營一家主食廚房,當地有名的傳統美食「爐盔子」是主食廚房的「招牌」。「爐盔子」又叫「年饃饃」,在武威,家家戶戶都要吃「爐盔子」來慶祝農曆新年。武威的主食店不少,可都沒有張文博賣的「爐盔子」火爆。
烤好的花捲正準備出爐。新華社記者耿馨寧攝
原來,張文博賣「爐盔子」有秘訣。
2015年大學畢業後,張文博返鄉開辦了一間糧油店。通過大量市場調查,他發現當地居民非常懷念傳統「爐盔子」的味道。為了做出「媽媽味」的「爐盔子」,張文博黎明4點鐘就爬起來,跟家人研究做「爐盔子」的最佳時間和溫度。同時,他堅持「爐盔子」的健康品質:「不用添加劑和香精。這是我做『爐盔子』的底線。」
他還算了一筆帳:做主食利潤薄,想盈利就要提高銷量。從和面、發麵、壓面到烘烤,機器每天能做五萬個,手工只能做五千個。
帳算清楚了,張文博還是堅持傳統的手工製法:「平常人家裡怎麼做『爐盔子』,我就怎麼做。如果用手揉出的面更香,那就絕不用機器。」
主食廚房的員工正在製作「爐盔子」。新華社記者耿馨寧攝
從最初的零售小作坊開始,張文博一直追尋「爐盔子」的最初味道。「『爐盔子』好不好吃,還是回頭客說了算。」他說。
現在,張文博的主食廚房已經和多家超市達成聯營銷售協議。張文博又算了一筆帳:手工製作的生產效率一直沒有變,營業額倒是每年成倍增長。
給當地居民奉上了原汁原味的美食,張文博還不滿足。2018年,他的主食廚房與武威本地農業公司簽訂合作協議,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民」的方式在當地發展訂單農業。由農業公司大批量收購當地特色農作物「富硒黑小麥」,再由主食廚房加工成黑小麥「爐盔子」和花捲進行銷售。2020年,武威當地農戶種植的1000噸黑小麥將由主食廚房加工成食品,端上尋常百姓家的餐桌。
農戶的小麥不愁賣了。下一步,張文博打算研發黑小麥延伸產品,將黑小麥種植髮展成為特色產業,帶動當地農戶共同致富。
主食廚房的員工正在製作「爐盔子」。新華社記者耿馨寧攝
近年來,張文博的主食廚房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積極研發新品主食,讓當地100多名中青年實現就近就業,幫助1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年內穩定脫貧。2018年,主食廚房被涼州區評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就業扶貧車間」。
臨近春節,小麥的清香源源不斷地從主食廚房生產車間裡飄出。今年,張文博希望探索「爐盔子」網絡銷售的新渠道,讓全省甚至全國消費者都能吃上這道武威的爐上美食。
回想最初的創業經歷,張文博覺得「厚道」二字最重要。他希望通過自己的企業讓更多人吃上好饃饃,過上好日子。「一步一個腳印地踏實做事。生活就像烤『爐盔子』,只有親手干,才知道日子也能這麼香!」(完)